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方式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思维能力 科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推行已经逐渐深入。物理作为一门以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密学科,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规律的探索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都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做支撑进行严谨的辨析和加工,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又不是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素质教育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看出效果。但是,长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兴趣作为支撑点是很难做到持之以恒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能否坚持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多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物理实验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它以自身具备的具体形象、准确生动的特点激发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表现出来就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凡是他们感兴趣的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摸一下。物理教学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实验操作、图表演示以及语言描绘等,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加强理解和体会,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中,一部分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由师生共同进行,一部分实验任务教师可以实行分组实验进行,让学生在小组实验中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物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观察课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归纳整理,探究物理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单凭知识的讲解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操作乐趣的,其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有更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物理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突破潜意识的禁锢,建立物理学习需要的基本思维
所谓的思维定式,其实就是指人们在进行一项事物活动之前心理上存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学习力与运动二者关系之前,生活中已经存在了大量的事物现象,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这些思维定势里有的和科学相符合,有的却和科学理论背道而驰,严重干扰着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吸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比如,在进行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学生们将小学算术题的思维带入初中学习中,因此对于物理公式和计算方法以及物理单位的理解的接受存在一定的思维限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新、全面的解题思维过程,从审题到物理量的理解,都要克服不利的思维定势,建立起正确的思维逻辑思考轨道。这种类似于程序化的问题在解释物理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长期训练,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这种思维定势建立在被动接受的基础之上,而是要一步一步地引发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在启发中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物理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仅仅靠思维定势去分析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超越思维定势,走向思维发散。
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现和归纳物理规律,利用物理实验活跃思维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将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实验的态度和方法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在此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实行师生互动的方式,一边做实验一边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有时间还可以多做一些课外小实验,结合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实验中认识物理这门自然学科。
例如,对于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及相关应用,这里面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物距、像距和像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他们亲自动手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照相机、成像仪、放大镜等进行分析,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这样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物理學习中找到乐趣。
2.注重学习方法的共通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习方法中有一种叫做迁移,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让学习方法在迁移中融会贯通,这是引导学生摆脱死学、硬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分析不同的学科问题,让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有效发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在一些电学试题中,由于电路的变化,使得题中的条件出现改变,单凭其中任意一种情况无法得出计算结果,不能解决题中所提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尝试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根据已知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解出题目的答案,再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解,物理题中涉及到的未知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小结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他们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究物理学知识,这样他们的物理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好,其兴趣也才能是由心而发,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08(11).
[2]周艳茹.激发求知欲望关注科学素质——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反思[J].物理教师,2009,(05)
[3]吴芸,毛长盈,周宏弟.普通中学物理新教材的特点[J].孝感学院学报,2008,(04).
[4]杨结红.论物理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思维能力 科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推行已经逐渐深入。物理作为一门以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密学科,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规律的探索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都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做支撑进行严谨的辨析和加工,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又不是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素质教育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看出效果。但是,长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兴趣作为支撑点是很难做到持之以恒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能否坚持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多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物理实验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它以自身具备的具体形象、准确生动的特点激发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表现出来就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凡是他们感兴趣的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摸一下。物理教学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实验操作、图表演示以及语言描绘等,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加强理解和体会,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中,一部分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由师生共同进行,一部分实验任务教师可以实行分组实验进行,让学生在小组实验中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物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观察课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归纳整理,探究物理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单凭知识的讲解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操作乐趣的,其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有更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物理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突破潜意识的禁锢,建立物理学习需要的基本思维
所谓的思维定式,其实就是指人们在进行一项事物活动之前心理上存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学习力与运动二者关系之前,生活中已经存在了大量的事物现象,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这些思维定势里有的和科学相符合,有的却和科学理论背道而驰,严重干扰着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吸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比如,在进行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学生们将小学算术题的思维带入初中学习中,因此对于物理公式和计算方法以及物理单位的理解的接受存在一定的思维限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新、全面的解题思维过程,从审题到物理量的理解,都要克服不利的思维定势,建立起正确的思维逻辑思考轨道。这种类似于程序化的问题在解释物理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长期训练,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这种思维定势建立在被动接受的基础之上,而是要一步一步地引发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在启发中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物理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仅仅靠思维定势去分析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超越思维定势,走向思维发散。
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现和归纳物理规律,利用物理实验活跃思维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将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实验的态度和方法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在此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实行师生互动的方式,一边做实验一边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有时间还可以多做一些课外小实验,结合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实验中认识物理这门自然学科。
例如,对于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及相关应用,这里面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物距、像距和像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他们亲自动手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照相机、成像仪、放大镜等进行分析,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这样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物理學习中找到乐趣。
2.注重学习方法的共通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习方法中有一种叫做迁移,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让学习方法在迁移中融会贯通,这是引导学生摆脱死学、硬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分析不同的学科问题,让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有效发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在一些电学试题中,由于电路的变化,使得题中的条件出现改变,单凭其中任意一种情况无法得出计算结果,不能解决题中所提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尝试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根据已知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解出题目的答案,再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解,物理题中涉及到的未知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小结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他们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究物理学知识,这样他们的物理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好,其兴趣也才能是由心而发,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08(11).
[2]周艳茹.激发求知欲望关注科学素质——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反思[J].物理教师,2009,(05)
[3]吴芸,毛长盈,周宏弟.普通中学物理新教材的特点[J].孝感学院学报,2008,(04).
[4]杨结红.论物理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