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喜福会》中顾映映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形象,反映了在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三重压迫之下,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顾映映 女性意识 压迫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迅速崛起,把华裔美国文学推向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小说刚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它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喜福会》描写了四对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小说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建立了一个特定的观察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将自我经历放大,将家庭矛盾、母女之间的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并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言化,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喜福会》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文本,它关注华裔女性在美国的命运和生存状况,探索女性的出路。讨论《喜福会》的母女冲突的论著不胜枚举。本文以顾映映为例,讨论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在《喜福会》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中,顾映映的形象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她是在战乱年代逃亡到美国、由天使岛登陆的第一代移民。她还是一个战争新娘,嫁了一个美国丈夫,生了一个混血的女儿。这些经历比小说中其他三个嫁给中国人、居住在封闭的“唐人街”、过着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母亲们,更为深入美国社会。她经历的矛盾和冲突也更为尖锐和典型,所以分析她的女性意识也更具意义。
二
顾映映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她身兼了三重身份:中国传统父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的女儿、失语的战争新娘(妻子)和被异化、误读的母亲。这三重身份使她不断被边缘化、被误读、最终失语,让她变成一个“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女人,一生被一种迷失自我的恍惚和困惑折磨。
1 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下顺从的女儿
顾映映(Ying-ying),也翻译成影影。映映,“清晰的映像”,是映照、影子之意。她总是将“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地罩住,竭力将自己缩成一个小小的黑影”,她像幽灵一样,活得像“触不到摸不到,虚无飘渺的影子”。这个名字浓缩了她全部的特征。她像一个迷失的他者,悄无声息地活着。可她并不是生来如此。少时的她是个不安分的生机勃勃的女孩。可五岁时,在拜月亮娘娘的“中秋之夜”,她失去了魂魄、迷失了自己。谭恩美讲述了一个似真似幻的童年回忆:在祭拜月神娘娘的船上,顾映映失足落水、与家人失散。她向娘娘许愿,希望能被找回。途中,她却发现一个秘密——月神娘娘竟然是由男人假扮的。虽然最后顾映映回到家中,但是她却觉得自己从此丢了。真相使她困惑。一个作为女人典范、教导女人顺从男人、为男人代言的月神娘娘,根本就是男人假扮的。于是,顾映映迷失了,她无力解决,只能“把自己给丢了”。这是男权中心主义对顾映映的第一次“洗礼”。
成年后的包办婚姻再次毁了顾映映的人生。她,一个年轻貌美、心高气傲的富家少女,因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年龄可以当她叔叔的粗俗、好色的老男人。她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像父母教导的那样以夫为天,还一度满怀欣喜地替丈夫孕育子嗣。可还在结婚初期,怀孕的她就惨遭丈夫的遗弃,在乡下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年。直至丈夫死去才得到解脱。大好年华就这样付之流水。这次包办的婚姻,葬送了她的前半生,使她成为“严重的、暴力的男权体制的受害者”。
2 失去名字的、不被理解的妻子
得到解脱的顾映映,嫁给了一个追求她四年的美国人,离开了伤心地。以一个战争新娘、美国公民配偶的身份重新生活。但这并不是一种解脱,她再次落入另一个深渊。这次,除了男权体制的压迫,还多了种族、阶级和文化上的歧视。
