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师范毕业至今,都在同一所乡村小学任教,所接触的都是农村的孩子,其中66%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真的让人揪心。因此,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养。
一、诵读经典诗词,浸润传统美德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里程的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民族正义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名言警句、名家名篇都是小学生涉猎的内容。在保证内容广泛的同时,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特点,分低中高年级编写了《与经典相伴》校本教材,从诵读数量、诵读内容上都做了精心安排,体现出了层次性、阶梯型。我们只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切忌满堂灌的老路子。一开始,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年段背诵以外的古诗文。同时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文学习游戏活动。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为营造诵读氛围,我们利用宣传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学生富有想象、展现个性、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了浓郁的文化环境,在校内布置了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文化墙。同时,举办每年一次的校园读书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自主阅读、亲子共读、班级导读等方式,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主题队会”“经典美文手抄报评比”“经典书画作品展评”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创设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通过诵读经典古诗词,确实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道德修养,树立了远大理想。
二、发挥书法特色,陶冶道德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在重视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书法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书法教育,将书法列入校本课程中,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孩子们从踏入校门开始就练习书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1.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书法“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练习、创作、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因此,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途径、好方法。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书法中,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得比一般同学好的,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优越感,增强自信心。书法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强化与审美意识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书法,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收笔都十分讲究,这好像做事,起笔像做事的开端,行笔恰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如做事的结尾。通过练习书法,可以锻炼学生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我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3.练习书法可以强身健体。
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过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而练习、创作和欣赏书法,其心态安稳,宁神息虑,修心养性,神定志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寿从笔中来”就是指这个道理。
4.练习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法作品看似简单,但真要写好,却并非易事,除书法的字内功(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外,更要修练研习“字外功”。“字外功”对书法艺术来说非常重要,要想在书法上有成就,就必须字外求字,书外求书。“字外功”就是向“姐妹艺术”学习。如,从绘画中学布白,从音乐中悟节奏、韵律,从诗词中找意境,等等。艺术是相通的,“姐妹艺术”往往能触发书法创作的灵感。在追求提升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人的综合素质也就得到发展。
三、关注传统节日,完善道德品格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含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記忆犹新、回味无穷。我们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清明节时,我们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抗战纪念塔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们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活动后让学生写一写感想,洗涤心灵、提升素养;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我们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诗,观看村举办的赛龙舟活动,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我坚信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巧妙对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完善道德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我们适当地运用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格教育,从而达到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并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以及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诵读经典诗词,浸润传统美德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里程的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民族正义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名言警句、名家名篇都是小学生涉猎的内容。在保证内容广泛的同时,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特点,分低中高年级编写了《与经典相伴》校本教材,从诵读数量、诵读内容上都做了精心安排,体现出了层次性、阶梯型。我们只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切忌满堂灌的老路子。一开始,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年段背诵以外的古诗文。同时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文学习游戏活动。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为营造诵读氛围,我们利用宣传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学生富有想象、展现个性、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了浓郁的文化环境,在校内布置了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文化墙。同时,举办每年一次的校园读书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自主阅读、亲子共读、班级导读等方式,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主题队会”“经典美文手抄报评比”“经典书画作品展评”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创设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通过诵读经典古诗词,确实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道德修养,树立了远大理想。
二、发挥书法特色,陶冶道德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在重视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书法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书法教育,将书法列入校本课程中,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孩子们从踏入校门开始就练习书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1.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书法“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练习、创作、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因此,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途径、好方法。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书法中,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得比一般同学好的,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优越感,增强自信心。书法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强化与审美意识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书法,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收笔都十分讲究,这好像做事,起笔像做事的开端,行笔恰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如做事的结尾。通过练习书法,可以锻炼学生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我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3.练习书法可以强身健体。
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过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而练习、创作和欣赏书法,其心态安稳,宁神息虑,修心养性,神定志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寿从笔中来”就是指这个道理。
4.练习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法作品看似简单,但真要写好,却并非易事,除书法的字内功(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外,更要修练研习“字外功”。“字外功”对书法艺术来说非常重要,要想在书法上有成就,就必须字外求字,书外求书。“字外功”就是向“姐妹艺术”学习。如,从绘画中学布白,从音乐中悟节奏、韵律,从诗词中找意境,等等。艺术是相通的,“姐妹艺术”往往能触发书法创作的灵感。在追求提升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人的综合素质也就得到发展。
三、关注传统节日,完善道德品格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含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記忆犹新、回味无穷。我们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清明节时,我们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抗战纪念塔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们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活动后让学生写一写感想,洗涤心灵、提升素养;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我们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诗,观看村举办的赛龙舟活动,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我坚信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巧妙对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完善道德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我们适当地运用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格教育,从而达到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并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以及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