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盛名难副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文化人物,因为一生非凡际遇而引发了后世诸多评价,尤其是将其与张良、诸葛亮等历史智者进行比较。本文通过对刘伯温的军事贡献和其一些不智言行的分析,认为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功勋有被夸大的嫌疑,而且其人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点。对于一个绝代智者而言,刘伯温可谓盛名难符。
  关键词:刘伯温;朱元璋;评价;盛名难符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64-02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文学家,他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被神话最为严重的两个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甚至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盛誉。然而,民间传言不足为信,在笔者看来,刘伯温在明朝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作用有被夸大的嫌疑,在军事谋略方面,刘伯温也许可以与张良、诸葛亮等人相提并论,而在做人为官方面,刘伯温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点。一言蔽之,刘伯温作为绝代智者,盛名难符。
  一、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军事贡献
  显然,诸葛亮、刘伯温等人之所以被后世津津乐道,关键不在于履行了一般文臣的工作比如参与制定礼乐法制之类,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各自为自己的君主争夺天下作出了重要的军事贡献。这种作用的人才在民间有个通俗易懂的称呼叫做军师,而在书面语言中则经常被称之为谋士。我国历代政治家对谋士的重要作用都有充分认识,这其中尤以刘邦形容张良的用语“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外”最为经典。尽管谋士偶尔也会参与到具体战役计划的制订,但是他们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战略计划的制订上面。
  在对诸葛亮、刘伯温的比较研究中,有学者倾向于以三分天下的刘备和一统江山的朱元璋两人最终成就来作为判断标准,从而得出刘伯温比诸葛亮高明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是刘备和朱元璋两人的起点不同。这个起点不是指织席贩履的刘皇叔和四处化缘的朱和尚,而是他们在遇到各自重要谋士诸葛亮、刘伯温之时的境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已经拼搏了二十多年,然而结果却是,手下兵卒不到一万,将领仅仅关、张、赵寥寥几人,而且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朱元璋不同,在刘基投身帐下之前,只身从戎的朱和尚凭借自己的杰出才能经过八年拼搏,已经成为拥兵数十万、据地数千里的一方枭雄。从天下大势分析,刘备的主要竞争对手曹操、孙权等人早已根基稳固,难以撼动,而横亘在朱元璋面前的尽管有庞然大物元朝和为数众多的农民义军,但元朝帝国内部腐朽不堪,多数义军都是得过且过、画地为牢的草寇,唯一可称为对手的只有陈友谅军事集团。
  其次是诸葛亮和刘伯温对各自集团所发挥的个人作用不同。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集团四处寄人篱下,过着一种苟延残喘的生活,他们看不到希望,找不出奋斗的道路和方向。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诸葛亮的作用是一盏指路明灯。而对于朱元璋集团而言,刘伯温的主要作用只在于帮助朱元璋下定决心,做一道非A即B的选择题。在与陈友谅决战之前,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朱元璋集团已经文武兼备、兵多将广,形成了卓越的生存发展能力,文官方面如李善长、朱升、孙炎等都是一时之选,武将方面更是人才济济,这些人的才干在朱元璋兴起的过程中得到过无数次验证。虽然部分官员在陈友谅军事威胁时有畏敌避战的言论,但这些都是人类在面临危险时本能的反应,要据此得出没有刘伯温,朱元璋集团就完全没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或者一败涂地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毫无疑问,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集团在作出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要把后来顺利消灭陈友谅集团的功劳同样归功于他还缺乏具体的史料佐证。在决定朱陈生死成败的鄱阳湖之役中,刘伯温的作用仅限于参谋,不管是“火攻鄱阳”还是“移师湖口”,这两大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决策,史书都不见出自刘伯温首谋的记载,反而在描写这场战争时着重突出了刘伯温的救驾功劳。不难推想,如果上述重要决策是由刘伯温首先提出,那么,对于这种充分反映军事才能的事实史家应该不惜笔墨才对。至于“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1]的记载,我们应该理解为这个过程和刘伯温在与陈友谅集团作战前的前景预判一致,最多说明他参与制订了作战方略,因为刘伯温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也看不到他对此提出重要建议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军事贡献有被夸大的嫌疑,盡管他在其中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远远达不到“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盛誉。
  二、刘伯温的一些不智言行
  公元1370年,朱元璋集团北伐成功,一统天下,开始大封开国功臣。在这份封赏名单中,曾经被朱元璋亲口褒奖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却排名最后,而且获得的爵位和俸禄之低都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想。这是令后世论者难以理解且争议较大的一环,究其原因,许多人倾向于归咎于朱元璋恩威难测,赏罚不明。在笔者看来,其实刘伯温本人同样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历史上真正的“子房”即张良在皇帝刘邦的眼中地位极其崇高,刘邦当着群臣之面称赞张良的“运筹帷幄”之功,允许他“自择齐三万户”作为封地,这比号称功臣第一的萧何还要多出数倍。[2]有趣的是,在明朝开国功臣中,除了刘伯温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被借用张良相比,他就是被封赏在刘伯温之前的汪广洋。史书记载,汪广洋“封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诰词称其,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3]考察汪广洋的事迹,所谓“剸繁治剧”大概是指其任职中书省,而“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似乎只可能出现在“参常遇春军务”期间,这种资历获得爵位却与刘伯温等同,而且封赏时间在刘之前,所得俸禄也高于刘的二百四十石,当中确实有耐人寻味的地方。汪广洋的例子充分证明朱元璋并不是赏罚不明,而是心中确实对刘伯温存在不满。
