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今年已经92岁,依然做着上海大学校长。他最初去上海工业大学当校长,调令是邓小平亲自签发的,邓小平在调令上专门写了一句话:“这个人的任用不受年龄限制。”上海市有关领导对他的要求是“不能辞职”。
他叫钱伟长,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和汉字宏观字型编码等方面,有过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叫学部委员)。
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读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早上8时上课,钱伟长‘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终于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
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他,经常教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扬长避短是一般的“通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从短处进攻,就一定不会成功。
钱伟长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爱国之情和不懈努力。“长”和“短”不一定互为对立面,钱伟长在物理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应该与他语文基础好、理解力比较强有关系。
有人说,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意思是一个人的短处会制约他的成功。换个角度来看,那块最短的木板,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加长”的。钱伟长就是一个明证。
少年丘吉是个“淘气包”
丘吉尔作为二战期间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早巳为众人所知。可鲜为人知的是,一份最新解密的1883年丘吉尔小学成绩单显示,他在少年时期竟然是个“淘气包”。文件显示,7岁那年,丘吉尔被父母送到一所名为圣乔治的贵族子弟寄宿学校读书。每个学期结束时,他就会带着一张“写满劣评”的成绩单和满身疤痕回到家里。从一份1883年丘吉尔9岁时的成绩单上看得出来,他的功课大多都较差,地理成绩也“一般”,只有历史和绘画课的成绩“很好”。此外,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淘气”和“贪吃”,是个“资质平平的孩子”。
假如儿童不再相信童话 慕毅飞
据成都一所小学日前对低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许多孩子不再相信童话,在他们看来,《海的女儿》《灰姑娘》《猫和老鼠》都是假的;《小蝌蚪找妈妈》则是“骗人”的……这让许多人感到茫然,不知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孩子本来相信青蛙会变成王子,老牛会变成牛郎,因为在孩子眼里,小凳和小猫一样要吃饭,会发火。这固然幼稚,但幼得正常,稚得可爱。迷恋过童话世界,童年才会无憾。善良、智慧、勇敢的种子,往往通过优美的童话,播撒到孩童的心灵中。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给孩子插上想象这对可以翻飞终身的翅膀。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用“祛魅”来概括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由鬼神代表的神秘力量,已从公共生活中消隐,科学改变了人观察世界的方法。人们不再像屈原那样,相信天上有人看门;不再像曹植那样,相信洛水有关丽的女神;不再像李白那样,相信大阳由六条巨龙驾驭……今人眼中的山河日月,神秘不再,敬畏不再,神往也不再。当天地成为失去魅力的空间,人便成了一个圆球上的孤独者。唯独孩子,还能保留那份本真,还能领略来自神秘的魅力。
所以,给孩子留点童话吧,而不是一味地教授给他们知识,使他们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童话,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人类的智慧与道德,更以无可替代的形式,孕育着想像力这一重要的科学品质。“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够拥抱整个世界。”学生,不应成为填充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点燃智慧的火炬。
李泽厚谈读经 老 牛
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甚至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一些人现在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经”也有一大堆,“四书”、《诗经》《周易》《礼记》可以选读一些,但《尚书》《春秋》(这是蒋先生视为至宝的)也要人去读去背吗?仪礼、周官、尔雅呢?需要人人必读吗?我以为不要。
我觉得今天某些提倡传统或传统道德的人也大体如此。从他们的言谈论著行为活动中看不出一点传统的影子,看不出一点孔老夫子那种“温良恭俭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德、精神或风貌。所以,剩下的便只是激情口号、妙论奇谈。
其实从“五四”时代起,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扔掉中国古书”(“文革”是例外),只是少读了许多罢了。今天从小学到研究生,读的大半是数理化、电脑、科技,所以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我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就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现代新童谣
走进首都北京的许多小学和幼儿园,随处都可以听到孩子们传唱着朗朗上口、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北京少年儿童出版杜新近出版的《新童谣》已成为最受首都少年儿童欢迎的读物。我们不妨在此体会一下清新健康的现代童谣。
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陪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名人读书趣说“三” 周 宏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 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
三不——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做笔记。
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
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小学生举行辩论会
多数人主张“排名公开”
