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系列,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单薄,观念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德育主体主动性发挥不够,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等。本文重点阐述在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观念 主体性作用
  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与,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真切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三、变封闭性为开放性
  未成年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他们时刻在受着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再者,学校本身不能也不可能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全部责任。学校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影响是有限的,孩子的成长是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整个大社会大环境的事情。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学校教育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家长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职责,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学校要注重对社会教育因素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积极面对和发掘社会教育的有利因素。
  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在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发育、健全人格、情趣培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德育的首要参与者。他们不仅是孩子的首要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也是孩子终身的教师。
  在校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德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农村、名胜古迹和大型工矿企业,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只有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四、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在德育中,师生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而主体间性所表明的是主体与主体在积极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为特征的和谐一致性。它致力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对话、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形成视界融合。所以,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主体和个体的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就有了人性基础,同时也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超越了物性思维的限制而走向了意义建构。而只有在具有意义的世界里,人的生活才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生活,也才是一种人的生活。在主体间性交往中,师生关系不是“我——他”型,而是“我——你”型,主体之间共同分享经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德育,担负着培养现代道德人格、发展现代道德观念、提高现代道德品质的使命。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的挑战,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走出传统的依赖型、封闭型、一元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内容、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其他文献
摘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这样断言。的确,学习的过程首先应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德育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 渗透 德育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而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思想教育与生动、有趣的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我对山有着独特的情愫.我曾感受过泰山的雄奇伟岸、庐山的博大精深、黄山的绮丽壮观.然而当我走进关山之时,心灵顿时被那无限秀丽的景色及淳朴厚重的民风所深深感染.
摘要: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愉悦和谐 课堂环境 创新能力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
摘要:结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物理教学,可使学生在认知、感情、意志、行为等方面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 心理素质 培养  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实践证明,结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物理教学,可使
Gametophyte genes(ga)for segregation distortion have been reported by manyresearchers.Iwata et al(1964)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a gametophyte gene ga1 on chrom
摘要:关爱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快乐的学习氛围,是小学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为终极目标,通过构建阳光校园、倡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等举措,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个性成长。  关键词:个性 自主互助学习 阳光校园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人才需求,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拥有知识,而且拥有智慧,拥有阳光健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环保意识,从挖掘教材、实验推进、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开展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爱护环境和家园,保护共同的地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变化。人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身处繁华闹市,每每感觉到无所适从.因而总爱在空闲的日子里,去寻求一份清静.rn喜欢独自漫步于幽篁小径上,或拿一册喜欢的书籍,静坐于竹林里、树荫下,聆听鸟鸣蝉唱,或漫步于莲
母亲离去已经近两个月了,总觉得母亲好像还在身旁.有时,一抬头就仿佛看见母亲坐在床上的样子,又有时,一低首便浮现出母亲的遗体停放在地中央的情景.母亲刚刚离去的那些日子,
摘要:兴趣的最好的老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前提是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文中又从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教学情景、锤炼授课艺术三个方面阐述了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他们对于语文课有没有兴趣。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巨大作用。何为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