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交互式电子技术的日益完善,交互式电子课件也逐渐参与到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如今,交互式教学已普遍运用于幼儿园课堂,给幼儿园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也让幼儿体验了新科技成果。不过,交互式教学也存在着弊端,是把双刃剑,教师制作的课件应是对幼儿有利,能够辅助教学的。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幼儿园教学;双刃剑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但是随着电化教学手段的普及,这种“人灌”的方法又被“电灌”取而代之。老师们用各种各样的课件、录像片代替自己的讲授演示,孩子们接受着由这些媒体传授的知识,而动手动脑参与活动的权利则被剥夺了。
一、当前幼儿园交互式电子教学的现状
(一)动态教学过程“电子化”,缺乏真实感
当前我们有些幼儿教师为了自己方便或应付领导,简单地将教材内容“电子化”,插入几张图片和一段flash。科学活动《蔬菜宝宝》,教师出示许多蔬菜图片,是用软件将它们合成胡萝卜爷爷、花菜阿姨、大蒜宝宝等拟人化形象,点击某一蔬菜图片,便会有相应的“自我介绍”。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活动顺顺当当地结束了。可是活动延伸孩子们来到了小菜地,恰逢新近种植了葱。他们便纷纷嚷了起来:“看,这儿有大蒜。“哦,细细的、绿绿的,真的是大蒜呀。”……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大家哑口无言。
(二)流于层面,活动表面“效果好”
在“比较长短”的数学课件中:要求在一组长短不一的图案中,将长的物体点击出来。操作正确,屏幕上会出现一张笑脸并说“你真棒”;反之则提示“加油哦,再找找看”。整个活动有声有色,幼儿乐此不疲地尝试了一遍又一遍。个别交流时,我问了几个幼儿:“你怎样判断物体的长短呀?”幼1:“我用眼睛看,就知道谁长谁短了。”幼2:“我一个个试,一直点到电脑说‘你真棒’,就找到答案了。”幼3:“我找到规律啦,每一道题目,长的物体所处的位置都不一样……”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使我惊叹万分。幼儿思维的进行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更离不开自身与外部环境、操作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操作材料应能彰显幼儿活动过程,引发幼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系统地帮助幼儿建构知识。
(三)内容“流水型”模式多,教师观念偏差
美术活动《金鱼》,教师将事先做好的电子课件展示给幼儿看。虽然做的非常形象、逼真,但是教师动手操作的很少。当教师用鼠标点击已画好的金鱼示范图例,幼儿还没看清楚就消失了。还存在着教师教学的观念有所偏差,现在有些教师一遇到公开课,就想到了运用各种课件。认为运用电子课件来上课很顺应潮流,感到自己是站时尚的前列,只要用到现代教学媒体就能上出新意。
二、如何解决
(一)课件制作是制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
课件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但若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这就要求课件制作者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掌握一些基本理论,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二)制作应遵循一些原则
1. 应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和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 须遵循教学性原则
运用交互式电子课件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入课件后各知识点既要利于教师的教,也要利于幼儿的学。课件必须有它的教学价值,即教学性。课件的每一张图片、图片是卡通还是实际生活中的,插入的flash是需要的,不是累赘,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推敲。
3. 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在应用交互式电子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合理运用的过程中,同时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间的交互作用,在教学中仍应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结合幼儿特点和课堂实际需要
课件制作应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上科学的设计,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制作之前应先了解幼儿实际的经验,具体分析本班幼儿对此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本班情况,课堂需要制作。
总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生活,活跃幼儿身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幼儿的智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潘多铃.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与克服,2009(1).
[2] 乔红.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中的问题,中国教育文摘,2011(SJ).
[3] 刘小红.论多媒体在幼儿园中的教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9(7).
[4] 罗大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河南科技,2007(8).
[5] 王兴伟.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弊端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6] 熊红梅.如何扬长避短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科教时代,2007(23).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幼儿园教学;双刃剑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但是随着电化教学手段的普及,这种“人灌”的方法又被“电灌”取而代之。老师们用各种各样的课件、录像片代替自己的讲授演示,孩子们接受着由这些媒体传授的知识,而动手动脑参与活动的权利则被剥夺了。
一、当前幼儿园交互式电子教学的现状
(一)动态教学过程“电子化”,缺乏真实感
当前我们有些幼儿教师为了自己方便或应付领导,简单地将教材内容“电子化”,插入几张图片和一段flash。科学活动《蔬菜宝宝》,教师出示许多蔬菜图片,是用软件将它们合成胡萝卜爷爷、花菜阿姨、大蒜宝宝等拟人化形象,点击某一蔬菜图片,便会有相应的“自我介绍”。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活动顺顺当当地结束了。可是活动延伸孩子们来到了小菜地,恰逢新近种植了葱。他们便纷纷嚷了起来:“看,这儿有大蒜。“哦,细细的、绿绿的,真的是大蒜呀。”……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大家哑口无言。
(二)流于层面,活动表面“效果好”
在“比较长短”的数学课件中:要求在一组长短不一的图案中,将长的物体点击出来。操作正确,屏幕上会出现一张笑脸并说“你真棒”;反之则提示“加油哦,再找找看”。整个活动有声有色,幼儿乐此不疲地尝试了一遍又一遍。个别交流时,我问了几个幼儿:“你怎样判断物体的长短呀?”幼1:“我用眼睛看,就知道谁长谁短了。”幼2:“我一个个试,一直点到电脑说‘你真棒’,就找到答案了。”幼3:“我找到规律啦,每一道题目,长的物体所处的位置都不一样……”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使我惊叹万分。幼儿思维的进行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更离不开自身与外部环境、操作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操作材料应能彰显幼儿活动过程,引发幼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系统地帮助幼儿建构知识。
(三)内容“流水型”模式多,教师观念偏差
美术活动《金鱼》,教师将事先做好的电子课件展示给幼儿看。虽然做的非常形象、逼真,但是教师动手操作的很少。当教师用鼠标点击已画好的金鱼示范图例,幼儿还没看清楚就消失了。还存在着教师教学的观念有所偏差,现在有些教师一遇到公开课,就想到了运用各种课件。认为运用电子课件来上课很顺应潮流,感到自己是站时尚的前列,只要用到现代教学媒体就能上出新意。
二、如何解决
(一)课件制作是制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
课件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但若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这就要求课件制作者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掌握一些基本理论,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二)制作应遵循一些原则
1. 应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和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 须遵循教学性原则
运用交互式电子课件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入课件后各知识点既要利于教师的教,也要利于幼儿的学。课件必须有它的教学价值,即教学性。课件的每一张图片、图片是卡通还是实际生活中的,插入的flash是需要的,不是累赘,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推敲。
3. 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在应用交互式电子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合理运用的过程中,同时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间的交互作用,在教学中仍应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结合幼儿特点和课堂实际需要
课件制作应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上科学的设计,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制作之前应先了解幼儿实际的经验,具体分析本班幼儿对此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本班情况,课堂需要制作。
总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生活,活跃幼儿身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幼儿的智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潘多铃.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与克服,2009(1).
[2] 乔红.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中的问题,中国教育文摘,2011(SJ).
[3] 刘小红.论多媒体在幼儿园中的教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9(7).
[4] 罗大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河南科技,2007(8).
[5] 王兴伟.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弊端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6] 熊红梅.如何扬长避短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科教时代,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