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无处落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现代主义艺术观和现代主义人生追求为理论基础,在分析亨利·詹姆斯小说《未来的麦当娜》中画家西奥巴德的悲惨命运的根源的基础上,阐述了画家西奥巴德陷落在完美主义泥淖中,把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混为一谈,脱离生活的本质,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幻灭之路。本文探讨了人生追求上的现代主义困境,指出在过度理想化,在现代主义关照下的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必然受到羁畔,幻灭是人生必然的结局。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未来的麦当娜》 个人价值 现代主义困境 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出身文学世家,其文笔之艰涩,现实主义思想之深邃闻名于世。其小说的情节张力和语言技巧具有太极拳般的深厚玄妙,读他的作品,你需要时刻按捺住躁动的心,在沉着的叙述中揣摩暗藏的人生哲理。他的长篇巨著《鸽翼》、《金碗》及《一位女士的画像》是文学爱好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宠儿,相关的评析文章频见于各种期刊杂志上,而对其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则缺少必要的关注。本文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对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未来的麦当娜》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度探究,尝试指出小说主人公人生的幻灭在于理想化地安排自己的人生,把艺术创作当作是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过分执着于对创作活动的理性化设计,忽略艺术与生活的必然联系。文章最后指出:画家西奥巴德的人生悲剧是现代主义思想中对理性的过分痴迷和对“自我”偏狭的价值判断的盲从,以及对艺术创作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追求互相纠结的必然结果。
  
  一 题解:拉斐尔的“麦当娜”和“未来的麦当娜”
  
  拉斐尔(Raphael,1483-1520)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与米开朗琪罗齐名的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他的画,尤其是宗教题材的画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为世人所称道。在拉斐尔短暂的三十七年生命中,一共有300多幅作品问世,其中以所绘的多幅圣母像著称,在世界美术史上拉斐尔被称为“画圣”。圣母在英语中为“Madonna”,即圣母玛丽亚,圣母玛丽亚历来都是西方油画的重要命题。拉斐尔所画的圣母一向被画界奉为极品,其丰满、柔润、祥和的姿态和神情令所有有幸观赏的人驻足流连,忘情地与其温柔地对视。
  毫无疑问,想拥有如拉斐尔一样高深的艺术造诣是每个画家的梦想,而小说《未来的麦当娜》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孜孜追求艺术最高境界的画家西奥巴德的故事。画家西奥巴德酷爱自己的事业,为寻求创作灵感,蜗居在佛罗伦萨的一间阴暗的画室里,每天游走在这座艺术之都的教堂和画廊里,端详经典,想触摸大师们的创作之魂。他把自己人生的终极追求定位于画出有着拉斐尔圣母神韵的自己的“麦当娜”,并且诏告天下,自己正在酝酿惊世之作。所有的艺术品经营者,画廊老板都知道他的远大抱负,所有人都期盼着杰作的问世,但他的“麦当娜”却永远都在酝酿之中,人们戏称为“未来的麦当娜”。画家是孤独的,也是孤傲的。尽管画界同行们,艺术收藏家们指责他为夸夸其谈的艺术骗子,但他似乎除了为“拉斐尔”式的杰作做各种各样令人匪夷所思的准备外,没有其他平凡的创作愿望。他成年累月的,处心积虑地忙于构思自己的“麦当娜”,无暇顾及身边美好事物的流逝。亨利·詹姆斯用“未来的麦当娜”作小说的题目,凝练又精确,给读者暗示了故事的主题。画家西奥巴德的命运在未来,未来不可预知,未来可以收获果实,也可以颗粒无收,即使耗尽心血。
  
