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写到:“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会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把零碎、紊乱、孤立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 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将某一阶段或相当长时间内的历史事件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意义或相互影响等线条进行联结,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时,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认识三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还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革命的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如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时,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初期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进行联系,从而认识到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加强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就是不受地域的局限,将中外历史知识按同一类型、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如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可联系同一时期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中国戊戌变法运动,通过联系比较认识到三个国家改革在原因、性质、作用、结果等方面的异同。讲到“五四”运动时,就联系十月革命对它的深远影响,以及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五四”运动成为这一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的冲击着帝国主义阵营。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及作用,就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概况,说明中国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相互关系,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
3 注意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出现必定因果相连,历史现象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如讲到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就联系到它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在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便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被截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晚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从四面全方位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同时,它们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和侵略中国,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样的联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4 重视历史现象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却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历史是无法截然的隔绝,那我们只有为它们搭起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让学生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了解过去,从而彰显历史教学观古察今,古为今用的实用性原则。况且,很多历史问题本身就是现实问题,如爱国主义问题、民族关系问题、边疆领土问题等等。学习科举制时与现代考试制度相比较,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将历史拉到身边,通过纪念“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让学生牢记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珍爱世界和平。通过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保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还能把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5 加强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和渗透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引导学生借助其它学科知识理解历史问题。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语即交代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雄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历史新课标教材中大量插入了地图、图片等,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新课标教材中穿插有文献资料专栏,其中有英语部分,例如:讲到罗马帝国繁荣时,插入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后还附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这些旨在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从不忽略这些,而是充分利用,加强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树立整体观念、系统观念,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1 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将某一阶段或相当长时间内的历史事件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意义或相互影响等线条进行联结,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时,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认识三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还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革命的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如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时,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初期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进行联系,从而认识到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加强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就是不受地域的局限,将中外历史知识按同一类型、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如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可联系同一时期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中国戊戌变法运动,通过联系比较认识到三个国家改革在原因、性质、作用、结果等方面的异同。讲到“五四”运动时,就联系十月革命对它的深远影响,以及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五四”运动成为这一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的冲击着帝国主义阵营。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及作用,就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概况,说明中国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相互关系,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
3 注意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出现必定因果相连,历史现象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如讲到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就联系到它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在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便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被截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晚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从四面全方位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同时,它们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和侵略中国,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样的联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4 重视历史现象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却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历史是无法截然的隔绝,那我们只有为它们搭起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让学生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了解过去,从而彰显历史教学观古察今,古为今用的实用性原则。况且,很多历史问题本身就是现实问题,如爱国主义问题、民族关系问题、边疆领土问题等等。学习科举制时与现代考试制度相比较,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将历史拉到身边,通过纪念“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让学生牢记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珍爱世界和平。通过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保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还能把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5 加强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和渗透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引导学生借助其它学科知识理解历史问题。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语即交代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雄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历史新课标教材中大量插入了地图、图片等,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新课标教材中穿插有文献资料专栏,其中有英语部分,例如:讲到罗马帝国繁荣时,插入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后还附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这些旨在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从不忽略这些,而是充分利用,加强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树立整体观念、系统观念,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