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质疑意识、提问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过程,发展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领域走向了多元视角,强调课堂教学多元化。这个过程需要物理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机智,才能使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培养得以实现。
1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再现教学知识。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教师要从生活中的示例多设疑问
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文本资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教材,既使知识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可利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可设计一实验:每组同学分发木板和小车。教师指导学生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只是每次木版的粗糙程度不同。教师可以设疑,如果板绝对的光滑,小车会怎样的结果.学生当场说出各种假想,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设疑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 及时练习反馈,实践检验理论
由于物理课时相对较少,学生的练习、反馈通常被教师安排在课后进行。这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易失去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及时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策略,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和修正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并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
4 教师要自觉反思我的40分钟有效吗?
教师被视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根据反思的对象不同,有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回忆性反思。行动前反思,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期盼性的反思,有助于以一种有组织的、决策性的、有备无患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情境。行动前反思需要教师仔细考虑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性,并能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对某一偶然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行动中的反思,它是一种交互性的反思行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意识到教学时机,思索教学问题,修正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对自我行为、课堂教学给予肯定和强化,也可以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这也需要一种总结性的反思行为,即对过去经历追溯性的反思,有利于对经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使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和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智慧。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更有效的教学?”。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平均速度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1辆汽车前半程的速度是V1,后半程的速度是V2.求平均速度?如果改成前半时间的速度是V1,后半时间的速度是V2,求平均速度?教师在反思中产生了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景做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做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做出正确解析和修正。
5 自己的人格影响孩子
走进课堂中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教师不能以任何“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即身体、心理和被动性,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性理解”能力,“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学生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需要知道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做出评价。一个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方法符合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
1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再现教学知识。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教师要从生活中的示例多设疑问
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文本资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教材,既使知识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可利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可设计一实验:每组同学分发木板和小车。教师指导学生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只是每次木版的粗糙程度不同。教师可以设疑,如果板绝对的光滑,小车会怎样的结果.学生当场说出各种假想,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设疑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 及时练习反馈,实践检验理论
由于物理课时相对较少,学生的练习、反馈通常被教师安排在课后进行。这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易失去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及时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策略,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和修正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并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
4 教师要自觉反思我的40分钟有效吗?
教师被视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根据反思的对象不同,有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回忆性反思。行动前反思,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期盼性的反思,有助于以一种有组织的、决策性的、有备无患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情境。行动前反思需要教师仔细考虑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性,并能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对某一偶然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行动中的反思,它是一种交互性的反思行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意识到教学时机,思索教学问题,修正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对自我行为、课堂教学给予肯定和强化,也可以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这也需要一种总结性的反思行为,即对过去经历追溯性的反思,有利于对经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使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和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智慧。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更有效的教学?”。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平均速度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1辆汽车前半程的速度是V1,后半程的速度是V2.求平均速度?如果改成前半时间的速度是V1,后半时间的速度是V2,求平均速度?教师在反思中产生了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景做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做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做出正确解析和修正。
5 自己的人格影响孩子
走进课堂中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教师不能以任何“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即身体、心理和被动性,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性理解”能力,“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学生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需要知道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做出评价。一个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方法符合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