背井离乡、失去姓名的顾映映,只能依附于丈夫,更加充满担忧和不安地活着,她身上的男权压制更胜从前。在美国,她被迫抹掉旧身份,只剩下一位美国公民的妻子的身份:她被迫失去姓氏,被冠之夫姓——圣克莱尔;她失去名字,改为贝蒂;她失去生肖,从虎变成龙。丈夫笔尖一扫,“顾映映”成了“贝蒂·圣克莱尔”,她的一切历史痕迹也随之抹去。对于中国人来说,名字的作用是巨大的。失去了它,就失去了身份、地位,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资格。中国人认为生肖表现个性,不同的生肖有不同的特征。“龙”与“虎”当然不同。当这些对中国人最重要的定位和属性被抹杀以后,顾映映也就消失了。她只剩下了自然属性——女人、社会属性——妻子。从此她一无所有,只能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依附于丈夫,成为她全部的支撑和意义。
更可悲的是,顾映映还是一个失语的少数族裔。在美国,语言障碍使她陷入了无法沟通的困境。只会几句简单英语的她,和丈夫用语气、手势、表情或者沉默来沟通,经常词不达意。女儿虽然听得懂妈妈的话,但是不理解意思。于是,她的意思经常被扭曲、被篡改,失去了表达意愿的自由,只能沉默。在中国同胞中,不懂粤语的顾映映,很多情况下也无法言说。在美国文化霸权下的顾映映,还是一个被排除在主流意识之外的底层妇女,她“将和以往一样没有发言权”。因此,无论在家庭、同胞,还是社会主流文化中,她都被忽视、孤立,失去发言权。她是世界间的边缘人,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排除在外的他者。
3 被异化、被误读的母亲
当顾映映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她的历史、文化身份,就被强势的美国文化剥夺了。在男权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的顾映映虽然可怜,但是女儿的误解最终让她的处境变得可悲起来。女儿丽娜是拥有美国血统,已融入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作为顾映映和美国社会的唯一连接,只有她能帮助母亲表达意愿。但是,她浸润于美国传统文化中长大,继承了西方认知结构下的权利意识和对于中国认识的片面和偏见,她对母亲的认识“自然成了歪曲异域文化的一种单项活动”。她不理解母亲,也从未打算理解。就像斯皮瓦克说的,精英阶层永远不可能代替底层妇女表述,发出声音。丽娜和母亲之间不仅有文化代沟,还有阶级差距,使得顾映映只能被异化和误读。
在丽娜眼中,顾映映是一个总是充满不安和恐惧的奇怪的人。她会编造一套套稀奇古怪的故事教育和告诫自己躲避灾难;总是精神恍惚、不知所措……她觉得妈妈自以为是地编造生活,带着腐朽的东方气息。于是她也学会了编造,以自己的意愿编造妈妈的一切。作为交流媒介时,她经常向别人曲解母亲,也向母亲曲解别人。她漫不经心地玩弄了需要沟通的双方。丽娜拒绝倾听母亲的声音。就像顾映映清楚知道的那样:“我们彼此失散了,她和我,我们互相见不到,听不到,互不了解”。“她似与我隔了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女儿是顾映映和这个社会的最后联结,女儿的不理解使她再无法发出声音,得到认同,终变得可悲起来。
三
身兼三重压迫,饱经痛苦和磨难的顾映映并不总是逆来顺受的。对于自己的命运她虽然隐忍,但并不懦弱。她也曾反抗过,斗争过。她虽然没有身份、没有地位、失去发言权,但是她还有不服输的精神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做支撑,她用自己的行动挑战命运、抗争权威。
1 作为一个顺从的女儿的反抗
顾映映是顺从的,她听从父命嫁给了一个又色又老的粗俗男人,并且顺从“出嫁从夫”的观念,尝试去爱丈夫,还曾满心期待地为他育子。但是新婚不久,怀孕的顾映映,就惨遭花心丈夫的恶意遗弃。在发现丈夫的无耻嘴脸后,顾映映愤怒了,决定反击。她狠心杀死了还在子宫里的“那个可恶的坏蛋”留在她体内的“孽种”,毅然与丈夫分居,在乡下一住就是十年,直到丈夫死去。她又变回了出嫁前那个骄傲的小老虎,不再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在中国,子嗣传承,极其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主动打掉那个“十恶不赦的坏男人”的子嗣,断了他家的香火,几乎是作为女人的顾映映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做的最大程度的报复和反抗了。
2 作为一个难民的战争新娘的嘲讽
圣克莱尔一直认为是自己把顾映映从中国内战的阴影中解救出来,摆脱了贫困生活。女儿丽娜也一直被灌输这种错觉:父亲像个白马王子一样拯救了可怜的灰姑娘般的母亲。但是,在最后一章顾映映却大声申辩,指出了被扭曲的真相:首先,映映并不是贫穷的售货员,她从小家境富裕,甚至是无锡首富之一,见识过的珍品不计其数,根本不稀罕圣克莱尔的小玩意。到了美国也没有使她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居室比她在中国的更小,她“穿大号的美国衣服,做一切原该是保姆干的活”。美国丈夫反而使她脱离了原本的上层阶级;其次,顾映映嫁给圣克莱尔,也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在前夫暴毙之后空虚下的一种主动选择,也可以和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反而是圣克莱尔苦恋顾映映,狂热地追求了她四年;最后,当年的顾映映青春靓丽,十分有魅力,不但完全配得上圣克莱尔,而且除了他之外,她还拥有更多、更好的丈夫人选。
