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素雅墨清趣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翁仁,字静斋,一字静村,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善指头画,人物、花鸟、草虫、林木,均指挥如意。有《一路功名到白头图》,著笔枯劲,款署丁酉,系乾隆中叶人。”此外,《砚田斋笔记》《三洲画史》《半人琐记》《淮关小志》《续纂山阳县志》也有其擅指画,兼治印的记载。
  翁仁是清乾隆中叶的画家,擅指头画。指头画,也称指画、指墨,是用手指代笔作画。据文献记载,指画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有张玉棠画树石山水“或以手摸绢素”的记述。但唐以后,这种别出心裁的画种并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形成系统的指画艺术。清康熙年间,铁岭籍画家高其佩直接以手指蘸墨彩作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指画艺术。是时高其佩以指画闻名于世,从学者甚众,将指画发展到完美和成熟。此后,高其佩侄孙高秉著《指头画说》,为指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清代,指画在全国风靡一时,涌现出一批指画画家,而翁仁就是其中的一位。
  翁仁是清江苏省淮安山阳县板闸镇(今淮安市淮安区板闸镇)人。是时之板闸,为运河重镇,淮关监督驻节于此,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所以翁仁能开风气之先,较早地接触到指画艺术。他的画在江淮地区有重大影响,其题材包罗万象,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尤其是指画尤引人注目。一生创作了大量指墨作品,落款皆穷款,钤印皆“翁仁指墨”印。见诸记载的有《渔父图》,作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而《一路功名到白头图》是乾隆丁酉年(1777年)的作品,因此,翁仁是一位乾隆年间的重要画家,乾隆中叶是其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其画风简约,笔力枯劲,立意高古,创作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指画作品。下面介绍的翁仁《荷塘水鸟图》指画,系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所收藏,从中可看出他的指画艺术。
  这幅《荷塘水鸟图》,纵105厘米,横51厘米,设色纸本。上写荷塘之上,水低沙平,嫩苇初露。一高一低的两片荷叶,水气淋漓,墨色华滋,给人以“夏日荷叶无穷碧”的感觉。一朵洁白的荷花,亭亭玉立,正迎风盛放,更觉白玉蕊之秀逸动人,清香四溢。左下角有一只白鹭,正悠闲地在荷塘信步觅食,恬静、高贵、优雅之气无以言表。这时,一只蓝背红腹的翠鸟飞掠塘面,低飞寻食,这是全画的精神团聚之处,使清新宁静的画面顿然鲜活起来,给人以“万山丛中一点红”的感觉。此图虽只写一鹭鸟和一翠鸟,一朵荷花,一根芦苇和两枝荷叶,但上下呼应,动静结合,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水乡荷塘的美丽景色。其匠心独具,巧妙布置,不失为大家手笔。
  此图纯是用手指画成,画中的三枝荷梗为没骨画法,是用手指蘸墨画成,指甲点苔。用手指作画,应是画梗最难。因为长长的荷梗要一气呵成,不能断气,又要墨色匀称,而手指上的着墨是有限的,所以,没有高超的指上功夫是难以画好的。但此图的荷梗,均匀有力,遒劲挺拔,极有笔致,但又不失指画的韵味。两枝荷叶是运用泼墨画法,用手掌和手背推擦而成。同时巧妙布白,用指甲勾出叶筋,使之和谐而有韵律。此图的荷花,是用双钩画法,可以看出较明显的指痕,花瓣勾写松动自如,婀娜多姿,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风范。图中的芦苇,是用指头蘸墨以墨竹法为之,故如篆如隶,拙而清劲,表现了嫩苇初露的勃勃生机。图中的白鹭是纯用指甲勾画,所写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全身有着洁白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公主,着实令人喜爱。图中的翠鸟,是用手指蘸墨彩画鸟翅和鸟尾,指甲勾画鸟身和咀足,特别是鸟翅的飞白,赭红的咀腹,使人有翠光飞动之感,生动地表现了美丽翠鸟疾飞时的神态。唐人钱起《衔鱼翠鸟》诗云:“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画面中虽未画鱼,但使人想像到水下的游鱼,画尽而意不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该画的右上角署款:“静村翁仁指画”六字,下钤“翁仁指墨”长方白文印。其署款亦是用指墨书写,苍劲有力,富有指趣。因此,此图是全用指墨完成,是一幅地地道道的指画作品,反映了清乾隆年间,地处江淮地区的翁仁指画,已达到很高的水准。故此画不但具有历史价值,其艺术价值也弥足珍贵。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明代中叶大画家文徵明(1470-1559年)为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原名璧,字徵明,又字徵仲,号衡山居士等,世人亦称“文衡山”。其生平事略及艺术成就,在不少画史著述中皆有记载,而且多予较高评价。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中,还特地为其立有小传。  据《明史》及晚明文人王世贞《文先生传》等文献记述,文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其父文林曾任永嘉(今属浙江)、博平(今属山东)知县、南京太仆寺丞和温州
