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务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改善干群关系为核心内容,关注弱势群体,倡导合作共赢的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党务论文 干群关系论文 和谐社会
新世纪头20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一些不断出现的阶段性社会矛盾,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其中,发挥党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这是因为:
第一,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需求。党务工作作为党开展工作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党务工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政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党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自身建设的好坏。特别是对执政党而言,其党务工作对党的执政水平、执政质量、执政形象都具有直接影响。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必须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内部团结,民主、活泼、富有朝气而又纪律严明的党。只有这样,党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但是,在党的建设实际中我们发现,一小部分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借党的权力资源谋取个人私利,买官卖官,贪污腐败,在群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党的形象带来严重伤害,极其不利于党的执政领导。因此,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重新树立党的正面形象,既是执政党建设的自身需要,也是党执政的必然要求。
第二,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目标。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和合学的原理,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5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因为,个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重心。但是,和谐并不等于没有矛盾。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比如贫富收入差距的拉大,失业、失地、失房的“三失”现象,等等;尤为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不断出现,更是标志着社会矛盾发展的一种新趋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领社会各阶层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同心同德地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为新时期党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与广大劳动群众联系紧密的基层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领导工、团组织,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要求,把依靠落实到实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制型向合作服务型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务工作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以尽快适应这一转变的发展要求。首先,党务工作者必须学会综合运用法律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管理资源等3种主要执政资源,实现对社会的新型治理。即,通过对法律制度资源的运用,使党能够通过法定程序把自己的主张和意志上升为法律;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把党务工作做到社区(选区)的社会组织中去,成为这些团体的领导核心;通过对行政管理资源的运用,使党可以通过政府中的党组织,实现对社会宏观调控的政治领导。其次。党务工作者必须适应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改变工作方式。即,从对社会的管理,从习惯于用手段、垂直体系为主,转到运用政府、市场、社会、法律等多种行为的共同作用;对社会政治的控制,要从习惯于直接的行政化的手段为主,转向更多地发挥党员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各类组织中的作用,以提高社会整合的有效性;对社会生活层面,要从单纯追求绝对控制,转到多种形式的治理。最后,党务工作者必须在新形势下努力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即,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侧重加强对自治组织以及中介组织等的领导,使党能从源头上加强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控制。
第四,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关系。干群关系作为党执政条件下一种在政治上团结群众,在利益上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措施,其运行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看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拥护的坚定与否。因此,改善干群关系。首先就要解决好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问题。从现阶段干群关系的现状来看,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愿不愿意听群众的声音,以及领导干部愿不愿意真诚地倾听群众的声音,甚至是愿不愿意听不同意见的声音。其具体表现为7个方面:(1)领导为表现政绩,喜欢听恭维的话;(2)领导调查研究,喜欢听正面的话;(3)领导视察工作,喜欢听感谢的话;(4)领导到基层去,喜欢听事先准备好的话;(5)领导很少与群众谈心,不喜欢听群众的心里话;(6)领导遇到矛盾绕道走,不喜欢听众过激的话;(7)领导征求意见,不喜欢听持不同意见人的话等等。干群关系的这种状态必定会拉远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既影响了干群关系,又由于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决策的制定都因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使决策的正确性受到影响。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反映了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本质内涵。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核心之点,在于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来治理一个社会。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让各个层次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它也是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对立情绪和不同意见发泄出来的途径,以避免它们的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无论是从干群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还是从和谐社会的善治理论来讲,和谐社会的深层问题就是干群关系问题。总之,由于中国社会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使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而党和政府由于集裁判员和运动员、调节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于一身。管了过多的事,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再加上党和政府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党和政府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中、风口浪尖之上。因此,党务工作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就要认真解决和改善干群关系。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党务工作必须正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党务工作,着力改善干群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党务论文 干群关系论文 和谐社会
新世纪头20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一些不断出现的阶段性社会矛盾,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其中,发挥党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这是因为:
第一,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需求。党务工作作为党开展工作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党务工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政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党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自身建设的好坏。特别是对执政党而言,其党务工作对党的执政水平、执政质量、执政形象都具有直接影响。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必须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内部团结,民主、活泼、富有朝气而又纪律严明的党。只有这样,党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但是,在党的建设实际中我们发现,一小部分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借党的权力资源谋取个人私利,买官卖官,贪污腐败,在群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党的形象带来严重伤害,极其不利于党的执政领导。因此,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重新树立党的正面形象,既是执政党建设的自身需要,也是党执政的必然要求。
第二,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目标。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和合学的原理,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5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因为,个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重心。但是,和谐并不等于没有矛盾。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比如贫富收入差距的拉大,失业、失地、失房的“三失”现象,等等;尤为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不断出现,更是标志着社会矛盾发展的一种新趋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领社会各阶层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同心同德地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为新时期党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与广大劳动群众联系紧密的基层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领导工、团组织,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要求,把依靠落实到实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努力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制型向合作服务型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务工作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以尽快适应这一转变的发展要求。首先,党务工作者必须学会综合运用法律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管理资源等3种主要执政资源,实现对社会的新型治理。即,通过对法律制度资源的运用,使党能够通过法定程序把自己的主张和意志上升为法律;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把党务工作做到社区(选区)的社会组织中去,成为这些团体的领导核心;通过对行政管理资源的运用,使党可以通过政府中的党组织,实现对社会宏观调控的政治领导。其次。党务工作者必须适应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改变工作方式。即,从对社会的管理,从习惯于用手段、垂直体系为主,转到运用政府、市场、社会、法律等多种行为的共同作用;对社会政治的控制,要从习惯于直接的行政化的手段为主,转向更多地发挥党员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各类组织中的作用,以提高社会整合的有效性;对社会生活层面,要从单纯追求绝对控制,转到多种形式的治理。最后,党务工作者必须在新形势下努力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即,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侧重加强对自治组织以及中介组织等的领导,使党能从源头上加强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控制。
第四,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关系。干群关系作为党执政条件下一种在政治上团结群众,在利益上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措施,其运行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看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拥护的坚定与否。因此,改善干群关系。首先就要解决好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问题。从现阶段干群关系的现状来看,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愿不愿意听群众的声音,以及领导干部愿不愿意真诚地倾听群众的声音,甚至是愿不愿意听不同意见的声音。其具体表现为7个方面:(1)领导为表现政绩,喜欢听恭维的话;(2)领导调查研究,喜欢听正面的话;(3)领导视察工作,喜欢听感谢的话;(4)领导到基层去,喜欢听事先准备好的话;(5)领导很少与群众谈心,不喜欢听群众的心里话;(6)领导遇到矛盾绕道走,不喜欢听众过激的话;(7)领导征求意见,不喜欢听持不同意见人的话等等。干群关系的这种状态必定会拉远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既影响了干群关系,又由于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决策的制定都因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使决策的正确性受到影响。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反映了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本质内涵。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核心之点,在于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来治理一个社会。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让各个层次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它也是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对立情绪和不同意见发泄出来的途径,以避免它们的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无论是从干群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还是从和谐社会的善治理论来讲,和谐社会的深层问题就是干群关系问题。总之,由于中国社会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使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而党和政府由于集裁判员和运动员、调节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于一身。管了过多的事,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再加上党和政府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党和政府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中、风口浪尖之上。因此,党务工作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就要认真解决和改善干群关系。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党务工作必须正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党务工作,着力改善干群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