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能喝一点酒。
上世纪50年代在北大读书,当了一位德国留学生的辅导员。那时每逢元旦,都是学校的狂欢节。记得有一年元旦前夕—好像是1957年吧,因为过了这一年,日子就不那么潇洒了,我们邀请外国留学生举行联欢会,地点就在留学生食堂。餐桌移到墙边,我们随意地排几张凳子,靠墙围成一个大圆圈,看圈内表演文娱节目,也做点集体游戏,间插跳几曲交谊舞。过了子夜,东道主换成了外国留学生—因为时差,他们的元旦大多在翌日的清晨。餐桌重新拼成方形,铺上雪白的桌巾,如酒吧一样散置在餐厅四周。各种酒水—德国啤酒、法国红酒和苏联的伏特加,当然还有中国的茅台,都一箱箱抬了上来。那时茅台并不太贵,一瓶4元,不过也够我们穷学生一周的伙食。中外学生随意穿插而坐,不断地干杯、跳舞,直到曙光初露,跨过了西方新年的门槛,大家才尽兴而散。我和另一位辅导员送那位德国同学回宿舍,刚走到门口,我那位中国同学就不行了,躲到一边去呕吐;进了宿舍,那位德国同学的脸上也红一阵青一阵,急急奔卫生间而去。事后见面,大家问我醉了没有,我似乎没有太多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喝酒,我才知道我似乎天生有点酒量。
此后三十年,我始终与酒无缘。虽然也下过乡,赴过宴,喝过闽西的水酒、闽北的农家乐,下放时还自酿了一缸酒,不过我始终对酒毫无兴趣,更无瘾头,甚至还有点厌酒。直到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那潜藏的一点酒意才被发掘出来。
这年福建作协举办海峡诗人节,邀请了台湾的洛夫、姜穆、李锡奇、古月、杨平,香港的秦岭雪、张诗剑、路羽等一批诗人、作家、艺术家。活动从厦门开始,经泉州、莆田、福州到武夷山,再折返福州举办中秋诗歌朗诵会。那时海峡两岸的直接交流刚刚开始,所到之处,主人都热情款待,大小宴会自是每日不断,每餐杯盏交错,主客都极尽兴。从厦门到泉州,我依然滴酒不沾。到了莆田,宴席上台湾的著名画家李锡奇坐在我旁边,劝我喝一点。作为主人之一,老不喝酒总感到有点扫客人的兴,就试着喝了一小杯剑南春。李锡奇问我感觉怎样,我答没什么感觉,两人会意一笑。随之便左敬右陪,一连喝了十来杯。宴罢回到宾馆,李锡奇担心地问我如何,我虽感到口干舌燥,脚底有点飘浮,但还清醒能够自持,便硬着嘴说:还好。李锡奇擂了我一拳,笑道:行呀,你能喝!
我的喝酒史就这样开始了。此后李锡奇一见我喝酒,便得意地说我的酒量是他开发出来的。
这样忘乎所以地喝了几年,就喝出了我的脂肪肝、高血脂和高血糖。医生的一纸警告,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禁酒状态。
不喝酒了,平时也不会想。本来我就没有酒瘾嘛,就是喝酒的那几年,我也只在朋友中应酬时喝,平常从不会想到要喝两盅。只是到了宴席上,就觉得很扫朋友的兴。大家喝得正在兴头上,你却泥菩萨似的矗在一边,左一声对不起,右一声抱歉,那满桌的热闹劲儿便给你浇灭了。于是只好婉谢一些宴席,而婉谢也是很得罪朋友的事。如果朋友由此往来疏了,也感到是人生的一大憾事。由是,才更体会到喝酒其实喝的是感情,是一种心态和情调。酒是人际沟通的中介。
常言道:花看半开,酒喝微醺。人生最佳的境界,何尝不也是如此!花开太尽,就面临凋败;生命和事业只有当它刚刚展开时,才最具魅力。酒至微醺,脚底有点飘浮,而人尚清醒,话虽渐多,却还知自制。心血通畅,情绪酣然,有些积压心头的郁闷,可以借兴倾倒而出,使你身心顿感轻松,仿佛进入一种飞翔的状态。生命至此,已入佳境,却未臻绝顶,尚有一丝期待在前头闪烁。这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所以至今我还时不时会怀念那些喝酒的日子。