这些被掩盖、被曲解的事实让我们发现,看起来像完全依附丈夫的浮萍,处于那么被动、那么弱势地位的顾映映,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者。她也拥有一些决定权,现在的一切完全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些事实消解了表面的真相,也解构了她丈夫的那副救世主的施恩嘴脸,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那种毫无理由的优越感的一种最有力的嘲讽。
3 作为母亲的自白
作为母亲的顾映映一直是不被女儿理解的。虽然母女间隔着一条河,女儿看不起母亲,也从来无视母亲的忠告,甚至编造、误解母亲的意愿。但是文章最后,一直失语、从不被理解的顾映映,在女儿婚变之时,反而用自己的智慧指导和帮助了女儿。她敏锐地看到了女儿隐藏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于是结束沉默,用自己历经磨难后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教导女儿,不要再妥协,要摆脱这段不平等的婚姻。她们都属老虎,“斗是老虎的本性”,她要求女儿像自己一样,在隐忍无用之时,奋起为自己的应有的权利斗争。原来,看起来弱小的妈妈并不弱小,她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在精神上是强大的。
四
顾映映身上有着浓厚的中国味,对于自己的个性,她有一番很精彩又贴切的阐述。她属虎,她说“虎”的属性是:“老虎有金和黑两种颜色……金色是内心凶猛的表示,黑色是因为它善于隐避。老虎是既凶恶又狡猾的,它会静静地等候机会……”。顾映映就是这样一只伪装成兔子的老虎,不管平时如何温顺、谦卑、隐忍,但她始终是只老虎,即便为了趋避危险而蛰伏,但“斗”永远是她的本性。一旦忍无可忍,她便会奋起反抗、斗争,绝不妥协。来到美国,成为“贝蒂·圣克莱尔”的顾映映,表面上虽然失去姓氏、名字和生肖,但她其实始终没有遗失她的虎性,尽管历经痛苦和磨难,她还是那个生机勃勃的雌老虎,坚韧、顽强。一个“虎”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顾映映个性的所有精髓。
谭恩美通过对顾映映的身份和个性的解构和建构,展示了一个“失去声音”,一生都处在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多重压制和迫害下的女人,在隐忍之外,为自己的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她建构了这样一个拥有一些女性独立意识的传统的少数族裔的底层妇女,并在书中为她们这样的女人尝试寻找了一种出路。对于饱受压迫的华裔底层妇女来说,这种探索是极具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
[2] [美]谭恩美,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3] [印度]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马蕊,女,1985—,河南省新乡市人,深圳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文化与中外文学。
关键词:顾映映 女性意识 压迫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迅速崛起,把华裔美国文学推向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小说刚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它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喜福会》描写了四对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小说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建立了一个特定的观察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将自我经历放大,将家庭矛盾、母女之间的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并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言化,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喜福会》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文本,它关注华裔女性在美国的命运和生存状况,探索女性的出路。讨论《喜福会》的母女冲突的论著不胜枚举。本文以顾映映为例,讨论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在《喜福会》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中,顾映映的形象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她是在战乱年代逃亡到美国、由天使岛登陆的第一代移民。她还是一个战争新娘,嫁了一个美国丈夫,生了一个混血的女儿。这些经历比小说中其他三个嫁给中国人、居住在封闭的“唐人街”、过着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母亲们,更为深入美国社会。她经历的矛盾和冲突也更为尖锐和典型,所以分析她的女性意识也更具意义。
二
顾映映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她身兼了三重身份:中国传统父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的女儿、失语的战争新娘(妻子)和被异化、误读的母亲。这三重身份使她不断被边缘化、被误读、最终失语,让她变成一个“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女人,一生被一种迷失自我的恍惚和困惑折磨。
