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近年来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本文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内部控制规范文件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问题,如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区别、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原则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01
2008年至2010年期间,财政部、证监会等国家部委陆续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基本建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近几年来,这些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在境内外上市公司、各类企业分类分批逐步施行。
笔者参与了某上市公司2012-2014年近三年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自我评测工作,从抽象的内部控制理论到具体的实践应用,笔者认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使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
1.内部控制并不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那些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内部控制的全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此企业要构建的是全面防范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单单依靠内部会计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内部控制必须包括其他各项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及完整、系统的过程,按照美国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又包括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内部环境一般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事政策、企业文化等内容。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有效运行需要靠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而绝非某一个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是编写一些内部控制制度文档资料,而是一个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对企业从上到下全面分析业务、梳理流程、识别风险、加强管控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是内部控制五大构成要素中“控制活动”的集中体现,然而内部控制的其他四个方面都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部分的管理、建设不足,将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功能的削弱,例如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员工的诚信、道德水平和能力,公司整体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人事政策等这些都是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这些方面组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基础的部分做好了,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内部控制体系不是一些静态的规章制度,而是一个能够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与企业目标相关的各种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完整过程,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因此,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文本资料为载体,但绝对不能够认为只要完成规章制度的编写、业务流程图和各种表单的绘制就完成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业务形态的不断变化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始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应该定期评估内部控制体系,对发现的缺陷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重在执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手册的编写,根据企业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对编制出来相对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当中的业务流程、权限分配设计的再合理、再完善,如果没有执行,仍然是一纸空文,对企业毫无帮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最终是要靠企业当中的每一个人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真正为企业应对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经营合法合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发挥作用。不重视执行,执行不到位,最终只会导致内部控制环节失效,管理越权、差错甚至导致舞弊。企业编写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手册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在实际的业务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相关的制度来执行,否则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只是流于形式。
4.内部控制流程中控制环节的设置不是越严密就越好,而是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具体结合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如果内部控制流程中设置的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的确越能起到控制作用,但这样也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成本也就越大,因为控制环节增多了,必然需要更多的岗位人员,同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要进行定期评价,因控制环节增加,相对应的评价人员、成本也需要增加,最终会导致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成本增加。如果企业面临的风险本身可能造成的损失远低于内部控制的成本,那么,这些增加的内部控制环节就失去意义。因此,内部控制流程中控制环节的设置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流程中控制环节的设置应遵循重要性原则,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件件小事都控制,更不能为了控制而控制,都去设置控制环节,企业应当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的业务领域,对那些重要业务、高风险业务的控制环节设计要尽量严密,比如对外担保、对外投资业务等,而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只有这样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正为企业应对风险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陈少华,主编.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01
2008年至2010年期间,财政部、证监会等国家部委陆续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基本建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近几年来,这些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在境内外上市公司、各类企业分类分批逐步施行。
笔者参与了某上市公司2012-2014年近三年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自我评测工作,从抽象的内部控制理论到具体的实践应用,笔者认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使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
1.内部控制并不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那些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内部控制的全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此企业要构建的是全面防范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单单依靠内部会计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内部控制必须包括其他各项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及完整、系统的过程,按照美国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又包括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内部环境一般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事政策、企业文化等内容。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有效运行需要靠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而绝非某一个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是编写一些内部控制制度文档资料,而是一个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对企业从上到下全面分析业务、梳理流程、识别风险、加强管控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是内部控制五大构成要素中“控制活动”的集中体现,然而内部控制的其他四个方面都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部分的管理、建设不足,将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功能的削弱,例如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员工的诚信、道德水平和能力,公司整体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人事政策等这些都是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这些方面组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基础的部分做好了,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内部控制体系不是一些静态的规章制度,而是一个能够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与企业目标相关的各种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完整过程,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因此,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文本资料为载体,但绝对不能够认为只要完成规章制度的编写、业务流程图和各种表单的绘制就完成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业务形态的不断变化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始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应该定期评估内部控制体系,对发现的缺陷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重在执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手册的编写,根据企业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对编制出来相对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当中的业务流程、权限分配设计的再合理、再完善,如果没有执行,仍然是一纸空文,对企业毫无帮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最终是要靠企业当中的每一个人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真正为企业应对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经营合法合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发挥作用。不重视执行,执行不到位,最终只会导致内部控制环节失效,管理越权、差错甚至导致舞弊。企业编写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手册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在实际的业务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相关的制度来执行,否则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只是流于形式。
4.内部控制流程中控制环节的设置不是越严密就越好,而是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具体结合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如果内部控制流程中设置的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的确越能起到控制作用,但这样也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成本也就越大,因为控制环节增多了,必然需要更多的岗位人员,同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要进行定期评价,因控制环节增加,相对应的评价人员、成本也需要增加,最终会导致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成本增加。如果企业面临的风险本身可能造成的损失远低于内部控制的成本,那么,这些增加的内部控制环节就失去意义。因此,内部控制流程中控制环节的设置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流程中控制环节的设置应遵循重要性原则,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件件小事都控制,更不能为了控制而控制,都去设置控制环节,企业应当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的业务领域,对那些重要业务、高风险业务的控制环节设计要尽量严密,比如对外担保、对外投资业务等,而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只有这样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正为企业应对风险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陈少华,主编.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