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人造黑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奥康纳对黑人神学的态度来解读这位著名宗教作家的宗教信仰。奥康纳通过对黑人神学中的黑人上帝的解读表明,传统的西方神学无论将上帝塑造成何种性别和肤色都是父权制神学二元对立的变体,都是对等级制下的对立关系的一种重复,是不可取的,毫无力量可言的。奥康纳通过剥夺黑人上帝的话语权创造了黑人上帝这一不合时宜的人,从而批判了黑人神学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颠覆了父权制神学的等级制度和由此产生的两方对立。
关键词:黑人神学 上帝 不合时宜的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二战后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这位“美国南方最优秀的小说家”利用自己的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南方背景、女性身份等多个边缘文化层面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宗教色彩同时又具有明显时代气息的作品。奥康纳描写了美国南方“圣经地带”的日常生活,将现代人的存在和宗教关注点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上帝形象的塑造来使读者看到这些形象在现代社会的不合时宜性,一系列“不合时宜的人”在奥康纳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人造黑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奥康纳对黑人神学的态度来解读这位著名宗教作家的宗教信仰。奥康纳通过对黑人神学中的黑人上帝的解读表明传统的西方神学无论将上帝塑造成何种性别和肤色都是父权制神学二元对立的变体,都是对等级制下的对立关系的一种重复,是不可取的,毫无力量可言的。在短篇小说《人造黑人》中,奥康纳通过剥夺黑人上帝的话语权创造了黑人上帝这一不合时宜的人,从而批判了黑人神学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颠覆了父权制神学的等级制度和由此产生的两方对立。
在奥康纳创作的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正面临战后的虚无主义带来的混乱和空虚。 “虚无主义就像一个空洞漆黑的无底深渊,向人们昭示着其自身的混乱。”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为了赋予人类一个积极肯定的未来,当时的很多思想家都在思考着虚无主义问题。于是,为了重建秩序,有些人把人类的希望再次寄托在了上帝的身上,企图把上帝从死后的墓穴中唤醒。他们试图运用不同方式重新找回上帝的权威,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能够从混沌和虚无中创造秩序这一能力之上。伴随着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殖民地地区人民争取独立的运动,出现了反映他们对自由、平等和解放渴望的黑人神学和解放神学。解放神学在第三世界兴起,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在那里,人们承认一个人对于上帝的看法和他在世间的行为可能因为他的经历而大大改变。他们认为富人的上帝和那些在秘鲁或巴西这样国家中的大城市的贫民窟里面生活的人的上帝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认为一个人的福音观是由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观点在美国的某些群体的人们当中是根深蒂固的,具体来说在黑人群体和妇女中尤为如此。这种神学开始以新的视角对基督教传统进行重新甄试。正如在非裔美国人中所表现的样子,解放神学努力去找到一条使得福音和那些每日在白人压迫下的黑人关联起来的方式。黑人神学是黑人解放的神学。他们声称基督教的上帝对人们所说的话要以他发现人们所处的环境来决定。上帝对黑人讲话时就用他的“黑色性”,从而让黑人知道他们是“重要人物”,在那些因为肤色而受到压迫的团体中,上帝会采用他们的肤色进行讲话,这就表明了“黑即美”。上帝通过弥赛亚,耶稣基督,这一至高无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他自己。黑人把耶稣看成是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个上帝,因为《新约》把耶稣描绘成一个受压迫者。很多黑人神学家在把耶稣看成黑人这一观点上是一致的:“以黑人形象构思出来的耶稣是我们中的一员,这样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为我们的上帝,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上帝”。他们盼望着自己生存的复苏和对于目前困扰着他们的邪恶的胜利。黑人对基督给予了厚望,因为“他必须统治到把他所有的敌人都踩在他的脚下”。
关于基督是个解放者的教义是黑人神学的一个大主题。但是在奥康纳的作品中,黑人基督的形象是虚弱的、无能的、没有声音的,而且根本没有影响力。对于奥康纳来说,强调基督的颜色仍然是建立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二元对立思想的基础上。在《人造黑人》中,奥康纳表达了自己对于解放神学的思考。奥康纳剥夺了上帝的话语权和绝对的超验存在,表明解放神学中的黑人上帝是完全不可行的。
