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来说,生动的新闻语言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需要从采访、写作等多个环节入手,用最生动鲜活的语言,反映最真实生动的新闻事实。本文从如何提高新闻语言生动性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报刊媒体;新闻语言;生动性
新闻语言,是指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基础和前提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生动的新闻语言。而让新闻语言更加生动、鲜活、有趣,会更加吸引读者,自然也就可以更好地传播新闻事实。如何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捕捉生动的新闻事实
新闻语言的生动自然,往往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自然决定的。记者需要真正深入到一线、基层,及时捕捉最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并通过所闻、所见、所感来掌握的大量素材,才能写出好新闻,才能吸引读者。
获得201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是四川日报记者长期驻守藏区调查思考积淀之后,在“走转改”活动中翻越雪山深入偏远藏乡抓到的“活鱼”。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读书无用论”还占有一定市场。记者发现这个可知可感、可信可学的正能量典型后,当即蹲点村寨,对农牧民送子女上大学背后的故事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连夜成稿并于次日刊发在四川日报一版,报社还为此配发了评论。
629户人中走出359名大学生,这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一个不错的数据,更何况是在偏远的藏族乡村,这显示出本文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和重大典型意义。作品导向正确、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叙事充分,既抓住了村民因不识字在电话薄上画碗筷這样的生动细节,也反映了贫困家庭卖牦牛筹学费的现实困境,还描述了每户村民凑一两百元资助大学生家庭这样的温情故事,这些有冲击、有感动、有希望、有光明的细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整个作品真诚质朴,把“教育促进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融入流畅叙事中,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具备好作品“留得下、传得开”的特质,有力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作用。
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离不开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个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新闻语言的生动性有一个质的飞跃。在新闻写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对仗、反复、借代、设问、引用、反问、顶真等。
获得201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刊登于《江西日报》2014年3月19日要闻版A1),这则消息的导语,用了一个类似于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个产业项目需闯过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涉及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最后完成项目审批时间长达698天”,记者用20道关口、8个部门、三级政府、698天等一些列数字,凸显了该项目审批过程的漫长,让读者乍读之下就能感受到项目审批的不易。
可以说,通过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添新闻语言的感染力,使整篇文章更有层次感;可以营造更为真实生动的现场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三、注重运用群众语言
穆青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它反映群众心声,贴近群众生活,集中群众智慧,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指导实践。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中改文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
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众语言?
要学会说“地方话”。聊城日报2016年2月25日刊登了一则通讯《迟到30年的团圆饭》,记者在引用当地群众的话语时,这样写道“他老的(他父母)也不容易,这么多年了,没完没了地闹!”“老的”,是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聊城方言,记者运用这个词语,一下子让读者感受到了群众真实的话语。地方媒体面对的读者群,绝大多数为当地群众,因此灵活使用方言,可以增进与读者的联系,增强新闻语言的生动性。
要学会说群众的“心里话”。这就需要记者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真正到群众身边去,和群众心贴心,真正把群众心里话说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文件语言、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才能把华丽枯燥的辞藻转化为朴实生动的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报刊媒体;新闻语言;生动性
新闻语言,是指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基础和前提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生动的新闻语言。而让新闻语言更加生动、鲜活、有趣,会更加吸引读者,自然也就可以更好地传播新闻事实。如何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捕捉生动的新闻事实
新闻语言的生动自然,往往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自然决定的。记者需要真正深入到一线、基层,及时捕捉最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并通过所闻、所见、所感来掌握的大量素材,才能写出好新闻,才能吸引读者。
获得201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是四川日报记者长期驻守藏区调查思考积淀之后,在“走转改”活动中翻越雪山深入偏远藏乡抓到的“活鱼”。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读书无用论”还占有一定市场。记者发现这个可知可感、可信可学的正能量典型后,当即蹲点村寨,对农牧民送子女上大学背后的故事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连夜成稿并于次日刊发在四川日报一版,报社还为此配发了评论。
629户人中走出359名大学生,这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一个不错的数据,更何况是在偏远的藏族乡村,这显示出本文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和重大典型意义。作品导向正确、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叙事充分,既抓住了村民因不识字在电话薄上画碗筷這样的生动细节,也反映了贫困家庭卖牦牛筹学费的现实困境,还描述了每户村民凑一两百元资助大学生家庭这样的温情故事,这些有冲击、有感动、有希望、有光明的细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整个作品真诚质朴,把“教育促进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融入流畅叙事中,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具备好作品“留得下、传得开”的特质,有力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作用。
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离不开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个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新闻语言的生动性有一个质的飞跃。在新闻写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对仗、反复、借代、设问、引用、反问、顶真等。
获得201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刊登于《江西日报》2014年3月19日要闻版A1),这则消息的导语,用了一个类似于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个产业项目需闯过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涉及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最后完成项目审批时间长达698天”,记者用20道关口、8个部门、三级政府、698天等一些列数字,凸显了该项目审批过程的漫长,让读者乍读之下就能感受到项目审批的不易。
可以说,通过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添新闻语言的感染力,使整篇文章更有层次感;可以营造更为真实生动的现场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三、注重运用群众语言
穆青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它反映群众心声,贴近群众生活,集中群众智慧,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指导实践。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中改文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
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众语言?
要学会说“地方话”。聊城日报2016年2月25日刊登了一则通讯《迟到30年的团圆饭》,记者在引用当地群众的话语时,这样写道“他老的(他父母)也不容易,这么多年了,没完没了地闹!”“老的”,是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聊城方言,记者运用这个词语,一下子让读者感受到了群众真实的话语。地方媒体面对的读者群,绝大多数为当地群众,因此灵活使用方言,可以增进与读者的联系,增强新闻语言的生动性。
要学会说群众的“心里话”。这就需要记者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真正到群众身边去,和群众心贴心,真正把群众心里话说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文件语言、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才能把华丽枯燥的辞藻转化为朴实生动的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