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夏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野草》带给人们很大的鼓舞作用。《野草》曾被两位很出色的中译英翻译家刘士聪与张培基翻译成英文,因此存在两个英译本,两位大师的作品各具特色,在叙事的形式、句型的构成、词语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不同,有着自己的翻译特点,引起后人的诸多品评。在本文中,对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并对散文的翻译手法与技巧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野草;英译本;对比及赏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一、夏衍与《野草》
夏衍的《野草》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用野草顽强的生命张力象征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夏衍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一九四0年写下了《野草》这篇散文,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进入了相持阶段。夏衍在散文中所描写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野草柔弱且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其实运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对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歌颂,并用文中所描绘的野草生生不息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给大众以激励,坚信抗战是必胜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文中对野草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二、对《野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与研究
夏衍的《野草》篇幅不长,用语非常精练、意蕴深远,张培基与刘士聪所翻译的文章各具特色。对于散文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句对照的翻译,而是另一种意思上的再创作,这对翻译者有很高的要求,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字功底,对文句进行提炼,而又不失原文的风貌,尽力保有原文的韵味与风格。
(一)对于标题的翻译
本文的标题为野草,让人联想到是在生存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很贫脊的土地上生长的小草,但仍然充满了生机活力、积极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形象。刘士聪与张培基在对标题进行翻译时,都不约而同地翻译成wild grass,标题的翻译还是很贴切的,wild有一种豪迈之情在里面,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野草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昂扬向上,乐观而充满豪情,与夏衍在文中对野草赞赏的态度很贴合。
(二)“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张培基译成:“See,,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a plant can be!”
刘士聪译成:“This story tells us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plants can be.”
这个句子在原文中饱含着热情,充满了对于小小种子所爆发出来巨大能量的赞叹,尤其是对于“如此”这个词语的运用,相当传神。夏衍在原文中对于如此这个词的叠用,一方面具有音乐的动感,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对种子力量的钦佩之情表露无遗,这是一句陈述句,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在翻译的时候,要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张培基是将这一句的翻译成了感叹句,很有感染力,与此同时也将作者的感情传达给了读者;但是刘士聪对这个句子的处理却很平淡,丢失了原句中强烈的情感体现。
(三)……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张培基译成: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 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刘士聪译成:”The Buddha’s guardian warrior,”still another said half-jokingly.
在这个句子中,对于金刚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因为它涉及到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我们一听到金刚这个词,首先联系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怪兽,就有可能会翻译成“King Kong”,那读者在阅读时会发生误解,误以为是与佛教有关的四大金刚。在这里张培基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将金刚与佛祖联系起来,将英文中意义比较接近的事物来替代原文中的事物,运用了西方文化中的“god”这个词语,就是有护卫神的意思,并且还加入了一个形容词横眉怒目,比较贴切地表达出了金刚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的意象。在刘士聪的译文中,是把这句翻译成了佛祖的守护神,使用了“warrior”这个英文单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文化背景,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神,但通过前后文的对照,读者还是可以准确理解到译文中的含义。
(四)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
张培基译成:Though nobody describes the little grass as a husky……
刘士聪译成: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a herculean
在这里张培基依照原文直译成主动语的句子,但刘士聪对这一句的翻译进行了加工,运用了被动的语句,这样一来使得上下文的意思联结得更为顺畅。因为在上文与下文中,谈论的都是小草,这个句子的主语也是小草,如果在句中出现“nobody”,就有些突兀的感觉。
結束语:
总而言之,刘士聪与张培基对于《野草》的英文译本都非常经典,都是名家之作,两个人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遣词造句、句型的结构与表述的方式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充分展现了原文的风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乔晶慧. 夏衍《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及赏析[J]. 科技资讯,2014,12(34):218.
[2]孙凤英,郭亚楠. 基于语料库的《野草》英译本及译者风格[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3):94-96.
关键词:野草;英译本;对比及赏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一、夏衍与《野草》
夏衍的《野草》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用野草顽强的生命张力象征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夏衍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一九四0年写下了《野草》这篇散文,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进入了相持阶段。夏衍在散文中所描写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野草柔弱且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其实运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对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歌颂,并用文中所描绘的野草生生不息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给大众以激励,坚信抗战是必胜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文中对野草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二、对《野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与研究
夏衍的《野草》篇幅不长,用语非常精练、意蕴深远,张培基与刘士聪所翻译的文章各具特色。对于散文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句对照的翻译,而是另一种意思上的再创作,这对翻译者有很高的要求,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字功底,对文句进行提炼,而又不失原文的风貌,尽力保有原文的韵味与风格。
(一)对于标题的翻译
本文的标题为野草,让人联想到是在生存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很贫脊的土地上生长的小草,但仍然充满了生机活力、积极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形象。刘士聪与张培基在对标题进行翻译时,都不约而同地翻译成wild grass,标题的翻译还是很贴切的,wild有一种豪迈之情在里面,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野草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昂扬向上,乐观而充满豪情,与夏衍在文中对野草赞赏的态度很贴合。
(二)“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张培基译成:“See,,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a plant can be!”
刘士聪译成:“This story tells us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plants can be.”
这个句子在原文中饱含着热情,充满了对于小小种子所爆发出来巨大能量的赞叹,尤其是对于“如此”这个词语的运用,相当传神。夏衍在原文中对于如此这个词的叠用,一方面具有音乐的动感,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对种子力量的钦佩之情表露无遗,这是一句陈述句,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在翻译的时候,要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张培基是将这一句的翻译成了感叹句,很有感染力,与此同时也将作者的感情传达给了读者;但是刘士聪对这个句子的处理却很平淡,丢失了原句中强烈的情感体现。
(三)……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张培基译成: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 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刘士聪译成:”The Buddha’s guardian warrior,”still another said half-jokingly.
在这个句子中,对于金刚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因为它涉及到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我们一听到金刚这个词,首先联系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怪兽,就有可能会翻译成“King Kong”,那读者在阅读时会发生误解,误以为是与佛教有关的四大金刚。在这里张培基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将金刚与佛祖联系起来,将英文中意义比较接近的事物来替代原文中的事物,运用了西方文化中的“god”这个词语,就是有护卫神的意思,并且还加入了一个形容词横眉怒目,比较贴切地表达出了金刚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的意象。在刘士聪的译文中,是把这句翻译成了佛祖的守护神,使用了“warrior”这个英文单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文化背景,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神,但通过前后文的对照,读者还是可以准确理解到译文中的含义。
(四)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
张培基译成:Though nobody describes the little grass as a husky……
刘士聪译成: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a herculean
在这里张培基依照原文直译成主动语的句子,但刘士聪对这一句的翻译进行了加工,运用了被动的语句,这样一来使得上下文的意思联结得更为顺畅。因为在上文与下文中,谈论的都是小草,这个句子的主语也是小草,如果在句中出现“nobody”,就有些突兀的感觉。
結束语:
总而言之,刘士聪与张培基对于《野草》的英文译本都非常经典,都是名家之作,两个人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遣词造句、句型的结构与表述的方式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充分展现了原文的风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乔晶慧. 夏衍《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及赏析[J]. 科技资讯,2014,12(34):218.
[2]孙凤英,郭亚楠. 基于语料库的《野草》英译本及译者风格[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