《人造黑人》讲述的是海德先生和孙子纳尔逊到亚特兰大的一次火车旅行。《人造黑人》是海德先生的故事。作为纳尔逊的老师兼向导,海德先生本人将学会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海德先生是个白人,他带自己的孙子到城里去的首要目的是想挫他的锐气,让他学会谦卑——让他明白他不应该以自己在亚特兰大出生而骄傲,更主要的是让纳尔逊明白他什么都不懂。一开始老人的计划很管用。有那么一阵子,他领着孩子在车站兜了一阵圈子显示了自己的分量。他的傲慢的嘲讽加上陌生的城市的环境很快就完全降伏了年少的纳尔逊:“除了出生在这里之外我从来没说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孩子带着哭腔说。“我从来没说过我会喜欢这里或者不喜欢这里。我从来没说过我想来这里。我只是说我生在这里。这件事和我根本没有关系。我想回家”。然而,真正需要明白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纳尔逊,而是海德先生自己。
海德先生对黑人表现出极大的种族偏见。他的骄傲来自于自己的白人至上的观点。在整个故事中,白和黑之间的二元性相互斗争。白色始终和冷漠、头脑或意识本身连在一起,是和傲慢联系在一起的,如海德先生和纳尔逊的肤色,以及促使海德先生自我估价迅速膨胀的白色的月光和纳尔逊的“凝固了的思想”,还有“白色的大房子”就像在远处的若隐若现的冰山。相反,黑色和温暖、情感、谦卑以及苦痛联系在一起。纳尔逊被为他指路的黑人妇女所吸引。当他站在她面前时,他感觉自己“仿佛正在穿过一个漆黑的隧道”。更为意味深长的是,他“像个黑猩猩一样咧着嘴笑,活脱脱一个矮小、黝黑的半理性生灵”。
在小说中的大部分情节中,海德先生和纳尔逊都以自己的智慧而骄傲,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应付任何局面。然而,他们发现他们的智慧和知识根本没办法去应付城里的情况和城里的黑人居民。海德先生最后不得不承认,“我迷路了……我迷路了。我找不到路了。我和这个孩子必须赶上这班火车,然而,我找不到车站了。哦,上帝,我迷路了!哦,上帝,帮帮我吧,迷路了!”就在他们寻找回火车站的路的时候,他们在一所房子前碰到了一个“人造黑人”的雕像。这个雕像在身体上跟他们一模一样,以至于他们认为自己在非种族的象征意义上就是“黑人”:
“这个黑人和纳尔逊个头差不多,以一个很不稳定的角度向前倾斜着,因为把他固定在墙上的灰泥裂开了。他的一只眼睛完全是白色的,拿着一块褐色的西瓜”。
这个仿佛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的黑人象征着耶稣基督。老人和他的孙子都认识到了他们是罪孽深重并承受着痛苦的人类中的一员。就在这时,海德先生说出了他对于这座雕像的最终的评价:“他们觉得这里的真的还不够。他们非得弄个假的”。海德先生的话体现了这个故事的神学和种族的内在主题。这个人造黑人就像 “一个仁慈的动作”,以他自己的出现化解了祖孙二人之间的分歧。海德先生是在故事的高潮时说的这一番话,也就是在这个雕像化解了祖孙二人之间的分歧之后和他们即将返回象征意义上的“天堂”之前。那个天堂是用上帝的仁慈拯救回来的伊甸园。在纳尔逊听来,爷爷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并不是在说笑话,“过了一秒钟,男孩点了点头,嘴唇奇怪地抖了一下了,说,‘咱们赶紧趁着再迷路之前回家吧’”。“黑鬼”象征着破碎而且痛苦着的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黑鬼”还不够。因为无论人类遭受多少痛苦,单单痛苦根本于事无补,毫无用处。人类所需要的是从痛苦当中获得救赎。人类必须得到的是再多一个受难者,再多一个“黑鬼”——一个人造的黑鬼。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上帝成了一个“人造黑人”,一个人类制造出来的受难者。在他自己的痛苦中,海德先生凭直觉感受到了这座雕像的神秘的意义,在这座雕像前变得谦卑了,并且他在自己并没有理性地理解他自己的话的重要性情况下,向纳尔逊间接地、不经意间揭示了存在的奥秘。故事以老人的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绪开始,以他们对于黑人的理解和他们的精神迷失的回归而结束。看起来“人类好像只有停止他身上所固有对所谓黑人的抵制才能超越他在世界上的这一困境,也就是说,他承认他能够去爱别人、表现谦卑和做出牺牲”。
然而,故事并不是在于仅仅要表现海德先生和孙子的思想改变,而是表明了这个人造黑人雕像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人类救赎问题。迪恩·沙科尔福德说奥康纳“关注的是人类种族的救赎——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还是白色的。没有这种救赎,社会价值观就毫无意义”。奥康纳想让她的读者在这个无说话能力的人物身上看出基督的象征意义。这个基督不仅失去了话语权,而且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会说话的雕像。人造黑人已经被遗弃了,而且破烂不堪。除此之外,这样一个毫无感觉和根本不会说话的基督还是个黑人。这个肤色说明了很多。也就是说,对于奥康纳来说,黑人解放神学所创造出来的这个黑色的基督并不能拯救世界。种族问题不能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黑人的解放不能仅仅通过改变基督的肤色来达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建立一个新的二元对立。这一点已经在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得到了印证。所以,奥康纳借老人之口暗示出不应该再去区分基督的肤色这类的行为和观点。因为肤色问题已经使人类遭受太多的苦难。一个新的黑色基督形象并不能为黑人带来救赎,就像已经过时了的白色上帝不能为人类带来救赎一样。种族的等级制度对于人类的救赎毫无用处。在奥康纳的故事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黑皮肤的殉难者不能带来拯救。尽管他自己遭受痛苦,这个行为却不能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帮不了。
