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悠远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z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陵镇,乃吴江县城所在地,亦称吴江,是我故乡。
  八月秋雨,淅淅沥沥;我悠然触摸松陵古镇的年轮。
  故乡悠远,景色闻名天下。
  闻名于世的垂虹桥横架在镇东吴淞江上。
  垂虹桥俗称为长桥,七十二孔,三起三伏,蜿蜒如龙,因环如半月,长若垂虹而得名。垂虹桥前拦太湖,横截松陵,河光水色,气势磅礴,有诗为证:“八十丈晴虹卧影,一千顷玉碧无暇。”实为吴中一绝。它曾引多少先贤、墨客驻足,挥毫。
  古华严讲寺、七级宝塔、孔庙、学宫、三高祠、三忠祠、鲈乡亭、垂虹亭,环绕垂虹桥水域。钓雪滩上的庭院、园林曲径通幽。
  雷祖殿、鲈乡亭、仙人洞、共怡园、城隍庙……
  故乡悠远,有我美好童年。
  古镇陈迹虽已成为过去,但其中包含着松陵的历史,也包裹着我的童年。
  我的回忆透视出故乡的前世今生,我用生命凝聚成垂虹桥下一块石片。因此,我可大言不惭地夸耀: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松陵”、“老吴江”。
  故乡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中山街小仓桥。“秦哈哈”的小人书摊摆在仓桥堍。节假日,我将从父亲那里讨得来的三五分钱,连同半天甚至一天的时光,全都打发在小人书摊上。
  仓桥边“吴苑书场”门口,有我最爱吃的油豆腐肺头粉丝汤。老板娘用筷子捞起些许粉丝在碗中,再用剪刀夹起一只油豆腐,“卡、卡、卡”,三下二下剪碎,再打上肺头汤,加入辣酱。接过粉丝汤,吃得“咝咝”地,头上直冒汗,感觉却是爽快。
  窄窄的小巷,还有那青石板铺成的弄堂。“笃、笃、笃”卖糖粥汉子有节奏的竹板声,在弄堂中央敲响;“虾阿要吃——”渔家小女子柔柔的叫卖声,在小巷的深处回荡。
  玉带河中,小船随着腰围蓝布花裙的渔家女人手中的竹槁一起一伏,悠悠地飘荡。“噗独、噗独”渔家汉子用脚有节奏地踩踏木板,躲藏在石驳岸缝隙中的鱼儿受惊吓窜了出来,撞进预先布撒好的渔网,可谓“自投罗网”。时不时,岸边人家小楼的窗户里伸出一双酥手,然后飘落下一叶竹篮,篮中放置些许零钱,渔妇将捉得的塘里鱼、鲫鱼放置其中,随即竹篮随绳索慢慢地向上浮动,摇摇晃晃。
  一幅诱人的水乡水墨画。
  故乡悠远,盛产两桃——“吴江水蜜桃”、“吴江蟠桃”。
  据传,松陵曾盛产风靡苏沪、并由乾隆皇帝钦点的“吴江水蜜桃”。民间流传着一则故事,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得吴江,吃着正值上市的吴江水蜜桃,觉得味正汁丰,得意之时,随手将身边的毛笔套管往桃上一按。这一按,却让这笔套管印,永远地留在了水蜜桃表皮,永不褪色。有意思的是,即便是用桃袋套住,即便是日照雨淋,在这白里透红的水蜜桃儿上,始终会有一圈翠绿的笔套管印痕。
  奇哉,怪哉。
  故乡悠远,更有那对别人毫无意义,可对我却亲切无比、世上最动听的乡音——“吴江闲话”。
  “吴江闲话”,悦耳动听,且不绕嘴。讲话时,舌尖始终是平直的。这也象征了吴江人的性格,爽快、正直。
  故乡悠远,有我难以割舍的牵挂。
  春来冬去,几多轮回。除了出差、旅游在外,其余的日日夜夜,我与故土始终不离不弃地厮守在一起。说实话,天下有许许多多比故乡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我曾泛舟浙江千岛湖,也爬过安徽黄山;我曾夜宿太湖之中三山岛,也游览过繁华的苏杭。但我即使人处异乡,可睡梦中牵念的,却依然是故乡。因為故土是实实在在的,是我所惟一亲近并且始终留恋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越发感到有一种讲说不明、难以言表而又十分依恋的感觉。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故乡的天、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始终与我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我为她辛勤劳作,我为她着力粉饰,因为她是我最亲近的母亲,是我心中的圣地。我为她所做的一切,是做儿子的本份。我不允许有任何对她的诋毁,哪怕是星点,丝毫;因为在我心中,故乡谁也无法替代。
  故乡悠远。我始终追寻着。
  选自散文集《莼鲈之思》(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当相爱已成往事,平时不愿再去回眸,可是初恋相爱的甜蜜,有时偶而也会从心底隐隐泛起,1990年我就遇到这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年秋天,我在几位老同事连推带拉的鼓励下,脱产踏进了“工人技师培训班”的教室。  第一天上机械原理课,一位短发、大眼睛、身穿浅蓝色工作服,20岁刚出头的姑娘,笑容满面地走上讲台,她是新来的厂校教师。她口齿清晰、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这些年过半百、好当爷爷的学生讲授课程。  不知