  二 西奥巴德的创作之路
  
  小说《未来的麦当娜》中的画家西奥巴德,为打开灵感之门,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构建着自己的创作之路。这种构建是全方位的,渗透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之中。画家终日逗留在佛罗伦萨,置身于纯粹的艺术氛围中,贪婪地吮吸艺术之都的空气,对完美艺术创作的追求越发强烈和执着。画家把自己的画室藏在离拉斐尔灵魂最贴近的佛罗伦萨古城。众所周知,这座古城是拉斐尔成长的地方,也是拉斐尔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每一座教堂,画廊,博物馆无不飞舞着拉斐尔的创作精灵,他们飞翔在古城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触动着画家的心灵。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与画家的邂逅就是在这样的艺术之都。年轻的“我”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广场散步时,被站在那里的雕塑深深吸引,不由发出赞叹之声的时候,画家应声而出,对我传达了夜色下的艺术经典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并且热烈地预言“我相信大师们的秘密点亮了月亮,带着宗教般的专注,倾听吧!我们一定会得到启迪的!”可以确定的是,隐匿在树荫下的画家正在等待大师们给他点拨创作的灵感。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的画家一定是憔悴的但又是兴高采烈的,他沉浸在大师的训育中,确信自己正步步接近大师的灵魂。
  西奥巴德告诉“我”,他“正在创作,夜以继日的创作”,但“拒绝用不完美的作品表现自己”。“我”看见画家在维纳斯像前埋首静思,又看见他对着画家安第利亚·蒙特那华丽的三联画蹙眉哀叹,似乎要从画面上描绘的耐心劳作图上安慰自己不必在意灵感的无处寻觅,并对“我”说:“蒙特那不应该那么着急,他不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画家对“我”倾诉了自己满腔的创作热情,并迫不及待地拉“我”欣赏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告诉我这是他眼中的真正的拉斐尔的精品,他临摹了无数次,闭着眼睛也能说出每个细节。“我”和画家的相处总是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中度过,画家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对艺术的看法。“我”眼中的画家知识渊博,热情洋溢,散发着艺术家狂放不羁的气质。由此可以看出,画家西奥巴德对自己未来的惊世之作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就等着灵光乍现,佳作问世的时机。对自己的创作,他也是满怀信心的。他相信自己命中注定会画出一副惊世杰作,只是需要耐心等待,需要仔细设计,慎重权衡。他自信,自己满脑的理论框架可以撑起创作的楼阁。
  除了理论储备,精神体会外,西奥巴德为求得创作灵感,在生活上更是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安排。一个在画家眼中有着拉斐尔圣母般仪容的,被画家视为全意大利最美的女人多年来就藏在他简陋的画室里,时刻准备做他杰作的模特。十几年前,这个女人未婚生子,生活窘迫,得到画家的帮助。为了报恩,她怀抱奄奄一息的幼子为西奥巴德作了十分钟的模特,这副仓促描成的母子图却有着拉斐尔笔下圣母的光芒,也是画家十几年唯一的作品。这副画就挂在他的房间里,熠熠生辉,在“我”的眼中已然是一副杰作。但画家并没有把这幅画作公开,只是把它挂在自己画室的一角。十几年来,如圣母般的妇人陪着画家,也了解画家的雄心壮志。但画家西奥巴德,因为追求完美,追求精致,总觉无处落笔,怕玷污美好的容颜;总是带着无限的热情,带着对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敬重,小心翼翼地看护着自己身边这个如圣母般的女人,十几年甚至没有开口让她摆圣母的姿态供自己品评,描绘。十几年来,追求完美的西奥巴德做的事情只是忘情地凝视她,欣赏她,揣摩她身上的圣母气质。他如此沉迷,以至于忘记岁月会带走她美若天仙的容颜,荒谬地相信她的青春不会枯萎,可以等待他再次铺纸扬毫,酣畅创作的时刻。完美的模特围绕在身边,圣母的形象应该跃然纸上了,但是西奥巴德还在思索,酝酿,迟疑,画布上依然一片空白。对完美的追求蒙蔽了他的双眼,理性主义的创作思维,甚至让他遗失了画家本来应该具有的率性而为的气质,愚讷又天真。
  