奥康纳声称《人造黑人》是她自己“最喜爱的小说”。很多批评家也不约而同地把这部作品看作是她的最好的小说之一。奥康纳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把南方看作是悲剧,而且这个悲剧是建立在种族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观点。奥康纳说“再也没有什么比我叔叔称为‘黑鬼的雕像’的东西更能够大声疾呼出南方的悲剧”的时候。黑人神学把上帝塑造成黑色的做法本身就是种族主义的另外一种表现。这一做法仍然体现了种族之间的二元对立,所以不会带来真正的种族平等和解放。
参考文献:
[1] Lorine M Getz,Flannery O’Connor,Literary Theologian:the Habits and Discipline of Being.New York:E.Mellen Press,2000.p.x.
[2] Lisa Mccullough and Brian Schroeder,eds.Thinking Through the Death of God.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p.vii.
[3] Basil Moore,ed.The Challenges of Black Theology in South Africa.Atlanta:John Knox,1974.
[4] J.Deotis Roberts,Liberation and Reconciliation:A Black Theology.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1971.
[5] Flannery O’Connor,The Complete Stories.New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s,1986.
[6] Edwin Moseley,Pseudonyms of Christ in the Modern Novel.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62.
[7] Dean Shackelford,“The Black Outsider in O’Connor’s Fiction.”Flannery O’Connor Bulletin 18(1989).
[8] Flannery O’Connor, The Habit of Being.Ed.Sally Fitzgerald.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79.
[9] Melvin J.Friedman,&Beverly Lyon Clark,eds.Critical Essays on Flannery O’Connor.Boston:G.K.Hall,1985.
作者简介:吴泽庆,男,1969—,吉林梨树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工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黑人神学 上帝 不合时宜的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二战后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这位“美国南方最优秀的小说家”利用自己的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南方背景、女性身份等多个边缘文化层面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宗教色彩同时又具有明显时代气息的作品。奥康纳描写了美国南方“圣经地带”的日常生活,将现代人的存在和宗教关注点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上帝形象的塑造来使读者看到这些形象在现代社会的不合时宜性,一系列“不合时宜的人”在奥康纳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人造黑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奥康纳对黑人神学的态度来解读这位著名宗教作家的宗教信仰。奥康纳通过对黑人神学中的黑人上帝的解读表明传统的西方神学无论将上帝塑造成何种性别和肤色都是父权制神学二元对立的变体,都是对等级制下的对立关系的一种重复,是不可取的,毫无力量可言的。在短篇小说《人造黑人》中,奥康纳通过剥夺黑人上帝的话语权创造了黑人上帝这一不合时宜的人,从而批判了黑人神学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颠覆了父权制神学的等级制度和由此产生的两方对立。
在奥康纳创作的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正面临战后的虚无主义带来的混乱和空虚。 “虚无主义就像一个空洞漆黑的无底深渊,向人们昭示着其自身的混乱。”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为了赋予人类一个积极肯定的未来,当时的很多思想家都在思考着虚无主义问题。于是,为了重建秩序,有些人把人类的希望再次寄托在了上帝的身上,企图把上帝从死后的墓穴中唤醒。他们试图运用不同方式重新找回上帝的权威,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能够从混沌和虚无中创造秩序这一能力之上。伴随着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殖民地地区人民争取独立的运动,出现了反映他们对自由、平等和解放渴望的黑人神学和解放神学。