期刊
牛  推开门,天还没有完全亮透,眼前朦胧的世界完全失去了色彩,到处只是一片灰白。浓重的雾气塞满了天空,伸手一抓,似乎就能握住满满一把。透过雾气,传来露珠偶尔从树叶上跌落到地上的噗噗声,还有躺在树底下的大牯子的反刍声。  我走到门前那棵老柳树底下,弯腰解下拴着大牯子的绳子。当起身的时候,大牯子的两条后腿已经立起,头努力向上一扬,跪着的两条前腿也费力地立了起来。大牯子有些老了。大牯子年轻时很好斗,常常
期刊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华年。  小时,常听爷爷讲起观山东岳庙的故事,说是一个卖豆腐的人第一次去送豆腐,出来时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在童年的记忆里,觉得这庙真是奇大无比。但处在“峰势环抱胜地”的庙宇不仅经历了岁月的侵蚀,更是享受了后人给予的“恩赐”,有一天,彻底地被人夷为平地。在爷爷的记忆里谁家拿了椽子,谁家偷了砌墙的金山石……似乎都被他深深地刻在心里了,爷爷在给我们讲述时,那神情充满了对拆庙的人
期刊
我们换上蓝色的矿工服,带上橘黄色的安全帽,挂好矿灯,在坊子矿井体验馆地上部分-------德国当年建设的绞车房里,安静等待着送上一波游客的升降机上来,把我们带入175米深的地下——一百多年前,德国在坊子大肆掠夺煤炭时开采的第一口竖井矿道内,开始我们在炭矿遗址文化园的这次别有意味的井下之旅。  如果不了解坊子煤矿历史的人,就不会体味到到坊子碳矿遗址存在的特殊意义和警示。  坊子在明末清初,挖煤业就开
期刊
心若在,情就在。我将我的情感经常寄托在童年的小竹林、小山头,我将我的情感经常寄托在记忆的最深处。  我的好友是区政协委员,对于树山村,他是再熟悉也不过的了。我对梨树及梨花的了解,就是他那儿知晓的。  最早的时候,好友在树山山脚旁边的中学任教,因为教学认真,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又加上他勤奋,所以对于通安镇的各方面之情形是了如指掌的。  据好友介绍说,后来,通安树山村不少地方都改种了翠冠梨。翠冠梨刚一上
期刊
我生在苏北农村,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渐渐远离农村,父母在上海,我则在南京读大学,两座不远的城市之间成了我多次往返的地方。  家人工作的原由,从小接触上海,是从虹桥机场开始的,总会独自在机场周围转悠,常在护栏外看飞机的起飞着落,配合着飞机的声音去幻想。在侯机楼广场注视着来回不同肤色的行人,猜测他们的来自哪里。不开心会跑去对着机场的天空发泄,那里看天空感觉也是难以回味,偶尔点神经质也是难免,会大喊几声
期刊
旅游是在山水之间的行走,用文字记录行走,就是用心去抚摸天地的脉搏。  ——题记  只差一步去天堂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我没去过;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我也没去过;我只去过“世界第三大峡谷”——云南怒江。  怒江,你从唐古拉山的崖缝里脱颖而出,一路高歌,带着雪域的光芒,收集着千沟万壑高原的乳汁,一泻千里,如天河一般流经云南“边疆的边疆”。虽然与西藏相连,与缅甸毗邻,但至今仍没有飞机,不通火车。要去
期刊
上学时,读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是自己这个北方人对江南最朴素的触摸。之后借助几首古诗和影视中的几个片段,模糊地拼接了一个神秘、悠远而又让人神往的江南。  也许是一场宿命的履约,两年前自己举家落户苏州,变成了氤氲在苏城这幅画卷中的一景,完成了自己一段未了的情缘。  古老的苏州城更像是一位大家闺秀,举手投足间蕴含着一种端庄的古典美,她不施粉,不媚俗;她不张扬,不盲从,静候在自己的
期刊
序曲  “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  莲藕、鸡头米、菱角、荸荠、茨菇、茭白、莼菜、水芹,生长在苏州的八种水生食物。你沐浴着苏州的阳光,吮吸苏州的水,或扎根在水中的泥土,或漂荡于水面,你成了苏州水的儿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种,一方水土栽培出一方精灵,酥糯甜软,这正是苏州的味道,此味只应苏州有!  茭白  這里的风太清。  这里的水太柔
期刊
妈妈经常收拾房间,在这次的清单中有一张半米来高的小方桌,退休多年了,本来早该扔掉,不知什么原因到现在才离开这个家。  这是一张用塑料皮包裹起来的旧桌子,记忆中它并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光滑的木制表面。它可是家里的老成员了,曾经一家人吃饭,我写作业都会用到它。岁月不饶“桌”,现在它缺胳膊少腿的,桌面上满是油渍、墨迹和划痕。看到它,我经常会想起那些熟悉的画面:“添添,来杀一盘棋!”爷爷闲时总是会这样邀请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