1 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下顺从的女儿
顾映映(Ying-ying),也翻译成影影。映映,“清晰的映像”,是映照、影子之意。她总是将“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地罩住,竭力将自己缩成一个小小的黑影”,她像幽灵一样,活得像“触不到摸不到,虚无飘渺的影子”。这个名字浓缩了她全部的特征。她像一个迷失的他者,悄无声息地活着。可她并不是生来如此。少时的她是个不安分的生机勃勃的女孩。可五岁时,在拜月亮娘娘的“中秋之夜”,她失去了魂魄、迷失了自己。谭恩美讲述了一个似真似幻的童年回忆:在祭拜月神娘娘的船上,顾映映失足落水、与家人失散。她向娘娘许愿,希望能被找回。途中,她却发现一个秘密——月神娘娘竟然是由男人假扮的。虽然最后顾映映回到家中,但是她却觉得自己从此丢了。真相使她困惑。一个作为女人典范、教导女人顺从男人、为男人代言的月神娘娘,根本就是男人假扮的。于是,顾映映迷失了,她无力解决,只能“把自己给丢了”。这是男权中心主义对顾映映的第一次“洗礼”。
成年后的包办婚姻再次毁了顾映映的人生。她,一个年轻貌美、心高气傲的富家少女,因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年龄可以当她叔叔的粗俗、好色的老男人。她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像父母教导的那样以夫为天,还一度满怀欣喜地替丈夫孕育子嗣。可还在结婚初期,怀孕的她就惨遭丈夫的遗弃,在乡下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年。直至丈夫死去才得到解脱。大好年华就这样付之流水。这次包办的婚姻,葬送了她的前半生,使她成为“严重的、暴力的男权体制的受害者”。
2 失去名字的、不被理解的妻子
得到解脱的顾映映,嫁给了一个追求她四年的美国人,离开了伤心地。以一个战争新娘、美国公民配偶的身份重新生活。但这并不是一种解脱,她再次落入另一个深渊。这次,除了男权体制的压迫,还多了种族、阶级和文化上的歧视。
背井离乡、失去姓名的顾映映,只能依附于丈夫,更加充满担忧和不安地活着,她身上的男权压制更胜从前。在美国,她被迫抹掉旧身份,只剩下一位美国公民的妻子的身份:她被迫失去姓氏,被冠之夫姓——圣克莱尔;她失去名字,改为贝蒂;她失去生肖,从虎变成龙。丈夫笔尖一扫,“顾映映”成了“贝蒂·圣克莱尔”,她的一切历史痕迹也随之抹去。对于中国人来说,名字的作用是巨大的。失去了它,就失去了身份、地位,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资格。中国人认为生肖表现个性,不同的生肖有不同的特征。“龙”与“虎”当然不同。当这些对中国人最重要的定位和属性被抹杀以后,顾映映也就消失了。她只剩下了自然属性——女人、社会属性——妻子。从此她一无所有,只能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依附于丈夫,成为她全部的支撑和意义。
更可悲的是,顾映映还是一个失语的少数族裔。在美国,语言障碍使她陷入了无法沟通的困境。只会几句简单英语的她,和丈夫用语气、手势、表情或者沉默来沟通,经常词不达意。女儿虽然听得懂妈妈的话,但是不理解意思。于是,她的意思经常被扭曲、被篡改,失去了表达意愿的自由,只能沉默。在中国同胞中,不懂粤语的顾映映,很多情况下也无法言说。在美国文化霸权下的顾映映,还是一个被排除在主流意识之外的底层妇女,她“将和以往一样没有发言权”。因此,无论在家庭、同胞,还是社会主流文化中,她都被忽视、孤立,失去发言权。她是世界间的边缘人,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排除在外的他者。
3 被异化、被误读的母亲
当顾映映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她的历史、文化身份,就被强势的美国文化剥夺了。在男权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的顾映映虽然可怜,但是女儿的误解最终让她的处境变得可悲起来。女儿丽娜是拥有美国血统,已融入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作为顾映映和美国社会的唯一连接,只有她能帮助母亲表达意愿。但是,她浸润于美国传统文化中长大,继承了西方认知结构下的权利意识和对于中国认识的片面和偏见,她对母亲的认识“自然成了歪曲异域文化的一种单项活动”。她不理解母亲,也从未打算理解。就像斯皮瓦克说的,精英阶层永远不可能代替底层妇女表述,发出声音。丽娜和母亲之间不仅有文化代沟,还有阶级差距,使得顾映映只能被异化和误读。
在丽娜眼中,顾映映是一个总是充满不安和恐惧的奇怪的人。她会编造一套套稀奇古怪的故事教育和告诫自己躲避灾难;总是精神恍惚、不知所措……她觉得妈妈自以为是地编造生活,带着腐朽的东方气息。于是她也学会了编造,以自己的意愿编造妈妈的一切。作为交流媒介时,她经常向别人曲解母亲,也向母亲曲解别人。她漫不经心地玩弄了需要沟通的双方。丽娜拒绝倾听母亲的声音。就像顾映映清楚知道的那样:“我们彼此失散了,她和我,我们互相见不到,听不到,互不了解”。“她似与我隔了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女儿是顾映映和这个社会的最后联结,女儿的不理解使她再无法发出声音,得到认同,终变得可悲起来。
三
