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尝到语文课的真味道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weiqi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 而语文的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学生之心,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关键词】
  学生 语文课 真味道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情感和执着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而怎样的语文课才能上出符合新课标精神的真正的语文味道呢?珍馐佳肴,色香味全。一堂好课,五味俱全,才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在这里我暂且撇开容易出“味”的语文讲读课和自读课不论,选几个边缘课型加以探讨,如练习讲评课、试卷分析课和作文讲评课等。这些课与考试密切相关,似乎与我们所说的“味”无关;它通常是老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听;而又不得不上、不得不听的课。很多时候,由于教师被其课型特征所限,上得枯燥乏味,变成消磨学生斗志甚至拖垮学生的耗战,其实约束我们的不是外在的枷锁,恰恰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不要拘泥于其工具性和技术性本身,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内涵,可以让这些课变得有味道。
  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语文的兴味,在于他们是否具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要具备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代劳;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就不要多费口舌;能让学生自己摸索的规律,教师就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如此等等,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那么语文课要想没有味道也难。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追求教学方式的生动,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赋予课堂更多的内涵,才是硬道理。
  例如练习讲评课,以往的做法是老师照本宣科宣读答案,学生机械地对答案,这种一成不变的方式,是语文课的最大硬伤,它把学习变成机械劳动,把鲜活的思维,扼杀在僵化的训练中。如果换一种方式,把纯粹的对答案,变作探索答题规律;把对答案的崇拜,变作对答案的质疑,其课堂效果便会不可同日而语。考试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而学生探索问题却是绕开结果,体验过程,这看起来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实恰是在寻找获得真理的钥匙。学生在探索、质疑的过程就是自我领悟的过程,由于这些所得是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继而焕发出内心的自信和喜悦,这比被动的接受效果好得多。
  试卷分析课,有些语文老师不把它作为一种课型来上,其实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考试分析对处于升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而学生自己分析要比老师分析更加有效。我们有些老师喜欢代替学生分析,这样学生永远不会自己改正错误,高明的老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试卷分析课不是检讨课,它是激励学生的课,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会让学生内心产生极大的动力。比如每到作文部分讲评时,推荐几篇表现出色的学生作文,让学生宣读,然后由学生自己来评价,每当这个时候不但被评点的学生受到鼓舞,没有被表扬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氛围感染,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在这里,老师无须评论试卷的优劣,学生便会由衷激发起反省的力量,当他们面对试卷的分数时,他们从中感受到的已经超越了考试本身,分数已经是次要的了。
  至于作文讲评课,同样也可以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高明的老师,要善于让学生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事,把批改和讲评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批改和讲评过程中,掌握到写作的规律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最简单的圈出错别字、画出精彩的句子、修改病句到写出自己对这篇作文评价,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会修改和学会鉴赏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驾轻就熟,那么老师也就无须去讲太多的写作技巧了。这样的课,最精彩的部分是在好文推荐上,以往是老师直接推荐,改由学生自己推荐,再让学生讲述推荐的理由后,这个时候,便成了课堂的兴奋点,当他们的作文得到大家的肯定时,对于写作、推荐和批改的同学都是一个无形的激励。而在作文讲评课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作文的技巧,还有做人的道理,比如批改别人作文时,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用委婉的语言向别人提出建议,如何从别人的人生体验中汲取有意义的东西,等等。
  升学考试是人生的一场搏弈,它未必都是灰色的,精彩的人生也可以在语文课堂里呈现,关键是语文老师如何赋予它超越单纯考试训练的意义。试想一下,当学生在质疑答案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怀疑;在分析试卷中学会了自省、学会了激励;在作文批改中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欣赏,这何尝不是人文的、诗意的、唯美的?
  不是风花雪月、名山大川、唐诗宋韵、鸿篇巨典才可激起课堂的韵味。灰色、机械、僵化、沉闷的应试,也可散发出理性、思辩、内省、激赏的兴味。而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于学生之心,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2】张彤辉.张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0
  【3】黄文贵.论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和人文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1
  【4】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5】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特别突出强调:应充分发挥阅读期待以及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的功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全面提高阅读质量。基于此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引发小学生阅读期待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阅读期待 策略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应更多的聚焦于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非常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良好的阅读能力也能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新课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本文对小学生如何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读书思路的选择以及读书环境的建立等做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读书 阅读 探讨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切实抓好课
【摘 要】  生本教育,是当前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束缚,教学流程中程式化,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瓶颈。笔者试图从“勤、捡、节、约”四个维度探寻政治生态德育课堂教学流程,建构思想政治生态德育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生本教育 生态德育课堂 有效性  一、建构政治生态德育课堂的困境  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人,以生为本,开展生本教育是当前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程改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同学每天的学习任务就是尽可能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为构建课堂共同体而奋斗。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学习共同体 构建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強调最多的就是对于语言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并且师生们在每堂课中都为了知识最大限度的传授而做出努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同学们每天
英语时态种类繁多,时态的形式及用法复杂多变。这使初学者迷惑不解。为了突破这一难题,笔者通过思考与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数轴解读时态用法,这种教法效果很好。下面对这一教法进行论述。    一、 数轴的概念  在数学上,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及长度单位的直线,原点规定为0。    二、 数轴与时间  假若我们把数轴上的点与时间点对应起来:规定原点(0点)为现在,正数表示将来的时间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唯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外语专业学生还必须学习、考试第二外语;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
陈国军先生《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批评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及今奉改定年代小考》,误以拙作谓张思廉诗“戟尖不掉丈二尾”句出自《三国演义》,却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遵循时效性,加强正面引导和方向一致三个原则,结合幼儿实际,采取及时奖励幼儿的良好行为,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