期刊
(接1期)  二、清代的色釉瓷  清代应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色釉瓷品种最多、制品质量最高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色釉瓷器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明代已有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色釉瓷,如红釉瓷中的郎红、豇豆红等;二是宋代名釉名瓷的仿制,如仿官、汝、哥、钧等窑口的瓷器;三是出现了大量新的色釉品种,如珊瑚红、胭脂水、乌金釉等。总之,这一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繁多,同一基调的色釉会衍生出多种色调。如红釉就有铁红、铜
期刊
虽然很少看武侠小说,但却喜欢借用武侠小说的一个词来形容藏市,那就是江湖。藏市和江湖真的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收藏梦恰如武侠梦,每个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能成为藏市中的大侠。在藏市江湖中没有永远的运气,只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和经过勤学苦练后不断增强的实力。其实,真正的收藏家没有一个是横空出世的,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在收藏江湖中经过艰难打拼成长起来的。  既然藏市如江湖,是江湖就会凶险,是江湖就会有身不由己的时候,是江
期刊
钟灵毓秀的江苏宜兴,以盛产紫砂壶闻名天下。数百年来,茗壶重器冠绝一世,大师巨匠独步千秋。宜兴紫砂茗壶是我们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  喜爱收藏使用紫砂壶的壶友都知道,紫砂壶是由壶体与壶盖两部分组成,两者和谐配合构成了一把既可实用把玩又可欣赏收藏的艺术整体。但有些传世的茗壶或由于多年的战乱与搬迁,或因使用不慎,流传至今,壶体破损,壶盖丢失,虽为名器已非完璞,实在是令人惋惜,深感遗憾。  近年笔者
期刊
笔者近日新见一民国仕女垂钓图瓷罐,瓷罐图案内容较为少见、饶有情趣,今特此介绍。  瓷罐呈椭圆形,俗称冬瓜罐。高27厘米,口径8.9厘米,盖已缺失。罐正面勾绘出一幅大户人家的庭院小景:几块嶙峋的太湖石堆砌成一座淡青色的假山,假山旁植有数株红槿与绿柳,清风袭来,红槿送香绿柳轻舞。在红槿与绿柳的簇拥下,露出朱梁青瓦的一座小亭。小亭下是一片莲塘,只见近处或卷或舒的荷叶在水面连成一抹凝碧,而那几朵或含苞带怯
期刊
汉代花钱“去凶除央”背“辟兵莫当”,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出现的吉语钱之一。此钱多出陕西,据我所经见已有四五枚。其面背皆为四字,均为标准的小篆,中规中矩,说明其铸造于汉代中期,小篆体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该钱钱文中隔以四柱,中为菱花穿,设计极为精巧,为早期花钱中的滥觞。数年前,韩城曾出现一枚此钱精致的铜母范,铜质极为精良,应为生坑传世品,以其铜质、书法、铸造工艺来看,当为官铸。  此钱妙处在于钱文排列与
期刊
“天兴”年是金朝最后一个年号,“天兴宝会”钱也是金朝最后铸造的一枚钱币,它是在金、蒙战乱中铸造的。  正大九年(公元1232年) 正月,蒙军围困金国首府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军救援汴京的援军又在途中被蒙军消灭掉了。当时城中十分空虚,只有不足四万兵力,金国哀宗皇帝命大臣分守四城,严密防守。由于哀宗以身作则,亲自指挥,大大地激励了军民抗蒙的意志和决心, 所以军民们人人斗志激昂,个个奋勇作战,献计献策,
期刊
“乾元”二字在中国古代圣人所集成的《易经》这本解开宇宙人生密码宝典的书籍中被精辟归结为“开创”之意。其代表性八卦符号列“乾”(即天)为首,“释天象创生人与万物使之循环复始而息息不生”,语意简练却包含着大自然芸芸众生对上苍的崇拜等朴素哲理。  “乾元重宝”钱是我国唐代中期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所铸行以铜材为主的货币,制内方外圆,亦为“重宝”钱名的开端。初铸品钱径大多26~30毫米,重6~10克,以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收藏界》2010年第11期第84页,看到北京陈瑞海先生写的《“金国通宝”银质大钱赏析》文章。特别是看到这枚大钱的书法风格时,就觉得这枚大钱不真。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研究古陶瓷的,不是研究古钱币的,由我来评点古钱币似乎越位过界。但我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粗知历代书法流变情况。本文就这枚“金国通宝”大钱的时代风格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行家指教。  “金国通宝”字
期刊
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