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华民族的思乡情结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思乡情结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思乡主题贯穿整个汉文化。笔者就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愁”字是主色调
“思乡”诗词,主色调就是一“愁”字。宗白华先生说:“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愁得以深沉”。离乡背井的游子,江湖漂泊,“哀乐之愁”就会油然而生。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抒发的便是暮年时候对故乡的无限眷念。“少小”与“老大”对比;“回”与“离”呼应,蕴含了诗人返乡时多少复杂的思绪!逝去的韶华,羁宦的无奈,故乡的热土,一时之间纷至沓来,然物是人非,竟被儿童当做客人,其中蕴含了多少世事沧桑的惆怅感慨!第二首诗更是沧桑至极,“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只有那悠悠湖水才是自己“乡音”的知己,哀婉备至,感人肺腑。贺知章的归乡其实是思乡的婉曲。
归乡的人愁,漂泊的人就更愁了。崔颢在《黄鹤楼》上去国怀乡,岑参《逢入京使》便是泪不干,范仲淹在《渔家傲》里更是将军白发征夫泪,马致远骑着一匹瘦马在夕阳西下的西风里愁肠百结地低吟“断肠人在天涯”。
二、不变的主题
思乡诗词主题恒一,表达手法多样:或直抒胸臆,或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寄情于物。都给人一种肝肠寸裂的震撼。
粗犷豪迈的岑参在《逢入京使》中,不再纵横驰骋,不再是边塞风光的险怪雄奇,东望故园,面对入京使,便是万里边塞也禁遏不住浓浓的乡愁,“龙钟”的双袖,又怎能承载起拭干思乡之泪的重担呢?万里觅封侯的边关将士那份赤诚的故园情,足能让铜人落泪。王之涣的思乡又是另一种风貌。他笔下的“黄河”“白云”“万仞山”,边塞辽远壮阔而又荒凉萧索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眼前,就在读者为边关将士的寂寞无聊深表同情之时,那满载着边关将士思乡之情的羌笛,又是扑面而来,思乡而不停留在思想层面之上,保家卫国之志也浓缩在其中,更见其慷慨悲壮。范仲淹的《渔家傲》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异曲同工,《渔家傲》上片极力描写边关的荒寂:画角、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成空旷辽远荒凉孤寂的画面,此情此景,将士思归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悠悠的笛声里,满地的严霜下,引出千行思乡泪。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调显得沉郁悲壮。
这三首诗词朝代不同,构思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基调:悲壮慷慨、哀而不伤。而这种情调与将士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乡愁为爱国之情所驾驭,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境界,是这些诗词传诵古今的重要原因。盛唐文人都幻想着建功边关,都有一颗“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远大志向包袱,范仲淹也是一个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以,三人的诗词能异曲同工,都具有哀而不伤、慷慨悲壮的风格。
三、多样的风格
崔颢没能到边关去,《黄鹤楼》就另辟蹊径,悠悠飘荡的白云, 载不动诗人的怅惘与失意,于是夕阳里的晴川、大江、茂树、芳草共同承担了诗人的怅惘和不得志,就在我们为作者要鸣不平的时候,鹦鹉日暮回巢,日已暮,仕途无望,乡关在何处?离乡去国之感便油然而生,昔人已去,黄鹤楼依旧,吊古之情,思乡之愁,与黄鹤楼胜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同写夕阳,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与《黄鹤楼》风格迥异。《秋思》写悲秋同时写乡愁。作先用枯藤、老树、昏鸦勾勒一幅萧索凄凉的画面,然后用“小桥流水人家”牵动游子思乡情怀,“古道西风瘦马” 活画出一位风尘仆仆游子,在“夕阳西下” 之时,断肠之愁便是西天的红霞。全曲不着一“愁”字,却处处有愁!
乡愁,是将乡情亲情经由文人之手代代传承的!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
一、“愁”字是主色调
“思乡”诗词,主色调就是一“愁”字。宗白华先生说:“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愁得以深沉”。离乡背井的游子,江湖漂泊,“哀乐之愁”就会油然而生。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抒发的便是暮年时候对故乡的无限眷念。“少小”与“老大”对比;“回”与“离”呼应,蕴含了诗人返乡时多少复杂的思绪!逝去的韶华,羁宦的无奈,故乡的热土,一时之间纷至沓来,然物是人非,竟被儿童当做客人,其中蕴含了多少世事沧桑的惆怅感慨!第二首诗更是沧桑至极,“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只有那悠悠湖水才是自己“乡音”的知己,哀婉备至,感人肺腑。贺知章的归乡其实是思乡的婉曲。
归乡的人愁,漂泊的人就更愁了。崔颢在《黄鹤楼》上去国怀乡,岑参《逢入京使》便是泪不干,范仲淹在《渔家傲》里更是将军白发征夫泪,马致远骑着一匹瘦马在夕阳西下的西风里愁肠百结地低吟“断肠人在天涯”。
二、不变的主题
思乡诗词主题恒一,表达手法多样:或直抒胸臆,或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寄情于物。都给人一种肝肠寸裂的震撼。
粗犷豪迈的岑参在《逢入京使》中,不再纵横驰骋,不再是边塞风光的险怪雄奇,东望故园,面对入京使,便是万里边塞也禁遏不住浓浓的乡愁,“龙钟”的双袖,又怎能承载起拭干思乡之泪的重担呢?万里觅封侯的边关将士那份赤诚的故园情,足能让铜人落泪。王之涣的思乡又是另一种风貌。他笔下的“黄河”“白云”“万仞山”,边塞辽远壮阔而又荒凉萧索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眼前,就在读者为边关将士的寂寞无聊深表同情之时,那满载着边关将士思乡之情的羌笛,又是扑面而来,思乡而不停留在思想层面之上,保家卫国之志也浓缩在其中,更见其慷慨悲壮。范仲淹的《渔家傲》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异曲同工,《渔家傲》上片极力描写边关的荒寂:画角、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成空旷辽远荒凉孤寂的画面,此情此景,将士思归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悠悠的笛声里,满地的严霜下,引出千行思乡泪。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调显得沉郁悲壮。
这三首诗词朝代不同,构思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基调:悲壮慷慨、哀而不伤。而这种情调与将士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乡愁为爱国之情所驾驭,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境界,是这些诗词传诵古今的重要原因。盛唐文人都幻想着建功边关,都有一颗“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远大志向包袱,范仲淹也是一个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以,三人的诗词能异曲同工,都具有哀而不伤、慷慨悲壮的风格。
三、多样的风格
崔颢没能到边关去,《黄鹤楼》就另辟蹊径,悠悠飘荡的白云, 载不动诗人的怅惘与失意,于是夕阳里的晴川、大江、茂树、芳草共同承担了诗人的怅惘和不得志,就在我们为作者要鸣不平的时候,鹦鹉日暮回巢,日已暮,仕途无望,乡关在何处?离乡去国之感便油然而生,昔人已去,黄鹤楼依旧,吊古之情,思乡之愁,与黄鹤楼胜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同写夕阳,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与《黄鹤楼》风格迥异。《秋思》写悲秋同时写乡愁。作先用枯藤、老树、昏鸦勾勒一幅萧索凄凉的画面,然后用“小桥流水人家”牵动游子思乡情怀,“古道西风瘦马” 活画出一位风尘仆仆游子,在“夕阳西下” 之时,断肠之愁便是西天的红霞。全曲不着一“愁”字,却处处有愁!
乡愁,是将乡情亲情经由文人之手代代传承的!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