  在笔者看来,刘伯温虽然才华超群,识见不凡,但是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要体现为性格高傲,言行无忌,这是他最终丧失朱元璋信任的根源,也是他本人不智的重要表现。早在出仕元朝的时候,身为进士的刘伯温就因为言行得罪上司,最终四次出山为官都失意而归,这里也许还可以归因于元末官场的黑暗。到了加盟朱元璋集团以后,刘伯温这个特点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经常发出一些展现自己高明,反衬别人愚蠢的言论。朱元璋称帝之前一直遥奉韩林儿为主,并且在岁首于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此时唯独刘伯温不但不肯参拜,并且当着众人面直言不讳的说:“牧竖耳,奉之何为!”可想而知,刘伯温之言在事实判断上是没有过错的,朱元璋的做秀完全是为了收揽人心,标榜自己不忘本,但是这种言论绝对不宜在公开场合说出。在声势浩大的陈友谅集团即将来攻时,朱元璋征求众人的意见,有人提出了避战投降的言论。刘伯温在大伙面前一言不发,反而私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声称要斩杀上述言论者。在大敌来袭之时,出现人心浮动是完全正常的,最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剖析战争利弊,实现统一思想,一致对敌,这正是孙权借诸葛亮之口舌战江东群儒的高明之处。显然,刘伯温的做法不仅没有统一内部思想认识的作用,反而在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一批敌人。   在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在凤阳建都和丞相人选等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高见,尽管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语言艺术比之齐名的张良差距甚远。同样面临定都的选择,张良选择在娄敬等人建议之后,再详细阐述定都长安的好处,最后取得了一锤定音的效果。而刘伯温直接反驳皇帝的想法,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最终结果是凤阳被定为中都,而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分也为之削减。应该指出,以刘伯温的智慧,他肯定能够觉察到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以后对自己的逐渐疏远和不满,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在敏感的丞相人选问题上直言不讳呢?有学者指出刘伯温自己有当丞相的想法,这里暂且不多加评论,聊备一说。但是刘伯温在已经选择退养乡里,口不言功的情况下,还是派遣自己的儿子绕过中书省直接奏请在一个小地方设置巡检司,这种做法要让人相信完全是为了当地百姓确实很有难度。这个事情的结果是刘伯温因此被人造谣中伤,再次加深了皇帝对他的疑忌,最后差一点命丧京师。
  三、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地位变化的原因分析
  在人们形容君臣际遇的参照系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向来最被人称道,后世常用“如鱼得水”来加以形容,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寄托了历代读书人理想狀态的美好愿景,在现实中根本难以出现。因为中国古代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人既无力从事耕种,也不屑经营商贾,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希望能够有明君对其万般礼遇,言听计从,从而顺利实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惜,这些人都选择性的无视了“明君”自己的想法,因为在任何一个君主眼中,所有人才都只是“为我所用”的属下而已,而且随着皇权的确立,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平衡各种政治力量,从而保证大权不致旁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想自命为“帝者师”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这种看似怪圈的现象在真正的智者眼中并不难看透,然而历史上却有许多聪明的读书人无法适应而落得不幸的遭遇,刘伯温可以算作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曾经“一篇书为帝王师”的张良对此就有深刻认识,他在辅佐刘邦完成帝业以后,不担任朝廷任何实际职务,只在皇帝有需要的时候提供自己的参考意见。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极为高明,张良不仅因此维持了在皇帝面前的超然地位和影响,而且得以远离政治斗争漩涡,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和刘备“鱼水关系”的诸葛亮对此同样有深刻认识,比如刘备在称王以后,坚持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这个做法显然与诸葛亮制订的隆中对策存在冲突,但是他却最终选择了沉默不语。
  号称智者的刘伯温显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刘伯温加盟朱元璋集团时,朱元璋已经是一方枭雄,相比张良、诸葛亮与刘邦、刘备相识于微时结下的情感,这种起点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各自集团地位的微妙差异。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需要借重刘伯温的军事智慧,所以对于他的某些过分言行还可以忍受。到了天下平定以后,刘伯温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而本人对此没有清醒认识,在为人处世方面没有丝毫改变,在已经身为皇帝的朱元璋面前指手画脚,无所顾忌,这是他最终丧失信任的根本原因。
  从刘和朱的相互影响来说,与其说刘伯温成就了朱元璋的天下一统,不如说朱元璋成就了刘伯温的个人事业。如果没有朱元璋,刘伯温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是以一个曾经的元朝下层官僚身份终老山林。而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爵位赏赐虽然不高,但是对他的政治使用却基本做到了人尽其才,太史令和御史中丞的官职完全适合刘伯温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除此之外,朱元璋通过封赏刘伯温的祖、父爵位、以减轻青田田赋的做法让其在乡里获得美名、并且给予刘伯温后代一定的嘉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其功勋的回报。
  四、结束语
  在中国道家的思想中,比较推崇一种全身而退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将刘伯温的晚景凄凉看作是朱元璋的不对或者是胡惟庸之流小人的陷害,还不如归因于信奉“儒者有用之学”的刘伯温欠缺了某种道家智慧。刘伯温被誉为明朝文臣之首,在全身而退方面不仅无法与前贤并称,而且比之同时代的燕王主要谋士姚广孝差之甚远。正如司马迁表彰名相陈平历经汉初政治变乱却得以“善始善终”时所说: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4]本文认为刘伯温作为一个绝代智者盛名难符不算过分吧?
