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培训的覆盖面也逐年扩大。据统计,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比未经培训的农民工劳务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但是,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关键词:农民培训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从整体来看,农民工对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分布不合理,覆盖面狭窄,不方便农民参加培训。目前绝大部分培训机构集中在城区,镇、村一级基本是空白,农民参加培训必须要到城区,这就增加了交通、食宿等费用支出,而且还误时误工。
(二)培训课程设置与农民转移就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让受训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大多数培训内容都集中在计算机、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培训项目和培训时间都是根据培训经费来制定。短期培训很难让生手熟练掌握一门技术,中长期培训无疑又增大培训费用,致使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够。
(三)农民培训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农民培训倍受政府关注,各部门如人社、农业、移民、建设、扶贫、共青团、妇联等,都从各自职能出发,开展了针对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为应付检查而培训,使培训与农民转移就业严重脱节。
(四)培训经费短缺,严重影响培训质量。目前农民技能培训经费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农民工自己掏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现实中农民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和热情,而企业又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所以农民培训主要是政府在埋单。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还要给参训人员发交通、食宿等补贴,真正用在学习上的费用并不多,导致培训内容严重“缩水”。
二、切实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一定要抓住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理顺多重关系。培训工作应由人力社保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管理。要建立“组织、法规政策、投入、师资、资源”五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技能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秩序、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机制。要利用乡镇、村社保工作机构,加强乡镇、村一级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參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二)加强信息引导,完善信息服务。造成培训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业机构应建立用工信息库,实现市、县、镇、村联网,及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工资价位分析和预测、市内外用工需求信息等,使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有选择地参加培训项目。另外,就业部门还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根据农民工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内容,开展订单、定点和定向式的培训,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
(三)规范市场管理,延伸培训场地。一是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对现有的培训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在依法整顿改造的基础上提高其质量和水准;二是拓宽培训市场,打破培训市场由政府包揽的格局,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培训承办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够为农民工培训开辟更大的空间;三是灵活设置培训场地,积极构建县、乡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以此为主体,将培训场地延伸和辐射到村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培训项目,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职业技能培训,既能节省时间,节省交通、食宿等费用,又不耽误农活,提高参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培训投资分摊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首先,政府应逐步加大培训投入,安排培训专款,并保证专款能及时、有效地用于农民培训,应尽量避免“撒胡椒面式”资金使用方法。其次,企业作为用工主体,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培训、鉴定、招工联动机制,引导农民工自愿参加培训,增加自身的学习培训投入。
(五)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督导机制,增强培训效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定期对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课时安排、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鉴定合格率、就业率、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以建立评价制度为契机,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防止培训时间、内容和人员不落实,培训走过场,培训与就业不对路,甚至借培训之名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经费,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 范仲文.农民工培训中的难点问题[J].农村经济,2006,(10):103-105.
2.孙正林,郭秀秀.农民工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2):1-4.
作者简介:潘林(1990.12—),女,吉林通榆,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现从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关键词:农民培训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从整体来看,农民工对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分布不合理,覆盖面狭窄,不方便农民参加培训。目前绝大部分培训机构集中在城区,镇、村一级基本是空白,农民参加培训必须要到城区,这就增加了交通、食宿等费用支出,而且还误时误工。
(二)培训课程设置与农民转移就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让受训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大多数培训内容都集中在计算机、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培训项目和培训时间都是根据培训经费来制定。短期培训很难让生手熟练掌握一门技术,中长期培训无疑又增大培训费用,致使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够。
(三)农民培训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农民培训倍受政府关注,各部门如人社、农业、移民、建设、扶贫、共青团、妇联等,都从各自职能出发,开展了针对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为应付检查而培训,使培训与农民转移就业严重脱节。
(四)培训经费短缺,严重影响培训质量。目前农民技能培训经费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农民工自己掏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现实中农民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和热情,而企业又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所以农民培训主要是政府在埋单。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还要给参训人员发交通、食宿等补贴,真正用在学习上的费用并不多,导致培训内容严重“缩水”。
二、切实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一定要抓住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理顺多重关系。培训工作应由人力社保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管理。要建立“组织、法规政策、投入、师资、资源”五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技能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秩序、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机制。要利用乡镇、村社保工作机构,加强乡镇、村一级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參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二)加强信息引导,完善信息服务。造成培训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业机构应建立用工信息库,实现市、县、镇、村联网,及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工资价位分析和预测、市内外用工需求信息等,使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有选择地参加培训项目。另外,就业部门还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根据农民工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内容,开展订单、定点和定向式的培训,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
(三)规范市场管理,延伸培训场地。一是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对现有的培训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在依法整顿改造的基础上提高其质量和水准;二是拓宽培训市场,打破培训市场由政府包揽的格局,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培训承办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够为农民工培训开辟更大的空间;三是灵活设置培训场地,积极构建县、乡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以此为主体,将培训场地延伸和辐射到村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培训项目,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职业技能培训,既能节省时间,节省交通、食宿等费用,又不耽误农活,提高参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培训投资分摊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首先,政府应逐步加大培训投入,安排培训专款,并保证专款能及时、有效地用于农民培训,应尽量避免“撒胡椒面式”资金使用方法。其次,企业作为用工主体,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培训、鉴定、招工联动机制,引导农民工自愿参加培训,增加自身的学习培训投入。
(五)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督导机制,增强培训效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定期对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课时安排、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鉴定合格率、就业率、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以建立评价制度为契机,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防止培训时间、内容和人员不落实,培训走过场,培训与就业不对路,甚至借培训之名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经费,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 范仲文.农民工培训中的难点问题[J].农村经济,2006,(10):103-105.
2.孙正林,郭秀秀.农民工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2):1-4.
作者简介:潘林(1990.12—),女,吉林通榆,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现从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