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会计质量,通过加强会计监管手段,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因此,如何加强与提高财务会计监管,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监管 对策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1. 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的原因分析
1.1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就不得不依靠会计信息作假来改变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1.2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管理当局相比,信息使用者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管理层为追求实现经营目标,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极有可能利用会计自身的弱点,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
1.3会计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我国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在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法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形象。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发布实施后,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也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可能。
1.4违法惩戒机制不健全。
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环境不够优化,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很多企业、个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使会计造假收益大于会计造假成本更加剧了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必须建立全方位的惩戒机制,使会计造假者没有立足之地,不敢造假。
2. 加强会计监管的对策研究
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与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及其披露的积极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甩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和主要制度,包括议事规则、专门决策体系、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依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和制度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机构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管人员行为。应该通过立法对高管人员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造假代价大于造价收益。
2.2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
首先,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得到毁灭性的造价损失,才有可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2.3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治理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账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
2.4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2.5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以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
2.6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源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一个完善和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有效市场监督的基本保障和治理机制,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为此,要促进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使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化,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要大力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坚决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大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和风险意识,实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恢复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根除会计造假这一痼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的、法律的、道德的和制度的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协调、综合治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监管 对策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1. 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的原因分析
1.1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就不得不依靠会计信息作假来改变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1.2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管理当局相比,信息使用者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管理层为追求实现经营目标,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极有可能利用会计自身的弱点,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
1.3会计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我国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在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法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形象。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发布实施后,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也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可能。
1.4违法惩戒机制不健全。
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环境不够优化,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很多企业、个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使会计造假收益大于会计造假成本更加剧了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必须建立全方位的惩戒机制,使会计造假者没有立足之地,不敢造假。
2. 加强会计监管的对策研究
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与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及其披露的积极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甩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和主要制度,包括议事规则、专门决策体系、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依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和制度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机构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管人员行为。应该通过立法对高管人员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造假代价大于造价收益。
2.2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
首先,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得到毁灭性的造价损失,才有可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2.3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治理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账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
2.4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2.5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以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
2.6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源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一个完善和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有效市场监督的基本保障和治理机制,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为此,要促进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使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化,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要大力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坚决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大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和风险意识,实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恢复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根除会计造假这一痼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的、法律的、道德的和制度的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协调、综合治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