  三 现代主义视角下西奥巴德的人生幻灭
  
  现代主义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关注所产生的变态心理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主张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艺术倾向于哲学化,主张艺术与现实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艺术应当表现自身的独立;现代主义强调艺术创作的理论化,强调艺术创作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现代主义艺术观拥抱形式主义,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并通过形式的极端化和绝对化而提倡美术自身的独立,现代主义艺术观认为创新是任何艺术的本质,创新应该成为艺术的惟一主题。
  西奥巴德带着虔诚的心修筑着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 他对生活有条不紊的艺术化安排,对创作情境小心翼翼的维护,对大师作品的顶礼膜拜,对穷苦生活的坦然拥抱,对普通审美观的强烈鄙视,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处心积虑地要被束缚在理性主义思维之中的画家非凡的冷静和耐心。他坚持以自己的心灵为创作的尺度,永远感到落笔的时机尚不成熟,还需要仔细的体验。他为自己的“麦当娜”,设定了艺术的完美意境,把创作和生活混淆,表现了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和内容必须保持一致的偏狭的心理。他自认为圣母般女人的花容可以永驻,完全忽视自然的意志,忽视个人的任何生活追求必将被束缚在普遍的自然规律中。
  对于“自我”的过度痴迷也是西奥巴德理想幻灭的重要诱因。在画家看来,心灵是创作的唯一导航,“自我”的价值必须以旷世杰作来衡量,为达到人生追求的极致境界,可以藐视生活的细节。为捍卫“自我”的价值判断,可以忍受曲解和怀疑。小说中西奥多德与佛罗伦萨画界同行的隔膜表现了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极端崇拜,导致他的现代主义艺术追求与他人的现实主义价值判断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创作过程中,他的“未来的麦当娜”给了人们以无限的憧憬,人们希望看到非同凡响的画作,希望看到实至名归的大师,却因为希望被漫长搁浅,而指责西奥巴德为疯子、骗子。西奥巴德总认为梦想之花可以在自主的理性化的思考,揣摩和设计过程中夺目开放,但当他猛醒过来,坐在画布前预备画出自己的杰作时,却失神落寞,茫然不知何处落笔。现代主义的透镜并没有给画家成功,储备理论、守护模特、忍受隔膜,这一切都没有照他的设计开花结果。执拗的“自我”关注最终让他孤苦绝望,他一直引以为傲苦心经营的创作征程成了人们揶揄的谈资。
  
  四 结语
  
   西奥巴德的创作最终以悲剧收场,他的热情,他的灵感都消耗在对完美的追求上,对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顶礼膜拜上。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对个人价值追求的颂扬在西奥巴德的身上得到了令人扼腕的反面效应,这种反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现代主义在人生追求上的某种程度上的误导。在小说的结尾,“我”的耳边总回响着在收藏家萨拉菲娜夫人家里偶遇的平凡艺术家对生活对艺术戏谑的调侃:
  “猫啦,猴子啦,猴子啦,猫啦,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我以讽刺家的眼光来对待我的创作,把嘲讽融于雕刻之中是我最远大的抱负。这方面我不是失败者!”
  是的,再神圣的艺术向往也应该融入于现实的生活中,而画家西奥巴德的悲哀在于把艺术创作当作是朝圣,把不可企及的目标当作灯塔,让超越现实的“自我”意志凌驾于生活之上,任理性之剑削掉艺术的花朵,任本来可以茁壮勃发的灵感凋谢。西奥巴德在艺术追求上掉进了现代主义“自我”为中心的陷阱,他心无旁骛,始终挣扎在现代主义艺术主张的罗网之中,在其苦心经营的艺术之路上,无处停靠,又无处落笔,幻灭是他必然的宿命。
  
