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纷呈的明清色釉彩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1期)
  二、清代的色釉瓷
  清代应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色釉瓷品种最多、制品质量最高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色釉瓷器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明代已有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色釉瓷,如红釉瓷中的郎红、豇豆红等;二是宋代名釉名瓷的仿制,如仿官、汝、哥、钧等窑口的瓷器;三是出现了大量新的色釉品种,如珊瑚红、胭脂水、乌金釉等。总之,这一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繁多,同一基调的色釉会衍生出多种色调。如红釉就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绿釉有瓜皮绿、孔雀绿、秋葵绿、湖水绿。
  这一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督窑官改为由地方官兼管,他们个人的艺术素养对当时瓷业的发展与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色釉瓷也不例外,如康熙时郎廷极督理窑务时所烧的郎窑红釉,臧窑烧制的豇豆红釉等。
  1.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的色釉瓷
  郎窑红釉:又称“郎红”,是康熙时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却又形成自身特点的、具有极高声誉的铜红釉瓷器,因系郎廷极督理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因其红釉色泽浓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鲜红,也被称为“牛血红”(图11)。郎窑红是以还原焰烧成的高温红釉,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动,器物口沿的釉层变薄,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口沿露出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俗称“灯草边”;挖削的底足内涂釉,因釉层薄而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厚釉涂底而呈红釉底的制品。由于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积聚器下之故,郎窑红器还形成一个特点是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但因其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又不会过足,因此,郎窑红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美誉。
  郎窑红的瓷器造型多是康熙时出现的独特式样,如笠式碗、观音尊(图12)、油锤瓶等。
  豇豆红釉: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是在臧应选督理窑务时烧制成功的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因其色泽酷似成熟豇豆的红色,并在红色中带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故名。又因其施釉方法为吹釉,又有“吹红”之称。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豇豆红釉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颜色千变万化,或在朦胧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有的局部微泛浅黄或浅绿,还有一些制品在深浅绿色中泛出红晕。因此它还赢得了各种各样的美称如“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图13)等。
  豇豆红釉由于烧制难度大,制品多为皇室内廷使用的小件器物,如文房用具中的印盒(图14)、水盂、笔洗等。
  霁红釉:也称“祭红”,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也是高温铜红釉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它既不同于郎窑红的浓艳,也有别于豇豆红的柔和,而是一种略显乳浊深沉的红釉(图15)。康熙时的制品釉面普遍泛深红色,色调均匀,有的釉面有细小的橘皮纹。雍正时釉质与色调比之康熙更为成熟,釉面润泽,釉色分深、浅、浓、淡。乾隆时民窑也有烧造,但质量难与官窑相比。
  洒蓝釉:明代已烧制成功洒蓝釉。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制洒蓝釉瓷器,有的加以描金,成为当时的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型有盘、碗、笔筒及大棒槌瓶等。
  霁蓝釉:又称“祭蓝”“霁青”,元代已烧制成功。清代霁蓝釉含氧化钴2%左右,釉面失透,色泽匀润,釉质如橘皮,在质感上与同时期的霁红釉相似,极为沉稳(图16)。
  紫釉:色如茄皮,故又称“茄皮紫”(图17),也称“玫瑰紫”,是一种以锰为主要呈色剂,铁、钴为调色的低温釉瓷。紫釉始烧于明弘治时期,釉质肥厚光润,色调紫中泛蓝。清康熙时的紫釉有深、浅、老三色,浅与老者主要配合彩器使用,用作单色釉器的紫釉是深色紫釉,色调比一般茄皮色深,釉面发亮。
  2.仿制前代的名釉名瓷
