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识字是老师教学生识字的一种常见方式。所谓随文识字,就是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词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然而,有些老师在听低年级语文课时,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处在认真读课文的状态,执教者突然拎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学生认读,说结构、找朋友、练习说话,然后再回到阅读文本中,有的老师还直接插入了写字的环节,这样,是否打断了师生解读文本的流畅性呢?
最近,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会走路的树》,执教者是王老师。我发现她在带领同学们进行随文识字过程中,并没有打断学生阅读课文的流畅性,反而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她是将识字与学文高度融合,将识字与文本内容、文本主题、学生生活实际相互交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一、 识字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
选入教材里的课文,可谓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编者将一个个生字嵌入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课文之中,让生字说话,表达富有情趣的童心思想。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边学文,一边识字,识字与学文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师:你从哪儿看出“小树”和小鸟成了好朋友?
生:我从“才把小鸟送回家”看出来的。
师:是啊,“小树”把小鸟送回家。(边讲边出示生字“送”,生读)看,这“送”字里面是个“关心”的“关”字,是谁关心谁呀?
生:是“小树”关心小鸟,把小鸟送回家。
师:说得真好,他们成了好朋友。“小树”关心自己的好朋友,就走着把小鸟送回家,所以,“送”字外面是个“走之底”。跟着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将识字写字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识写,同时,又很好地体会到了人物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送”这个字的音形,而且通过故事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送”这个字的含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让这个普通的“送”字充满了情趣,实现了识字与文本内容完美地融合,有了故事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同学们对识字写字的兴趣,识字效果倍增。
二、 识字与文本主题有效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会走路的树》就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主要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的纯真友谊。怎样让同学们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情谊呢?怎样在这美好情谊中有效识字,让识字不仅不打断阅读,而且为阅读服务呢?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老师就做到了,她在领着同学们阅读感受美好情境时,巧妙地将识字与文本主题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的阅读有滋有味。
师:我是小鸟,你准备陪我去哪些地方?
生:去山洞。
生:去池塘边看影子。
生:去海边看小鱼。
生:去树林捉小蝴蝶。
……
师:我们一边走,一边用耳朵听见了许多声音,用脚走过了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山路。走了这么远的路,我们都不觉得累,而是觉得非常有——趣。(动画映示“耳”“又”“走”字組成的“趣”字)
师:我们在一起玩了这么多有趣的活动,你舍得我离开你吗?
生:不舍得。
生:我们是世界上最要好的朋友了。
然后,师范写“趣”字,告诉学生写“取”字时,“又”字一捺变成一长点,这就是好朋友在一起要学会谦让,“走”字一捺就像我们走过的长长的路。
王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在一起玩游戏活动的情境,将“趣”字的教学融入文本主题——让学生感受好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巧妙地把“趣”字拆开,将字理与文本主题相互融合,原来“趣”字里面藏着纯真的友谊,融音、形、义、情于一体,让“趣”字教学顿时丰满起来。这一个“趣”字就演绎了一路的艰辛,一路的美好,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识字与阅读的高度融合,两者交相呼应。
三、 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说:“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我想,识字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同学们的生活,识字教学要从同学们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识字,再让所学之字反哺其生活。
师:小朋友们,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小树”和小鸟是好朋友?
生:我还从“陪”字可以感受到。
师:你陪过谁做什么?
生:我陪过妹妹玩。
生:我陪过妈妈逛街。
生:我陪过爷爷游泳。
师:有人陪过你吗?
生: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陪过我。
生:我写作业时,妈妈经常陪着我。
(出示“陪”字)
师:陪别人的时候,要站在他身边,跟他说说话,更要用耳朵听别人说话。所以,“陪”字是耳朵旁,“立”字表示站着,“口”字表示说话。
……
识字是个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工具,提升读写能力。联系生活识字,将识字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融合在一起,学生会印象深刻。在识字的同时,王老师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用一用这个“陪”字,达到了识用结合的目的。
可见,“随文识字”就是“随着文来识字”,把“识字”放到阅读的背景之中,而不是“遇到生字,随时中断阅读来识字”。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教师将识字与文本内容,与文本主题,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白马中心小学)
然而,有些老师在听低年级语文课时,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处在认真读课文的状态,执教者突然拎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学生认读,说结构、找朋友、练习说话,然后再回到阅读文本中,有的老师还直接插入了写字的环节,这样,是否打断了师生解读文本的流畅性呢?