  参考文献:
  [1] James,Henry.The Madonna of Future.:http://www.kekenet.com/Soft/4931.shtml: 20/04/2009.
  [2] 陈占彪:《略论鲁迅的反现代主义艺术观》,《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 王作:《自我显现与现代主义艺术观》,《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 王力:《现代理性主义者的悲歌》,《读书》,2000年第2期。
  [5] 代显梅:《传统与现代之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 [美]黛茜·密勒,巫宁坤译:《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7] 吴玲:《伊莎贝尔的自由悲剧——解读亨利·詹姆斯的〈贵妇人画像〉》,《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作者简介:王婧,女,1972—,陕西三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家,邱华栋的作品多深入描绘都市中的欲望与消费,叙说在都市欲念横流的景观下,所有人做出的种种不同的选择。而在此背景下,邱华栋对都市中的女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都市女性的描摹,作者表现了都市女性生存处境的深刻无奈,体会到现代女性在独立解放这个古老的话题上非但没有超越,反而成为一个更加遥不可及的梦境,女性的自我抗争陷入一种虚弱无力的境地,并被无情地解构,女性的救赎处于缺席状态
期刊
摘要“现代性”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关键性词语和主题话语。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将“红色经典”放归到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语境中,从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转换、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型、现代性和大众化等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其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价值。  关键词:“红色经典” 现代性 传统叙事 传统精神 大众化  中
期刊
摘要《耶利米书》是《圣经》十七个预言中的一篇。通篇以诗的形式写成,它传递来自上帝的预言,及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惩罚。本文旨在探讨以色列人自由与否,进而分析《圣经》中人的自由与束缚主题。以《耶利米书》的预言和惩罚为基础,对比人的自由与束缚的绝对性,得出人的自由是相对的,束缚是绝对的结论。  关键词:预言 原罪 绝对忠诚  中图分类号:I106.99 文献标识码:A    一《耶利米书》中的责难与惩罚主题
期刊
摘要施玮是一位为诗而生的人,一度以诗歌为生命,但对诗中之梦的沉迷带给她的却只是生命的分裂与迷茫。在经过了诸多传统和现代的思想、意境和意象中的挣扎之后,诗人选择了对基督宗教的某种认同,从而获得了生命的“重生”,唱出了吟咏其天路历程的“歌中雅歌”。  关键词:生命 诗歌 梦想 真理 重生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歌中雅歌》的作者施玮女士是一位为诗而生的人。由于自幼
期刊
摘要本文从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的主人公哈克的人物内在特质着手,试图厘清哈克的精神深处的反资本主义文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这种对本真性情的诉求以及对自由的热爱,成就了哈克漂移的生命美学。  关键词:自由 生命美学 哈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吐温是美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家。他生活在美国内战时期,站在民主与人道主义的高度,以当时美国热门
期刊
摘要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乔叟为后人创作了耐人寻味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这部作品像万花筒一样,为我们展示了14世纪英国各阶层人物的社会生活。乔叟在故事中生动地描述了几位张扬个性的女性人物。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话语权。当然,乔叟也无法真正摆脱时代对他的束缚,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传统女性观的认同和继承。  关键词: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 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诗歌这一文体在社会转型期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外在社会因素对西部诗人昌耀的影响是巨大的,昌耀的创作在这种精神的焦虑中发生着变化,与其在80年代初期刚刚复出时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80年代后期这个视角出发,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来分析外在影响及在这些影响因素之下诗人自身的创作。  关键词:昌耀 诗性 思索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隐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书中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怪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相反,他心地纯真,与人为善,极富爱心和同情心,如同卢梭笔下的“高尚野蛮人”,但这个人物却堕落成为了一个杀人恶魔。究其原因是怪物生活中爱的缺乏,同时也是因为文明对怪物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揭示了怪物堕落的原因。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高尚野蛮人 堕落 伦理学  中图
期刊
摘要小说《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是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从现代写作学的理论视野出发,以“十七年”文学中的典型文本案例——丰村小说《美丽》入手,通过叙事学的文本分析,仔细考察了小说文本的作者在时代自由与禁忌之间的表现域度,从而也深刻地透视出作者所处时代的创作心理,以及特殊时代造就出的丰富的写作策略,并为整个“十七年”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切入的批评研究范例。  关键词:“十七年” 《美丽》 写作禁忌写作策略叙述者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