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职业教育愈发蓬勃发展,接受职业教育也成为许多学生的主动选择。工学交替期间,有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现象,笔者关注到此问题并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学生;专业
一、职业教育的性质
在《教育学大辞典》(修订合编本)中,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具备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技术应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这一本质涵盖两层内容,一是说职业教育核心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对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定位;二是指培养的是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边学边做”“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产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训实操。
二、工学交替的必要性
鉴于职业教育的性质,在职业学校开展工学交替安排十分必要。工学交替是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总体要求,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院校和企业合作协商组织安排。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使教学活动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空间开展,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工学交替”的基本操作范式。
(一)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课不能完全替代工作环境
职业学校大多实行“理论 实操”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实训课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促进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边学边做,在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是实训课不能完全替代工作环境,首先,实训课一般为分模块训练,并不是完整的工作流程;再者,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与同学合作讨论,与参与工作完全不同。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由企业按新员工要求进行培训与管理,可以直接體验到毕业后可能面临的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通过接触企业,学生能更多学到职业观念,提升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二)带着问题去工学交替,带回问题来学习
学生经历由“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变,进入工作环境,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工作中。工学交替开始前,学生对工作基本没有认知,带着对未知的思考及专业实践问题参加工学交替,在工作中探索答案,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如技能学习不足、知识掌握片面等。在校内,实训课凸显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工学交替凸显实践的“教学性”。工学交替结束后,回到学校继续进行更有重点及针对性的学习。
(三)贫困家庭学生受益
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工学交替有利于其顺利完成学业。工学交替能使工学交替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得到一定报酬,用来补充生活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对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缓解经济压力,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具有实际意义。
三、工学交替中“专业对口”问题
在工学交替期间,有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现象,许多学生及家长对此表示疑问及不满,认为工学交替对于学习专业、实践专业没有帮助。关注到此问题,以下是笔者几点思考。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较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以往学生生活受挫,“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另一方面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因为抱有新的期待和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萌动待发状态”。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大部分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
(二)行业专业与学校专业不完全一致,线状生产模式与点状生产环节的联系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对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经常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映。实际上,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人数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工作胜任情况,出现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完全对口也是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培养应该面向整个岗位群,学生以后的就业也不会局限在一个固定的专业岗位,还经常发生转岗现象。笔者认为,工学交替是学校从人才培养角度安排的一项社会实践,除了能使学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恰恰是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为日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摆正未来工作的“心理预期”而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仅凭着学习专业技能的心态参加工学交替,遇到比较枯燥的工作岗位就会产生厌工情绪,尤其是在工学交替开始阶段。
(三)如何做好“专业对口”解释
工学交替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职业素养,而不能简单地当作是为企业短期打工挣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投入工学交替。对于专业,企业在岗位安排上要采用轮岗制度,使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得到训练,也可避免由于岗位分配差异产生矛盾,从各个不同岗位上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虽然独立,但在工作中却需要了解其他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以进行协调配合。工学交替对学校和学生来讲是完成一项必修的教学任务,由于工学交替时间一般不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基本操作,刚有些熟练就要更换岗位,往往只能安排一些简单工作,很难接触到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出于企业机密更不可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工作,这也造成工学交替岗位在技能学习上与企业工作需求有一定的矛盾。
由于部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心理比较重,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使家长了解工学交替的必要性,了解所学专业与工学交替从事岗位的联系,避免家长在认识上产生误区,通过家长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汤迪操,康艳侠,和松灿.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
[2]程福强.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0(8).
[3]周家伟.工学交替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职论丛,2011(3).
作者简介:
隆梦琪,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开封技师学院。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学生;专业
一、职业教育的性质
在《教育学大辞典》(修订合编本)中,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具备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技术应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这一本质涵盖两层内容,一是说职业教育核心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对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定位;二是指培养的是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边学边做”“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产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训实操。
二、工学交替的必要性
鉴于职业教育的性质,在职业学校开展工学交替安排十分必要。工学交替是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总体要求,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院校和企业合作协商组织安排。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使教学活动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空间开展,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工学交替”的基本操作范式。
(一)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课不能完全替代工作环境
职业学校大多实行“理论 实操”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实训课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促进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边学边做,在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是实训课不能完全替代工作环境,首先,实训课一般为分模块训练,并不是完整的工作流程;再者,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与同学合作讨论,与参与工作完全不同。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由企业按新员工要求进行培训与管理,可以直接體验到毕业后可能面临的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通过接触企业,学生能更多学到职业观念,提升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二)带着问题去工学交替,带回问题来学习
学生经历由“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变,进入工作环境,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工作中。工学交替开始前,学生对工作基本没有认知,带着对未知的思考及专业实践问题参加工学交替,在工作中探索答案,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如技能学习不足、知识掌握片面等。在校内,实训课凸显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工学交替凸显实践的“教学性”。工学交替结束后,回到学校继续进行更有重点及针对性的学习。
(三)贫困家庭学生受益
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工学交替有利于其顺利完成学业。工学交替能使工学交替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得到一定报酬,用来补充生活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对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缓解经济压力,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具有实际意义。
三、工学交替中“专业对口”问题
在工学交替期间,有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现象,许多学生及家长对此表示疑问及不满,认为工学交替对于学习专业、实践专业没有帮助。关注到此问题,以下是笔者几点思考。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较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以往学生生活受挫,“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另一方面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因为抱有新的期待和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萌动待发状态”。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大部分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
(二)行业专业与学校专业不完全一致,线状生产模式与点状生产环节的联系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对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经常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映。实际上,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人数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工作胜任情况,出现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完全对口也是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培养应该面向整个岗位群,学生以后的就业也不会局限在一个固定的专业岗位,还经常发生转岗现象。笔者认为,工学交替是学校从人才培养角度安排的一项社会实践,除了能使学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恰恰是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为日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摆正未来工作的“心理预期”而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仅凭着学习专业技能的心态参加工学交替,遇到比较枯燥的工作岗位就会产生厌工情绪,尤其是在工学交替开始阶段。
(三)如何做好“专业对口”解释
工学交替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职业素养,而不能简单地当作是为企业短期打工挣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投入工学交替。对于专业,企业在岗位安排上要采用轮岗制度,使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得到训练,也可避免由于岗位分配差异产生矛盾,从各个不同岗位上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虽然独立,但在工作中却需要了解其他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以进行协调配合。工学交替对学校和学生来讲是完成一项必修的教学任务,由于工学交替时间一般不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基本操作,刚有些熟练就要更换岗位,往往只能安排一些简单工作,很难接触到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出于企业机密更不可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工作,这也造成工学交替岗位在技能学习上与企业工作需求有一定的矛盾。
由于部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心理比较重,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使家长了解工学交替的必要性,了解所学专业与工学交替从事岗位的联系,避免家长在认识上产生误区,通过家长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汤迪操,康艳侠,和松灿.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
[2]程福强.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0(8).
[3]周家伟.工学交替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职论丛,2011(3).
作者简介:
隆梦琪,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开封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