“现在经受不住挫折,将来怎么经风雨?”“不公布分数和排名,怎么知道自己和同学的差距?”“现在的排名可以不公开,可中考和高考还是要看分啊”……日前,上海杨浦小学举行了关于“考试分数排名该不该公开”的辩论,面对反方同学的一连串提问,主张成绩作为隐私不该公开的正方同学无奈败下阵来,结果颇出人意料。
“人大将立法‘小学生成绩和排名作为隐私不能公开’的消息传到学校,马上成为学生的热门话题。”组织这场学生辩论的王群老师说,根据自己班上的小调查,支持公开成绩排名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支持不公开的学生中以成绩出色的学生居多。为了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王群组织了这场由学生自由组队的辩论会。
“一个同学如果考试考砸了,成绩排名公开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压力、造成多大的伤害?”主张不公开成绩的正方在自由辩论中率先发言,可反方马上搬出课本中的课文来反驳:“四年级语文有篇课文叫《一定要争气》,介绍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年英语只考。分被同学和老师嘲笑,但他奋发努力终于考到了满分。如果成绩考差了被公开就会有心理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整个辩论中针锋相对的场面屡屡可见,虽然只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但8名参加辩论的同学都作了充分准备,辩论过程有模有样。隐私的定义、取消期中考试、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都被引入到辩论中。让人略感意外的是,原本被更多同学支持的正方始终无法说主张公开成绩的反方同学,说理和气势上都略逊—筹。
王群告诉记者,孩子的观点是从学校、家庭潜移默化而来的,社会“以分取人”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是最大的掣肘。
旁听了此次辩论的校长张智认为,完全否定排名是否合理的确值得探讨,学校也鼓励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学校对学生在辩论中体现出辩证看问题的态度感到欣慰。
才智富用谦虚镶嵌 蒋光宇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棋艺高超,很少碰到对手。一次西征途中,微服出巡在兰州街上看到一个摆棋阵的老人,其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棋手”。他觉得老人实在是过于狂妄,于是立刻上前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原来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左宗棠春风得意,命老人赶紧把那块招牌砸了,不得再夜郎自大、丢人现眼!
光阴似箭。当左宗棠平乱回来时,看到老人依然如故,“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照旧悬在那里,心里很不高兴,决心再狠狠地教训教训不自量力的老头子!
左宗棠又去和老人下棋,但出乎意料,这次竟被杀得落花流水,三战三败,难有招架之力。他不服,次日再战,然而败得更惨。
他很无奈,惊讶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的棋艺竟进步得如此之快?”
老人微笑着回答:“大人虽是微服出巡,但我已得知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存心让你赢,让你信心百倍地去建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便无所顾忌,也就不必过于谦让了。”左宗棠听后,深感惭愧。
一个人的才智,其实是个变数。谦虚使一个人的才智更具魅力,自负使一个人的才智产生斥力。才智就像是宝石,如果用谦虚来镶嵌,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他叫钱伟长,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和汉字宏观字型编码等方面,有过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叫学部委员)。
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读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早上8时上课,钱伟长‘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终于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
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他,经常教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扬长避短是一般的“通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从短处进攻,就一定不会成功。
钱伟长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爱国之情和不懈努力。“长”和“短”不一定互为对立面,钱伟长在物理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应该与他语文基础好、理解力比较强有关系。
有人说,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意思是一个人的短处会制约他的成功。换个角度来看,那块最短的木板,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加长”的。钱伟长就是一个明证。
少年丘吉是个“淘气包”
丘吉尔作为二战期间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早巳为众人所知。可鲜为人知的是,一份最新解密的1883年丘吉尔小学成绩单显示,他在少年时期竟然是个“淘气包”。文件显示,7岁那年,丘吉尔被父母送到一所名为圣乔治的贵族子弟寄宿学校读书。每个学期结束时,他就会带着一张“写满劣评”的成绩单和满身疤痕回到家里。从一份1883年丘吉尔9岁时的成绩单上看得出来,他的功课大多都较差,地理成绩也“一般”,只有历史和绘画课的成绩“很好”。此外,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淘气”和“贪吃”,是个“资质平平的孩子”。
假如儿童不再相信童话 慕毅飞
据成都一所小学日前对低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许多孩子不再相信童话,在他们看来,《海的女儿》《灰姑娘》《猫和老鼠》都是假的;《小蝌蚪找妈妈》则是“骗人”的……这让许多人感到茫然,不知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孩子本来相信青蛙会变成王子,老牛会变成牛郎,因为在孩子眼里,小凳和小猫一样要吃饭,会发火。这固然幼稚,但幼得正常,稚得可爱。迷恋过童话世界,童年才会无憾。善良、智慧、勇敢的种子,往往通过优美的童话,播撒到孩童的心灵中。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给孩子插上想象这对可以翻飞终身的翅膀。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用“祛魅”来概括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由鬼神代表的神秘力量,已从公共生活中消隐,科学改变了人观察世界的方法。人们不再像屈原那样,相信天上有人看门;不再像曹植那样,相信洛水有关丽的女神;不再像李白那样,相信大阳由六条巨龙驾驭……今人眼中的山河日月,神秘不再,敬畏不再,神往也不再。当天地成为失去魅力的空间,人便成了一个圆球上的孤独者。唯独孩子,还能保留那份本真,还能领略来自神秘的魅力。