  注释:
  [1]《明史·刘基传》。
  [2]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和《史记·留侯世家》。
  [3]《明史·李善长汪广洋传》。
  [4]《史记·陈丞相世家》。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民族丧葬的习惯与风俗,以教育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与解读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对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来讲应为助力。本文从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盘龙彝族乡响水龙村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中进行参与观察,并总结分析其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以期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丧葬仪式;教育功能;苗村调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涂色书是2015年出版市场的宠儿。涂色书2016年没有延续之前的热卖趋势,但是其中的运营之道仍然可给出版业者一些启示:注重开发书籍的多样化功能;以社交出版的思维去设计和推广书籍;搭配周边产品实现双赢;多做话题营销。涂色书热卖的原因在于: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别出心裁的营销;满足人们减压、放松、尝鲜的需求;满足读者社交需要。  关键词:涂色书;《秘密花园》;原因;启示  中圖分类号:G236 文献
期刊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不足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开始实行车辆通行费制度。此后三十多年间,中国公路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干线公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路网规模增加翻倍,路网结构逐步完善,大幅提高了公路运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但关于是否应该收取车辆通行费的争论却一直没停止过。笔者根据多年公路管理信访热点问题的梳理,并且参考了有关政策法规,结
期刊
摘要:《庄子》的“庄周梦蝶”,是对于人生的超越现实的认知。蝴蝶是庄周的物化的意象,彰显着庄子主观与客观,物质与心灵的相互交融。庄周梦蝶虽只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多层涵义。但本文试着从“蝶化庄周”这一维度出发试述庄子悲剧的心理。庄子的思想智慧,为后人所折服,予人以隽永的启迪。  关键词:庄子;庄周梦蝶;物化;悲剧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于沿线国家要共同寻找利益共同点和共赢建设项目,而这离不开各国在相关政策和建设规划上的衔接。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面向南亚与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是中国桥头堡战略的中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必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缅甸与中国接壤,是中国
期刊
萨特在《为什么写作》中说道:“文学艺术作品绝不局限于画成的、雕成的或讲述出来的内容;如同人们会以世界为背景来感知事物,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也是以世界为背景。”他用梵高的名作《麦田》举例,人们看到画上消失在远处地平线的麦田小道,感觉会延伸至更远,超出了画作本身所画、所局限的视野。由此联想到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徐悲鸿的马。白石老人1951年接受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命题作画的请求,完成了
期刊
摘要: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融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政府主导下的“安徽人之家”,为以安徽籍为代表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地缘为纽带的流动人口固有的原始社会资本是早期流动人口的异地生存的有效土壤,探索有效的流动人口原始社会资本积累的路径也是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时代要义。  关键词:社会资本;流动人口;社会组织  Social Capital and the
期刊
摘要:罗马人天性是一个善于扩张追求称霸的民族,古罗马从建城开始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与战争的历史。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扩张战役就是与迦太基人的三次布匿战争。本文从三次布匿战争的过程中梳理罗马天性爱战斗的基因。  关键词:罗马人;迦太基;布匿战争  中图分类号:K5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63-02  布匿战争是指公元前264——公元前146年间罗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了在民法和刑法上财产的占有概念,再通过比较这两者在占有的意思,占有的对象,占有的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来体现目前现代社会财产关系的复杂多样化,以提醒司法部门应该根据民法与刑法的不同,制定相符合的制度。  关键词:民法;刑法;财产占有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89-01  一、民法上财产占有的概念  从现代民法的发展
期刊
摘要:宋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各族人民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宋词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中泰自古就是友邦,在双方建交后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中泰翻译尤其是宋词翻译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宋词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69-02  诗琳通公主从1981年首次访华至今已经来华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