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穿妙引 内外结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674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语文课堂课外拓展运用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获取课外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这本来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学生获取的课外知识越来越多,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课外资料不分良莠地深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误区呢?
  二、语文课堂大量课外拓展运用产生的误区
  (一)与学情不一致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许多语文教师开始由以前的自己撰写教案或者谨慎选择教案到直接在网上下载教案来进行课堂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直接在网络下载课件,进入课堂,这样的做法根本不考虑学情,因用了不恰当的课件,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导致的结果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没有上升,同时学生的语文课也只是PPT课件的观摩过程。
  (二)与文本不相符
  大量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课堂容量增大,有些课因为课时无法完成。课堂缺少了细细的品味与本真的思考。
  的确,教学多媒体化,资料多样化,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本就是件美好的事情,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它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呢?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了,把原先的利用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使课堂丰富的做法,变为利用怎样的资料,如何进行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提高,有利于自己的提升。那么课外拓展究竟该如何恰当地运用于语文课堂呢?
  三、语文课堂中正确的课外拓展
  (一)巧穿针,妙引导
  资料的拓展不应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是要在“悟”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前不久,听了一个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他在课外拓展这一环节做得好极了。课前,老师用史铁生的《合欢树》里面的段落导入: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然后,问学生读出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能紧扣文字,“她很苦”“作者很怀念她”等,可见这一段导入非常巧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加上这段文字,似乎已经对课文有所理解了。接着,老师顺势导入,正如我们今天要学的《秋天的怀念》,接着老师通过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语句,重点字词,采用换字法,减字法,增字法等等,逐步分析课文,重点加强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生赏析句子,朗读品味中,对课文和作者的情感有了系统的理解后,老师再让学生读开头的文字,很多学生的眼眶已经微微湿润。这时老师趁势把刚才省略的一句话显示出来:“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再问学生:“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棒极了:“我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感伤,还有深深的自责。”此刻,课外拓展的引用,显得甚是巧妙。老师资料的引用成为了学生理解课文的一条线索,串联在文章的始终。几处的引用能够抓住时机,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领悟能力一步步加深 。也许,这才是语文课堂中正确的课外拓展。
  (二)立足已知,拓展未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课文的拓展点,拓展资料的运用应从缝补式进步为系统性。几乎每一堂课,教师都会安排或多或少的课外拓展。开头的作者补充,整体感知中的背景导入,重点赏析时还会有同类文章的引申借鉴,甚至于课文的最后还要加上作者的名言以及作者各类书籍的推荐。其次便是夯实拓展点,已经选择好了拓展点以后,其它的拓展资料都是为这点服务的,选择的拓展资料可以多样,但是都应以理解此基点为中心。如果时间有多余,在这个拓展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相信这样的拓展,才不会让学生的理解在云里雾里。拓展才真正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引下,坚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让生命怒放,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呢?  一、关注差异,让学生快乐成长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人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健康
期刊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将地方乡土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的“大语文”理念,要有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具体举措。作为家
期刊
浪漫,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情怀,是一种心境。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比如屈原、李白、拜伦、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情怀。而在中国现代作家里,最具有浪漫情怀的当属徐志摩。  徐志摩 ,1921年始作新诗,他继承了英国浪漫派的侧重感情、歌颂自然、制造幻异的特点,全盘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他
期刊
学校是学生扬帆起航的第一港湾,也是阅读经典的起点。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必须有一个乐于继承传统文化,积极推行经典阅读,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和一大批善于引领学生不懈经典阅读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所校园里,老师是学生诵读经典的引领者,引领学生认识经典的丰厚博大,引领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感受经典,
期刊
传统教育在偏远的山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打工潮的冲击,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渐的增多,农村竞争式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激活长期压抑于沉闷课堂上的学生们,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会让农村教育走出厌学的低谷,因此,想让山区农村教育充满活力,竞争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引用,就成了农村一线教师值得探寻的课题。  农村教育的发展脚步迄今为止,无论现状还是前景都让人担忧。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过多注重教学的“
期刊
一位家长和我聊起了对孩子的忧虑,诉说孩子不理解他、有意顶撞他等不能释怀的家庭情结,感慨万千。我说:家长和孩子都是镜子前的两者,看到的是眼睛里的真实,而心灵中的双方并不相互了解,因为彼此还没有真正触摸到对方的情感深处。  我说:一种真正的涌出于心底的尊重尚未激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更多的是指挥、拍板、命令等,家长缺少一种对孩子尊重的倾听,缺少一刻对孩子尊重的凝视。  为此,我想组织家长参加一节尊
期刊
有效教学,从候课开始。候课,是课堂教学的先投入。候课这一环节,不应该淡化在课堂模式改革探讨的范围之外,而是课改不宜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改革呼吁之声日趋高涨的新形势之下,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认真反思候课环节,没有做到什么,应该去做些什么。简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务必具备如下的八大新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的教学理念是由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的,其核心就是倡导要尊重教育
期刊
近几年,在我们学校,“和谐”一直被视为教学文化的主旋律,什么是和谐?和谐课堂需要什么?在我看来,不但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体现人性,还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就要呼唤教学活动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话、合作、互动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长者的架子,
期刊
当前,教育机制已经步入了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归宿的健康发展轨道。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广闻博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那些条件简陋的初中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语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同行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今天的中学生更难教。是啊,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诸多媒体的作用,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更为活跃。因此,“难教”便不难理解。基于此,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当然,就语文教学而言激发兴趣方法是多样的,这里我主要谈谈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展好语文活动是新形势的需要,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