所以,给孩子留点童话吧,而不是一味地教授给他们知识,使他们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童话,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人类的智慧与道德,更以无可替代的形式,孕育着想像力这一重要的科学品质。“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够拥抱整个世界。”学生,不应成为填充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点燃智慧的火炬。
李泽厚谈读经 老 牛
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甚至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一些人现在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经”也有一大堆,“四书”、《诗经》《周易》《礼记》可以选读一些,但《尚书》《春秋》(这是蒋先生视为至宝的)也要人去读去背吗?仪礼、周官、尔雅呢?需要人人必读吗?我以为不要。
我觉得今天某些提倡传统或传统道德的人也大体如此。从他们的言谈论著行为活动中看不出一点传统的影子,看不出一点孔老夫子那种“温良恭俭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德、精神或风貌。所以,剩下的便只是激情口号、妙论奇谈。
其实从“五四”时代起,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扔掉中国古书”(“文革”是例外),只是少读了许多罢了。今天从小学到研究生,读的大半是数理化、电脑、科技,所以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我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就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现代新童谣
走进首都北京的许多小学和幼儿园,随处都可以听到孩子们传唱着朗朗上口、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北京少年儿童出版杜新近出版的《新童谣》已成为最受首都少年儿童欢迎的读物。我们不妨在此体会一下清新健康的现代童谣。
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陪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名人读书趣说“三” 周 宏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 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
三不——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做笔记。
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
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小学生举行辩论会
多数人主张“排名公开”
“现在经受不住挫折,将来怎么经风雨?”“不公布分数和排名,怎么知道自己和同学的差距?”“现在的排名可以不公开,可中考和高考还是要看分啊”……日前,上海杨浦小学举行了关于“考试分数排名该不该公开”的辩论,面对反方同学的一连串提问,主张成绩作为隐私不该公开的正方同学无奈败下阵来,结果颇出人意料。
“人大将立法‘小学生成绩和排名作为隐私不能公开’的消息传到学校,马上成为学生的热门话题。”组织这场学生辩论的王群老师说,根据自己班上的小调查,支持公开成绩排名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支持不公开的学生中以成绩出色的学生居多。为了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王群组织了这场由学生自由组队的辩论会。
“一个同学如果考试考砸了,成绩排名公开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压力、造成多大的伤害?”主张不公开成绩的正方在自由辩论中率先发言,可反方马上搬出课本中的课文来反驳:“四年级语文有篇课文叫《一定要争气》,介绍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年英语只考。分被同学和老师嘲笑,但他奋发努力终于考到了满分。如果成绩考差了被公开就会有心理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整个辩论中针锋相对的场面屡屡可见,虽然只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但8名参加辩论的同学都作了充分准备,辩论过程有模有样。隐私的定义、取消期中考试、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都被引入到辩论中。让人略感意外的是,原本被更多同学支持的正方始终无法说主张公开成绩的反方同学,说理和气势上都略逊—筹。
王群告诉记者,孩子的观点是从学校、家庭潜移默化而来的,社会“以分取人”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是最大的掣肘。
旁听了此次辩论的校长张智认为,完全否定排名是否合理的确值得探讨,学校也鼓励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学校对学生在辩论中体现出辩证看问题的态度感到欣慰。
才智富用谦虚镶嵌 蒋光宇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棋艺高超,很少碰到对手。一次西征途中,微服出巡在兰州街上看到一个摆棋阵的老人,其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棋手”。他觉得老人实在是过于狂妄,于是立刻上前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原来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左宗棠春风得意,命老人赶紧把那块招牌砸了,不得再夜郎自大、丢人现眼!
光阴似箭。当左宗棠平乱回来时,看到老人依然如故,“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照旧悬在那里,心里很不高兴,决心再狠狠地教训教训不自量力的老头子!
左宗棠又去和老人下棋,但出乎意料,这次竟被杀得落花流水,三战三败,难有招架之力。他不服,次日再战,然而败得更惨。
他很无奈,惊讶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的棋艺竟进步得如此之快?”
老人微笑着回答:“大人虽是微服出巡,但我已得知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存心让你赢,让你信心百倍地去建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便无所顾忌,也就不必过于谦让了。”左宗棠听后,深感惭愧。
一个人的才智,其实是个变数。谦虚使一个人的才智更具魅力,自负使一个人的才智产生斥力。才智就像是宝石,如果用谦虚来镶嵌,就会更加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