最近,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会走路的树》,执教者是王老师。我发现她在带领同学们进行随文识字过程中,并没有打断学生阅读课文的流畅性,反而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她是将识字与学文高度融合,将识字与文本内容、文本主题、学生生活实际相互交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一、 识字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
选入教材里的课文,可谓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编者将一个个生字嵌入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课文之中,让生字说话,表达富有情趣的童心思想。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边学文,一边识字,识字与学文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师:你从哪儿看出“小树”和小鸟成了好朋友?
生:我从“才把小鸟送回家”看出来的。
师:是啊,“小树”把小鸟送回家。(边讲边出示生字“送”,生读)看,这“送”字里面是个“关心”的“关”字,是谁关心谁呀?
生:是“小树”关心小鸟,把小鸟送回家。
师:说得真好,他们成了好朋友。“小树”关心自己的好朋友,就走着把小鸟送回家,所以,“送”字外面是个“走之底”。跟着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将识字写字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识写,同时,又很好地体会到了人物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送”这个字的音形,而且通过故事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送”这个字的含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让这个普通的“送”字充满了情趣,实现了识字与文本内容完美地融合,有了故事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同学们对识字写字的兴趣,识字效果倍增。
二、 识字与文本主题有效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会走路的树》就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主要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的纯真友谊。怎样让同学们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情谊呢?怎样在这美好情谊中有效识字,让识字不仅不打断阅读,而且为阅读服务呢?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老师就做到了,她在领着同学们阅读感受美好情境时,巧妙地将识字与文本主题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的阅读有滋有味。
师:我是小鸟,你准备陪我去哪些地方?
生:去山洞。
生:去池塘边看影子。
生:去海边看小鱼。
生:去树林捉小蝴蝶。
……
师:我们一边走,一边用耳朵听见了许多声音,用脚走过了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山路。走了这么远的路,我们都不觉得累,而是觉得非常有——趣。(动画映示“耳”“又”“走”字組成的“趣”字)
师:我们在一起玩了这么多有趣的活动,你舍得我离开你吗?
生:不舍得。
生:我们是世界上最要好的朋友了。
然后,师范写“趣”字,告诉学生写“取”字时,“又”字一捺变成一长点,这就是好朋友在一起要学会谦让,“走”字一捺就像我们走过的长长的路。
王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在一起玩游戏活动的情境,将“趣”字的教学融入文本主题——让学生感受好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巧妙地把“趣”字拆开,将字理与文本主题相互融合,原来“趣”字里面藏着纯真的友谊,融音、形、义、情于一体,让“趣”字教学顿时丰满起来。这一个“趣”字就演绎了一路的艰辛,一路的美好,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识字与阅读的高度融合,两者交相呼应。
三、 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说:“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我想,识字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同学们的生活,识字教学要从同学们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识字,再让所学之字反哺其生活。
师:小朋友们,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小树”和小鸟是好朋友?
生:我还从“陪”字可以感受到。
师:你陪过谁做什么?
生:我陪过妹妹玩。
生:我陪过妈妈逛街。
生:我陪过爷爷游泳。
师:有人陪过你吗?
生: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陪过我。
生:我写作业时,妈妈经常陪着我。
(出示“陪”字)
师:陪别人的时候,要站在他身边,跟他说说话,更要用耳朵听别人说话。所以,“陪”字是耳朵旁,“立”字表示站着,“口”字表示说话。
……
识字是个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工具,提升读写能力。联系生活识字,将识字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融合在一起,学生会印象深刻。在识字的同时,王老师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用一用这个“陪”字,达到了识用结合的目的。
可见,“随文识字”就是“随着文来识字”,把“识字”放到阅读的背景之中,而不是“遇到生字,随时中断阅读来识字”。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教师将识字与文本内容,与文本主题,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白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