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英、荷战争于《航海条例》宣布实施(1651年)的次年爆发,至1654年结束。由于双方都是海上殖民大国,因此战场遍布全球,两国进行了规模大小不等的一系列海战,其中1652年的普利茅斯海战、1652年和1653年的纽波特海战、1653年的波特兰海战是其中较为关键的3场海战。
1652年5月,两国舰队首先在多佛尔海峡发生对射。当时,英国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20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正遇上荷兰海军上将特罗姆普率领着42艘荷兰战舰为商船护航。于是布莱克按照常规要求荷兰海军降下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因为英国一贯将多佛尔海峡视为英国领海,因此所有经过这个海峡的其他国家舰船都要降旗以示尊重。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国和荷兰尽管还没有正式宣战,可战争之火早已燃烧,心高气傲的特罗姆普立即拒绝了布莱克,布莱克随即下令向荷兰战舰开炮。双方由此进行了一场持续4个多小时的炮战,荷兰损失了2艘战舰,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中弹70余发。多佛尔海峡炮战发生后,双方随即于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随后封锁了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开始组织舰队护航,双方的海战于是由封锁及反封锁的方式开始。
第一次英、荷战争时,多佛尔海峡成为双方首当其冲的战场,这自然是因为这个海峡是交通枢纽,关系到双方的国家命运。因此,在多佛尔海峡所发生的海战,双方几乎每次都要投入2~3万人、6000~8000门大炮,而且在这个海峡的海战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希望凭借英国扼守这两个海域的优势来切断荷兰的贸易线,因为荷兰的主要贸易航道都必须经过这两处海域。英国海军舰队统帅就是布莱克,他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略,这就等于扼住了荷兰人的脖子。在具体战术上,布莱克将英国舰队分为红、白、蓝3个支队。而且,布莱克基于在数次海战中荷兰战舰习惯于“近战混战”的战术,制定出一种新战术,那就是舰队在作战中保持“战列线”的战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战列线”战术主要是依据战舰炮火射程、舰船数量、舰船配置等,利用几何学原理发挥最大炮火效果的战术。自然,英国人并没有仅仅在这两个海域展开拦截、攻击,布莱克也安排了战舰在苏格兰北部拦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北海攻击荷兰的捕鱼船;派出小规模舰队突入到波罗的海,阻截荷兰与丹麦、挪威、瑞典、俄罗斯之间的航船。显然,布莱克的战略是从扼制荷兰的海上贸易入手,全面但又分轻重主次地对荷兰展开攻击。
比较而言,荷兰的战略战术则显得有些呆板,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用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但这的确出于无奈,因为荷兰需要庞大的贸易,也就不得不为其提供强大的护航舰队。但如此一来,在战略上荷兰就必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了。反之也可以说是英国制定了迫使荷兰陷入被动地位的战略,因为英国只要在多佛尔海峡布设重兵,荷兰也只有用舰队护航的办法强行通过。这种被动战略还有一个十分不利之处,那就是有时会导致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的力量分配不均,如荷兰在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战舰,那么在多佛尔海峡方面的力量就会显得薄弱,反之亦然。
另外,英、荷两国舰队作战风格、战术素养之间也有明显的差距。荷兰海军就单舰战术素养来说要比英国高,海员的个人素质也要高,但由于荷兰过多地依赖临时雇用商船,因此战舰彼此之间的协调性就远不如英国,与之相比,英国海军显得更职业化。另外,在海战中至关重要的舰船装备方面双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荷兰多是由商船改建为战舰,因此火力和防护上与英国战舰不能相比。因此,英国在总体作战力上占据优势,双方海军规模上英国也有明显优势,这就使得英国能略胜一筹。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帝国的荣耀:英国海洋称霸300年》 )
1652年5月,两国舰队首先在多佛尔海峡发生对射。当时,英国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20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正遇上荷兰海军上将特罗姆普率领着42艘荷兰战舰为商船护航。于是布莱克按照常规要求荷兰海军降下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因为英国一贯将多佛尔海峡视为英国领海,因此所有经过这个海峡的其他国家舰船都要降旗以示尊重。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国和荷兰尽管还没有正式宣战,可战争之火早已燃烧,心高气傲的特罗姆普立即拒绝了布莱克,布莱克随即下令向荷兰战舰开炮。双方由此进行了一场持续4个多小时的炮战,荷兰损失了2艘战舰,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中弹70余发。多佛尔海峡炮战发生后,双方随即于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随后封锁了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开始组织舰队护航,双方的海战于是由封锁及反封锁的方式开始。
第一次英、荷战争时,多佛尔海峡成为双方首当其冲的战场,这自然是因为这个海峡是交通枢纽,关系到双方的国家命运。因此,在多佛尔海峡所发生的海战,双方几乎每次都要投入2~3万人、6000~8000门大炮,而且在这个海峡的海战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希望凭借英国扼守这两个海域的优势来切断荷兰的贸易线,因为荷兰的主要贸易航道都必须经过这两处海域。英国海军舰队统帅就是布莱克,他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略,这就等于扼住了荷兰人的脖子。在具体战术上,布莱克将英国舰队分为红、白、蓝3个支队。而且,布莱克基于在数次海战中荷兰战舰习惯于“近战混战”的战术,制定出一种新战术,那就是舰队在作战中保持“战列线”的战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战列线”战术主要是依据战舰炮火射程、舰船数量、舰船配置等,利用几何学原理发挥最大炮火效果的战术。自然,英国人并没有仅仅在这两个海域展开拦截、攻击,布莱克也安排了战舰在苏格兰北部拦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北海攻击荷兰的捕鱼船;派出小规模舰队突入到波罗的海,阻截荷兰与丹麦、挪威、瑞典、俄罗斯之间的航船。显然,布莱克的战略是从扼制荷兰的海上贸易入手,全面但又分轻重主次地对荷兰展开攻击。
比较而言,荷兰的战略战术则显得有些呆板,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用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但这的确出于无奈,因为荷兰需要庞大的贸易,也就不得不为其提供强大的护航舰队。但如此一来,在战略上荷兰就必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了。反之也可以说是英国制定了迫使荷兰陷入被动地位的战略,因为英国只要在多佛尔海峡布设重兵,荷兰也只有用舰队护航的办法强行通过。这种被动战略还有一个十分不利之处,那就是有时会导致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的力量分配不均,如荷兰在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战舰,那么在多佛尔海峡方面的力量就会显得薄弱,反之亦然。
另外,英、荷两国舰队作战风格、战术素养之间也有明显的差距。荷兰海军就单舰战术素养来说要比英国高,海员的个人素质也要高,但由于荷兰过多地依赖临时雇用商船,因此战舰彼此之间的协调性就远不如英国,与之相比,英国海军显得更职业化。另外,在海战中至关重要的舰船装备方面双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荷兰多是由商船改建为战舰,因此火力和防护上与英国战舰不能相比。因此,英国在总体作战力上占据优势,双方海军规模上英国也有明显优势,这就使得英国能略胜一筹。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帝国的荣耀:英国海洋称霸3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