解放神学在第三世界兴起,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在那里,人们承认一个人对于上帝的看法和他在世间的行为可能因为他的经历而大大改变。他们认为富人的上帝和那些在秘鲁或巴西这样国家中的大城市的贫民窟里面生活的人的上帝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认为一个人的福音观是由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观点在美国的某些群体的人们当中是根深蒂固的,具体来说在黑人群体和妇女中尤为如此。这种神学开始以新的视角对基督教传统进行重新甄试。正如在非裔美国人中所表现的样子,解放神学努力去找到一条使得福音和那些每日在白人压迫下的黑人关联起来的方式。黑人神学是黑人解放的神学。他们声称基督教的上帝对人们所说的话要以他发现人们所处的环境来决定。上帝对黑人讲话时就用他的“黑色性”,从而让黑人知道他们是“重要人物”,在那些因为肤色而受到压迫的团体中,上帝会采用他们的肤色进行讲话,这就表明了“黑即美”。上帝通过弥赛亚,耶稣基督,这一至高无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他自己。黑人把耶稣看成是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个上帝,因为《新约》把耶稣描绘成一个受压迫者。很多黑人神学家在把耶稣看成黑人这一观点上是一致的:“以黑人形象构思出来的耶稣是我们中的一员,这样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为我们的上帝,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上帝”。他们盼望着自己生存的复苏和对于目前困扰着他们的邪恶的胜利。黑人对基督给予了厚望,因为“他必须统治到把他所有的敌人都踩在他的脚下”。
关于基督是个解放者的教义是黑人神学的一个大主题。但是在奥康纳的作品中,黑人基督的形象是虚弱的、无能的、没有声音的,而且根本没有影响力。对于奥康纳来说,强调基督的颜色仍然是建立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二元对立思想的基础上。在《人造黑人》中,奥康纳表达了自己对于解放神学的思考。奥康纳剥夺了上帝的话语权和绝对的超验存在,表明解放神学中的黑人上帝是完全不可行的。
《人造黑人》讲述的是海德先生和孙子纳尔逊到亚特兰大的一次火车旅行。《人造黑人》是海德先生的故事。作为纳尔逊的老师兼向导,海德先生本人将学会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海德先生是个白人,他带自己的孙子到城里去的首要目的是想挫他的锐气,让他学会谦卑——让他明白他不应该以自己在亚特兰大出生而骄傲,更主要的是让纳尔逊明白他什么都不懂。一开始老人的计划很管用。有那么一阵子,他领着孩子在车站兜了一阵圈子显示了自己的分量。他的傲慢的嘲讽加上陌生的城市的环境很快就完全降伏了年少的纳尔逊:“除了出生在这里之外我从来没说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孩子带着哭腔说。“我从来没说过我会喜欢这里或者不喜欢这里。我从来没说过我想来这里。我只是说我生在这里。这件事和我根本没有关系。我想回家”。然而,真正需要明白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纳尔逊,而是海德先生自己。
海德先生对黑人表现出极大的种族偏见。他的骄傲来自于自己的白人至上的观点。在整个故事中,白和黑之间的二元性相互斗争。白色始终和冷漠、头脑或意识本身连在一起,是和傲慢联系在一起的,如海德先生和纳尔逊的肤色,以及促使海德先生自我估价迅速膨胀的白色的月光和纳尔逊的“凝固了的思想”,还有“白色的大房子”就像在远处的若隐若现的冰山。相反,黑色和温暖、情感、谦卑以及苦痛联系在一起。纳尔逊被为他指路的黑人妇女所吸引。当他站在她面前时,他感觉自己“仿佛正在穿过一个漆黑的隧道”。更为意味深长的是,他“像个黑猩猩一样咧着嘴笑,活脱脱一个矮小、黝黑的半理性生灵”。
在小说中的大部分情节中,海德先生和纳尔逊都以自己的智慧而骄傲,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应付任何局面。然而,他们发现他们的智慧和知识根本没办法去应付城里的情况和城里的黑人居民。海德先生最后不得不承认,“我迷路了……我迷路了。我找不到路了。我和这个孩子必须赶上这班火车,然而,我找不到车站了。哦,上帝,我迷路了!哦,上帝,帮帮我吧,迷路了!”就在他们寻找回火车站的路的时候,他们在一所房子前碰到了一个“人造黑人”的雕像。这个雕像在身体上跟他们一模一样,以至于他们认为自己在非种族的象征意义上就是“黑人”:
“这个黑人和纳尔逊个头差不多,以一个很不稳定的角度向前倾斜着,因为把他固定在墙上的灰泥裂开了。他的一只眼睛完全是白色的,拿着一块褐色的西瓜”。
这个仿佛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的黑人象征着耶稣基督。老人和他的孙子都认识到了他们是罪孽深重并承受着痛苦的人类中的一员。就在这时,海德先生说出了他对于这座雕像的最终的评价:“他们觉得这里的真的还不够。他们非得弄个假的”。海德先生的话体现了这个故事的神学和种族的内在主题。这个人造黑人就像 “一个仁慈的动作”,以他自己的出现化解了祖孙二人之间的分歧。海德先生是在故事的高潮时说的这一番话,也就是在这个雕像化解了祖孙二人之间的分歧之后和他们即将返回象征意义上的“天堂”之前。那个天堂是用上帝的仁慈拯救回来的伊甸园。在纳尔逊听来,爷爷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并不是在说笑话,“过了一秒钟,男孩点了点头,嘴唇奇怪地抖了一下了,说,‘咱们赶紧趁着再迷路之前回家吧’”。“黑鬼”象征着破碎而且痛苦着的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黑鬼”还不够。因为无论人类遭受多少痛苦,单单痛苦根本于事无补,毫无用处。人类所需要的是从痛苦当中获得救赎。人类必须得到的是再多一个受难者,再多一个“黑鬼”——一个人造的黑鬼。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上帝成了一个“人造黑人”,一个人类制造出来的受难者。在他自己的痛苦中,海德先生凭直觉感受到了这座雕像的神秘的意义,在这座雕像前变得谦卑了,并且他在自己并没有理性地理解他自己的话的重要性情况下,向纳尔逊间接地、不经意间揭示了存在的奥秘。故事以老人的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绪开始,以他们对于黑人的理解和他们的精神迷失的回归而结束。看起来“人类好像只有停止他身上所固有对所谓黑人的抵制才能超越他在世界上的这一困境,也就是说,他承认他能够去爱别人、表现谦卑和做出牺牲”。