  由于清代宫廷和最高统治者对宋代名釉名瓷的钟爱,促使雍正、乾隆年间仿制宋瓷名釉成为时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仿汝釉:清代仿制的汝窑天青釉青瓷胎釉都很细腻,色泽柔和典雅,在天蓝色泽中有鱼子纹一样的小开片,不逊于宋代汝窑制品。但宋代汝瓷釉色乳浊厚润,而清代仿汝釉面清澈晶莹。器型既有盘、碗、奁等小件,又有瓶、觚(图18)等大件。
  仿哥釉:清代仿制宋代哥釉瓷十分流行,官、民窑都曾大量仿造,色调有粉青、灰青、灰黄、灰白、灰褐等。器型有葵口碗、琮式瓶(图19)笔筒、水盂、笔架等,其上的所谓“金丝铁线”是出窑后染色而成。
  仿官釉:雍乾两朝仿制的宋代官窑青瓷,其浑厚润泽的釉面及其本色纹片,还有那口与足部的色调都与宋官窑瓷无出其二,很难分辨真伪。尤其是宫廷定制的仿宋官窑青瓷仿制得极为逼真,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其器型主要有桃式洗、贯耳瓶(图20)、葫芦瓶、三足洗、象耳尊等。
  仿钧釉:雍正年间仿制最为成功,并在配方和烧造工艺上有所创新。雍乾两朝的仿钧瓷有两个品类:一是天蓝釉加紫红斑,二是窑变花釉。前一种釉色莹润,红斑鲜丽,色泽纯正。后一类采用新的配方,烧成后红、蓝、紫、月白、青绿、深褐等色相互交融,五光十色,十分艳丽。其造型多为清代流行的式样,如花盆、三足洗、花式瓶(图21)、石榴尊等。
  茶叶末釉:古代高温铁结晶釉品种之一,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颇似茶叶细末,俗称“茶叶末”。唐代时北方耀州窑出现有此类产品。明清两代的茶叶末釉有很多种不同的呈色。如明代御窑厂的茶叶末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色,称为“鳝鱼黄”,以成化仿品为上。清康熙时臧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名目。雍乾时期的茶叶末釉时称为“厂官釉”,雍正时期的制品釉色偏黄,有茶无末,俗称“鳝鱼皮”,乾隆时的制品茶末兼有,釉色偏绿的较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这种不同的原因更多的应是有意为之,而非技术上的不足造成,因其制品工艺十分精湛,呈色也非常稳定均匀。
  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陈设瓷,如炉、罐、瓶、三牺尊(图22)、觚等。   3.新创制的名釉
  清代色釉瓷的另一个成就,也是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这一时期创烧成功许多新的名釉,不仅丰富了色釉瓷的品种,而且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冬青釉:又名“东青釉”。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为北宋时汴京东窑所烧,所以称之为“东青釉”。但所谓东窑仅停留在文献的层面,窑址又无处可寻,真貌难以目睹。现今所见的东青釉瓷器都为清雍正时景德镇烧造,可以算是新创制的色釉瓷。特点是釉面平润,色泽稳定,以豆青为主要色调。在对釉料中铁的含量及对还原气氛的控制上都可以说是到了得心应手、完美无缺的程度。其制品多是大件盘、碗、瓶、罐(图23)等物,且官、民窑都有烧制。
  珊瑚红釉:清代新出现的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行于雍正、乾隆。珊瑚红釉是将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色调红中闪黄,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珊瑚红釉在清代还用作彩瓷的底色或装饰器物的局部,但单色珊瑚红器物更为名贵(图24)。
  胭脂红釉:是一种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色料,也称“金红釉”“洋红釉”,最早在康熙时的珐琅彩瓷上应用,雍乾两朝时成为盛行的名贵色釉。它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薄胎白釉器上施以含万分之二金料的红釉,在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浓艳的胭脂,故名“胭脂红”。器型多为小件器物如碗、杯、水盂、小罐(图25)等。
  胭脂水釉: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的金,胭脂红釉就成为色呈浅粉红色的胭脂水釉,色调更为柔嫩淡雅(图26)。
  紫金釉:实为酱色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北宋时的定窑、耀州窑都有烧制。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所烧的此类色釉瓷则习惯上被称为“紫金釉”。乾隆时往往在酱色地上抹金或描金,使之类似古铜,也算这一时期的一个创新。
  乌金釉:始创于清康熙年间的一种黑色亮釉。釉中除含有大量氧化铁外,还含有锰和钴等有色元素。乌金釉是最为名贵的高温颜色釉,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纯粹的乌金釉器极为少见,多在其上用金彩描绘各种锦地或开光纹饰(图27)。
  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瓷器,其呈色青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釉是清雍正时创烧成功的绿釉名品(图28)。
  秋葵绿釉:与松石绿釉相似。
  湖水绿釉:是清康熙时期的一种著名的绿釉,呈色淡绿如湖水,故名(图29)。
  天蓝釉:创烧于康熙年间的一种浅蓝色高温颜色釉。其着色剂氧化钴含量在1%以下,同时釉料中的铜、铁、钛等均起一定的呈色剂作用,因之,其釉色浅淡,莹洁清雅,如同天色,故名“天蓝釉”。其制品多为官窑陈设器,康熙时的产品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时才多见瓶、罐等器型。
  色彩纷呈的明清色釉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瓷都景德镇为世界陶瓷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全文完)(整理:雨岚)
  参考书目: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
