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儿童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和精神状态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岁以下儿童。认知特点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而使其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个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比正常孩子容易受到影响。不同年龄的儿童因对身体缺陷的认识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7岁到10岁的孩子开始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体验到身体缺陷带来的苦恼,希望能像其它疾病一样很快痊愈;12岁以上的孩子比年幼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治疗,当意识到残疾可能会陪伴终身时,产生的沮丧情绪在8—10岁男孩及青春期的女孩中最为严重。他们可能对残疾好转抱有很大幻想,因而当残疾迟迟没有变化时,会更加焦虑和失望,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残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作为残疾孩子的老师更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往往他们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他们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往往会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
在每个残疾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由于越来越在意周围人们的态度,外界的人际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调整和心理发展。作为老师,应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残疾儿童的教育效果。
一、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教师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数道德欠佳的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个别人。
二、树立自强精神,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
对残疾孩子认真呵护是必要的,但应该适度,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切不可以过分地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教师要从内心关爱残疾儿童,对残疾儿童倍加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使教师成为残疾儿童最信任的朋友。
三、倾听残疾儿童的心声,和残疾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残疾儿童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残疾儿童沟通,想其所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益友。残疾儿童有自卑感。教师要走近学生,和他们亲切交谈,聊学习、聊生活、聊亲人……无所不谈,课间和学生在一起做游戏,如:“找朋友”、“丢手绢”“踩尾巴”等。和残疾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四、捕捉教育契机,给残疾儿童探索成功的机会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以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一颗细致观察孩子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一个灵活的头脑,我们不能对孩子违背“常规的举动”只知批评,而应该及时去发现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学会善于把握教育残疾儿童的契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残疾儿童探索的火花,让残疾儿童学习的更快乐!也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做好残疾儿童与父母、监护人的沟通
为了准确地掌握残疾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真正有效地关爱他们。走入每个残疾儿童的家中,与监护人交流。及时有效地将残疾儿童在学校的情况进行相互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让孩子在一个轻松关爱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
六、积极开展群体活动,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
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总把残疾孩子放在自己的过度保护之下是不好的。残疾孩子也需要“放飞”,需要交往,需要朋友。积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嗜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心理因素,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七、耐心、细心对待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的教育一定要细化,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最大的特征是纯洁,换句话说是一片空白,他是什么也不知道、不了解的。讲明白一个道理、培养一个习惯,一定要从细处做起,从具体的环节落实做起,不然孩子会很盲目,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老师交待给他的东西太空洞了,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去实际操作?这是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知道孩子是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这些概念和道理的,也不会去总结规律,再落实到行动就更难了。恰恰相反,我们教师在这方面有经验、有专长,但是我们需要用耐心和细心把生活经验和教育经验传承给残疾儿童,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走近残疾孩子,走进残疾家庭,从小事切入,打开残疾孩子心扉,才能让残疾儿童信任你,认同你。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残疾孩子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使其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比正常孩子容易受到影响。不同年龄的儿童因对身体缺陷的认识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7岁到10岁的孩子开始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体验到身体缺陷带来的苦恼,希望能像其它疾病一样很快痊愈;12岁以上的孩子比年幼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治疗,当意识到残疾可能会陪伴终身时,产生的沮丧情绪在8—10岁男孩及青春期的女孩中最为严重。他们可能对残疾好转抱有很大幻想,因而当残疾迟迟没有变化时,会更加焦虑和失望,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残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作为残疾孩子的老师更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往往他们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他们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往往会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
在每个残疾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由于越来越在意周围人们的态度,外界的人际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调整和心理发展。作为老师,应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残疾儿童的教育效果。
一、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教师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数道德欠佳的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个别人。
二、树立自强精神,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
对残疾孩子认真呵护是必要的,但应该适度,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切不可以过分地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教师要从内心关爱残疾儿童,对残疾儿童倍加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使教师成为残疾儿童最信任的朋友。
三、倾听残疾儿童的心声,和残疾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残疾儿童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残疾儿童沟通,想其所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益友。残疾儿童有自卑感。教师要走近学生,和他们亲切交谈,聊学习、聊生活、聊亲人……无所不谈,课间和学生在一起做游戏,如:“找朋友”、“丢手绢”“踩尾巴”等。和残疾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四、捕捉教育契机,给残疾儿童探索成功的机会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以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一颗细致观察孩子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一个灵活的头脑,我们不能对孩子违背“常规的举动”只知批评,而应该及时去发现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学会善于把握教育残疾儿童的契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残疾儿童探索的火花,让残疾儿童学习的更快乐!也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做好残疾儿童与父母、监护人的沟通
为了准确地掌握残疾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真正有效地关爱他们。走入每个残疾儿童的家中,与监护人交流。及时有效地将残疾儿童在学校的情况进行相互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让孩子在一个轻松关爱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
六、积极开展群体活动,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
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总把残疾孩子放在自己的过度保护之下是不好的。残疾孩子也需要“放飞”,需要交往,需要朋友。积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嗜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心理因素,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七、耐心、细心对待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的教育一定要细化,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最大的特征是纯洁,换句话说是一片空白,他是什么也不知道、不了解的。讲明白一个道理、培养一个习惯,一定要从细处做起,从具体的环节落实做起,不然孩子会很盲目,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老师交待给他的东西太空洞了,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去实际操作?这是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知道孩子是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这些概念和道理的,也不会去总结规律,再落实到行动就更难了。恰恰相反,我们教师在这方面有经验、有专长,但是我们需要用耐心和细心把生活经验和教育经验传承给残疾儿童,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走近残疾孩子,走进残疾家庭,从小事切入,打开残疾孩子心扉,才能让残疾儿童信任你,认同你。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残疾孩子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使其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