然而,故事并不是在于仅仅要表现海德先生和孙子的思想改变,而是表明了这个人造黑人雕像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人类救赎问题。迪恩·沙科尔福德说奥康纳“关注的是人类种族的救赎——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还是白色的。没有这种救赎,社会价值观就毫无意义”。奥康纳想让她的读者在这个无说话能力的人物身上看出基督的象征意义。这个基督不仅失去了话语权,而且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会说话的雕像。人造黑人已经被遗弃了,而且破烂不堪。除此之外,这样一个毫无感觉和根本不会说话的基督还是个黑人。这个肤色说明了很多。也就是说,对于奥康纳来说,黑人解放神学所创造出来的这个黑色的基督并不能拯救世界。种族问题不能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黑人的解放不能仅仅通过改变基督的肤色来达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建立一个新的二元对立。这一点已经在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得到了印证。所以,奥康纳借老人之口暗示出不应该再去区分基督的肤色这类的行为和观点。因为肤色问题已经使人类遭受太多的苦难。一个新的黑色基督形象并不能为黑人带来救赎,就像已经过时了的白色上帝不能为人类带来救赎一样。种族的等级制度对于人类的救赎毫无用处。在奥康纳的故事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黑皮肤的殉难者不能带来拯救。尽管他自己遭受痛苦,这个行为却不能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帮不了。
奥康纳声称《人造黑人》是她自己“最喜爱的小说”。很多批评家也不约而同地把这部作品看作是她的最好的小说之一。奥康纳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把南方看作是悲剧,而且这个悲剧是建立在种族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观点。奥康纳说“再也没有什么比我叔叔称为‘黑鬼的雕像’的东西更能够大声疾呼出南方的悲剧”的时候。黑人神学把上帝塑造成黑色的做法本身就是种族主义的另外一种表现。这一做法仍然体现了种族之间的二元对立,所以不会带来真正的种族平等和解放。
参考文献:
[1] Lorine M Getz,Flannery O’Connor,Literary Theologian:the Habits and Discipline of Being.New York:E.Mellen Press,2000.p.x.
[2] Lisa Mccullough and Brian Schroeder,eds.Thinking Through the Death of God.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p.vii.
[3] Basil Moore,ed.The Challenges of Black Theology in South Africa.Atlanta:John Knox,1974.
[4] J.Deotis Roberts,Liberation and Reconciliation:A Black Theology.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1971.
[5] Flannery O’Connor,The Complete Stories.New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s,1986.
[6] Edwin Moseley,Pseudonyms of Christ in the Modern Novel.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62.
[7] Dean Shackelford,“The Black Outsider in O’Connor’s Fiction.”Flannery O’Connor Bulletin 18(1989).
[8] Flannery O’Connor, The Habit of Being.Ed.Sally Fitzgerald.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79.
[9] Melvin J.Friedman,&Beverly Lyon Clark,eds.Critical Essays on Flannery O’Connor.Boston:G.K.Hall,1985.
作者简介:吴泽庆,男,1969—,吉林梨树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工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