上世纪50年代在北大读书,当了一位德国留学生的辅导员。那时每逢元旦,都是学校的狂欢节。记得有一年元旦前夕—好像是1957年吧,因为过了这一年,日子就不那么潇洒了,我们邀请外国留学生举行联欢会,地点就在留学生食堂。餐桌移到墙边,我们随意地排几张凳子,靠墙围成一个大圆圈,看圈内表演文娱节目,也做点集体游戏,间插跳几曲交谊舞。过了子夜,东道主换成了外国留学生—因为时差,他们的元旦大多在翌日的清晨。餐桌重新拼成方形,铺上雪白的桌巾,如酒吧一样散置在餐厅四周。各种酒水—德国啤酒、法国红酒和苏联的伏特加,当然还有中国的茅台,都一箱箱抬了上来。那时茅台并不太贵,一瓶4元,不过也够我们穷学生一周的伙食。中外学生随意穿插而坐,不断地干杯、跳舞,直到曙光初露,跨过了西方新年的门槛,大家才尽兴而散。我和另一位辅导员送那位德国同学回宿舍,刚走到门口,我那位中国同学就不行了,躲到一边去呕吐;进了宿舍,那位德国同学的脸上也红一阵青一阵,急急奔卫生间而去。事后见面,大家问我醉了没有,我似乎没有太多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喝酒,我才知道我似乎天生有点酒量。
此后三十年,我始终与酒无缘。虽然也下过乡,赴过宴,喝过闽西的水酒、闽北的农家乐,下放时还自酿了一缸酒,不过我始终对酒毫无兴趣,更无瘾头,甚至还有点厌酒。直到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那潜藏的一点酒意才被发掘出来。
这年福建作协举办海峡诗人节,邀请了台湾的洛夫、姜穆、李锡奇、古月、杨平,香港的秦岭雪、张诗剑、路羽等一批诗人、作家、艺术家。活动从厦门开始,经泉州、莆田、福州到武夷山,再折返福州举办中秋诗歌朗诵会。那时海峡两岸的直接交流刚刚开始,所到之处,主人都热情款待,大小宴会自是每日不断,每餐杯盏交错,主客都极尽兴。从厦门到泉州,我依然滴酒不沾。到了莆田,宴席上台湾的著名画家李锡奇坐在我旁边,劝我喝一点。作为主人之一,老不喝酒总感到有点扫客人的兴,就试着喝了一小杯剑南春。李锡奇问我感觉怎样,我答没什么感觉,两人会意一笑。随之便左敬右陪,一连喝了十来杯。宴罢回到宾馆,李锡奇担心地问我如何,我虽感到口干舌燥,脚底有点飘浮,但还清醒能够自持,便硬着嘴说:还好。李锡奇擂了我一拳,笑道:行呀,你能喝!
我的喝酒史就这样开始了。此后李锡奇一见我喝酒,便得意地说我的酒量是他开发出来的。
这样忘乎所以地喝了几年,就喝出了我的脂肪肝、高血脂和高血糖。医生的一纸警告,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禁酒状态。
不喝酒了,平时也不会想。本来我就没有酒瘾嘛,就是喝酒的那几年,我也只在朋友中应酬时喝,平常从不会想到要喝两盅。只是到了宴席上,就觉得很扫朋友的兴。大家喝得正在兴头上,你却泥菩萨似的矗在一边,左一声对不起,右一声抱歉,那满桌的热闹劲儿便给你浇灭了。于是只好婉谢一些宴席,而婉谢也是很得罪朋友的事。如果朋友由此往来疏了,也感到是人生的一大憾事。由是,才更体会到喝酒其实喝的是感情,是一种心态和情调。酒是人际沟通的中介。
常言道:花看半开,酒喝微醺。人生最佳的境界,何尝不也是如此!花开太尽,就面临凋败;生命和事业只有当它刚刚展开时,才最具魅力。酒至微醺,脚底有点飘浮,而人尚清醒,话虽渐多,却还知自制。心血通畅,情绪酣然,有些积压心头的郁闷,可以借兴倾倒而出,使你身心顿感轻松,仿佛进入一种飞翔的状态。生命至此,已入佳境,却未臻绝顶,尚有一丝期待在前头闪烁。这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所以至今我还时不时会怀念那些喝酒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