身兼三重压迫,饱经痛苦和磨难的顾映映并不总是逆来顺受的。对于自己的命运她虽然隐忍,但并不懦弱。她也曾反抗过,斗争过。她虽然没有身份、没有地位、失去发言权,但是她还有不服输的精神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做支撑,她用自己的行动挑战命运、抗争权威。
1 作为一个顺从的女儿的反抗
顾映映是顺从的,她听从父命嫁给了一个又色又老的粗俗男人,并且顺从“出嫁从夫”的观念,尝试去爱丈夫,还曾满心期待地为他育子。但是新婚不久,怀孕的顾映映,就惨遭花心丈夫的恶意遗弃。在发现丈夫的无耻嘴脸后,顾映映愤怒了,决定反击。她狠心杀死了还在子宫里的“那个可恶的坏蛋”留在她体内的“孽种”,毅然与丈夫分居,在乡下一住就是十年,直到丈夫死去。她又变回了出嫁前那个骄傲的小老虎,不再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在中国,子嗣传承,极其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主动打掉那个“十恶不赦的坏男人”的子嗣,断了他家的香火,几乎是作为女人的顾映映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做的最大程度的报复和反抗了。
2 作为一个难民的战争新娘的嘲讽
圣克莱尔一直认为是自己把顾映映从中国内战的阴影中解救出来,摆脱了贫困生活。女儿丽娜也一直被灌输这种错觉:父亲像个白马王子一样拯救了可怜的灰姑娘般的母亲。但是,在最后一章顾映映却大声申辩,指出了被扭曲的真相:首先,映映并不是贫穷的售货员,她从小家境富裕,甚至是无锡首富之一,见识过的珍品不计其数,根本不稀罕圣克莱尔的小玩意。到了美国也没有使她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居室比她在中国的更小,她“穿大号的美国衣服,做一切原该是保姆干的活”。美国丈夫反而使她脱离了原本的上层阶级;其次,顾映映嫁给圣克莱尔,也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在前夫暴毙之后空虚下的一种主动选择,也可以和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反而是圣克莱尔苦恋顾映映,狂热地追求了她四年;最后,当年的顾映映青春靓丽,十分有魅力,不但完全配得上圣克莱尔,而且除了他之外,她还拥有更多、更好的丈夫人选。
这些被掩盖、被曲解的事实让我们发现,看起来像完全依附丈夫的浮萍,处于那么被动、那么弱势地位的顾映映,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者。她也拥有一些决定权,现在的一切完全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些事实消解了表面的真相,也解构了她丈夫的那副救世主的施恩嘴脸,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那种毫无理由的优越感的一种最有力的嘲讽。
3 作为母亲的自白
作为母亲的顾映映一直是不被女儿理解的。虽然母女间隔着一条河,女儿看不起母亲,也从来无视母亲的忠告,甚至编造、误解母亲的意愿。但是文章最后,一直失语、从不被理解的顾映映,在女儿婚变之时,反而用自己的智慧指导和帮助了女儿。她敏锐地看到了女儿隐藏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于是结束沉默,用自己历经磨难后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教导女儿,不要再妥协,要摆脱这段不平等的婚姻。她们都属老虎,“斗是老虎的本性”,她要求女儿像自己一样,在隐忍无用之时,奋起为自己的应有的权利斗争。原来,看起来弱小的妈妈并不弱小,她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在精神上是强大的。
四
顾映映身上有着浓厚的中国味,对于自己的个性,她有一番很精彩又贴切的阐述。她属虎,她说“虎”的属性是:“老虎有金和黑两种颜色……金色是内心凶猛的表示,黑色是因为它善于隐避。老虎是既凶恶又狡猾的,它会静静地等候机会……”。顾映映就是这样一只伪装成兔子的老虎,不管平时如何温顺、谦卑、隐忍,但她始终是只老虎,即便为了趋避危险而蛰伏,但“斗”永远是她的本性。一旦忍无可忍,她便会奋起反抗、斗争,绝不妥协。来到美国,成为“贝蒂·圣克莱尔”的顾映映,表面上虽然失去姓氏、名字和生肖,但她其实始终没有遗失她的虎性,尽管历经痛苦和磨难,她还是那个生机勃勃的雌老虎,坚韧、顽强。一个“虎”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顾映映个性的所有精髓。
谭恩美通过对顾映映的身份和个性的解构和建构,展示了一个“失去声音”,一生都处在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多重压制和迫害下的女人,在隐忍之外,为自己的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她建构了这样一个拥有一些女性独立意识的传统的少数族裔的底层妇女,并在书中为她们这样的女人尝试寻找了一种出路。对于饱受压迫的华裔底层妇女来说,这种探索是极具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
[2] [美]谭恩美,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3] [印度]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马蕊,女,1985—,河南省新乡市人,深圳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文化与中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