  陈进海著《世界陶瓷史》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
其他文献
中国人喜欢翡翠,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翡翠颜色华丽多样、硬度高、光泽漂亮,而深得大家的喜爱。翡翠成品的种类也很丰富,分为摆件、挂件、戒指、手镯、胸针、耳饰、项链、手串类。随着近年经济文化的繁荣,人们从装饰、升值、收藏的角度,需要了解购买翡翠的基本常识。  翡翠属硅酸盐。硬度大,肉眼看表面反射光泽为镜面光泽,比一般玉石耐磨,不容易磨损。比重大,掂比重时有“坠手”的感觉。大多数翡翠肉眼可见片状闪光,业
期刊
冬日的暖阳照耀下,眼中所见的一切仿佛一幅幅油画般色彩斑澜。在这阳光灿烂的早上,总希望遇到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一到办公室,就接到读者电话,从电话的那头传来一通劈头盖脸的叫骂声,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对方寄来的几件“宝贝”照片,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心里不服,于是打电话来泄愤。  按说,对方寄来照片,请专家鉴定是要收费的,否则可以不予答复,但我当时想到对方年事已高,不忍看他再为几件赝品东奔西跑,于是烦请
期刊
水盂因是历代文人雅士写诗作画时不可缺少之物,从而使本来质朴自然的水盂融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水盂,古时又称水滴。作为贮水磨墨之器皿,其发展历史可谓悠久。汉代刘韵在《西京杂记》中说:“晋灵公甚瑰状,其物器皆朽烂不可别,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为水滴。”此段记载似乎将其历史追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还专立“水滴辨”,他说:“余尝见长沙同官,有小铜器形如桶,可
期刊
“夜久盘中蜡滴稀,金刀剪起尽霏霏。传声总是君王唤,红烛台前著舞衣。”这首唐代翰林学士王涯的《宫词》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若不是西郊大马路村出土了数十座唐代宫女的墓葬,或许没有人会知道铮铮的白骨,代表的不仅仅是死亡,更多的是宫女们一生变幻无常的命运。  2012年4~5月,陕西考古研究院继2008年之后,在西安市西郊大马路村西侧再次发掘了一批唐代宫女墓。这些墓葬形制结构简单,平面均呈“刀把”形
期刊
去年秋拍,在上海某拍卖行秋拍之钱币专场,以82万元人民币落槌的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银币,是一年前藏家从香港以32.86万美元拍回来的,短短一年多就大幅缩水过半。不仅如此,无论从拍卖会还是古玩市场看,银币的成交状况均不理想,为什么会如此呢?笔者以为,除了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当初过度炒作导致虚高或有价无市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鉴定难,如今连很多行内人都不敢再碰银币这块“烫手山芋”了。原
期刊
《唐人月仪帖》是一个“神帖”,按照张怀的《书断》理论,完全可以被列入书法“神品”,而用来注释的小楷,至少也可以列入“妙品”。历史上,历史名家对此帖评价甚高,然而查遍所有史籍,却无法找到此帖的作者。  笔者把此帖奉为“神帖”,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此帖草书笔势流畅,用笔劲健圆熟甜美,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皆极精工,是不可多得的上上之品;第二,此帖作者,神龙见首不见尾,因为没有作者签名,而无法判断作者究竟
期刊
21世纪的第一个秋天,北京亚细亚大酒店总经理夏雨应邀到深圳,与深圳月亮湾大酒店总裁王冰商议在京合建七星级酒店事宜。两个大酒店都是国内享有盛名的五星级酒店,晚宴的丰盛,自不必细说。五颜六色的酒灌了一肚,用夏雨的话讲,他的将军肚开了一次“四中全会”,意思就是茅台酒、威士忌、轩尼诗、百威四种酒灌了一肚。酒后,夏雨要去拜见当地一位名人,就请王冰派司机送他一程。夏雨提着两只步履蹒跚的腿,飘飘然地出了酒店。此
期刊
我搞收藏已有二十余年,已过花甲,刚搞收藏时,因刚入门所以“玩”的杂项。近五年以来,专门研究、探讨和交流诸泉谱中未见记载的古币,并将它们装成集册。最初,由于经验不足,也是在朦胧间吃过亏,上过当,经历了众多的磨难、挫折、困苦。但我不气馁,不回头,向前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我应该感谢上苍送给我的“另一种财富”,那就是“经验和能力”。下边就介绍五枚金朝所铸的“大定通宝
期刊
陈之佛(1896-1962年),号雪翁,浙江慈溪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先后出版《图案ABC》《图案构成法》《中国陶瓷图案概观》《西洋美术概论》等书,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奠基者之一。1935年,陈之佛在南京首次举办工笔花鸟画展,其宁静清雅、独创一格的画风,立即引起轰动,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新天地。他的工笔花鸟画,继承了宋元以
期刊
明代中叶大画家文徵明(1470-1559年)为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原名璧,字徵明,又字徵仲,号衡山居士等,世人亦称“文衡山”。其生平事略及艺术成就,在不少画史著述中皆有记载,而且多予较高评价。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中,还特地为其立有小传。  据《明史》及晚明文人王世贞《文先生传》等文献记述,文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其父文林曾任永嘉(今属浙江)、博平(今属山东)知县、南京太仆寺丞和温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