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一俯首的“神会”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l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就是一篇此类主题的散文。在俯首间,作者写尽与荷塘的“神会”,也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有了“神会”。
  文中的荷塘历经二十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对岸“日式的木质建筑”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取代的变迁,仍在城市喧嚣的步步紧逼中卓然傲立,幽幽弥散缕缕清香。
  作者采取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了荷叶荷花的静谧之美、动态之美。荷塘动静相宜。娴静时,“一切宁静,一切碧绿,一切婉顺着自然”,足以让市井红尘中奔波劳碌的人的心沉静下来,生命原本可以这样地静谧和安详。而当强风起时,“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作者在俯首之后,深味這荷塘光与影的奇妙的旋律,默然欢喜,于是,“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为了这份惺惺相惜的“神会”,作者不吝用极笔致,泼墨如水地尽现“荷塘”的妩媚动人。因为,面对如许荷塘,人大可以身心舒展,心灵暂时可以忘却尘世的应酬,生活的齿轮暂时可以在此停刹。文中再三出现的“公事包”就是沉重的现实生活的譬喻。
  文中的“荷叶荷花”是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语境的一个典型的艺术符号,自古以来,文人对其情结源远流长。与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样,文中的它承载着作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这一幅“荷塘风起”的主体画面,是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浑然天成的“第二自然”。可以说,作者写荷叶荷花之景是为了含蓄而凝练地表露自己微妙的、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以及执意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这是其一,作者俯首间与“荷塘”的神会。
  如果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只是为了寄托一份闲情,那就错了。作者分明听出了这片荷塘无声的控诉。你听,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作者的愤懑与谴责力透纸背——人,有时比兽更贪婪。人与荷分庭抗礼,荷对人也敬而远之。在人类的步步紧逼下,荷步步退让,冷冷地建筑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冷冷地睥睨着不忠于自己职责的林务局,冷冷地嘲讽着钢筋水泥建筑的丛林。作者极尽痛斥之能事,任由汹涌的感情喷薄而出,牵扯着读者的心绪也随之起落,与作者共鸣共振。
  学者评论颜元叔“以刀的笔,刻画着时代的斑斑点点,鞭笞之间,固是怒目金刚,看看流脓淌血,纸背却怀着一颗菩萨心肠,他凭知识良心,去丈量历史,去入世生活,故可在重浊之中见清澈,在嘈杂中闻清音”。
  “风”何尝不是他传递“清澈”与“清音”的另一个艺术符号?自然界的清风轻轻拂过,荷花因自然的滋润而尽展妖娆,但此时的荷早已不是在古诗的土壤中摇曳的唯美的荷了,它无奈地经受着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我们不禁要问,“荷塘风起”,这“风”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吗?荷叶被采摘,莲藕被封杀,荷塘被高耸的建筑物、厨房的排气孔、尖锐的汽车喇叭声围攻……荷塘正因文明的侵蚀而渐次萎缩。面对这浊恶的世态之风,它还能挣扎多久?
  《荷塘风起》用曲笔,借对生长在城市一隅的荷塘的喜爱表达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呼吁揣着公事包匆匆前行的现代人,停下匆匆的脚步,与荷叶荷花有多彩的神会;也呼吁贪婪的人们、向自然高歌猛进的人们,在纷扰的都市中为自己留下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身心有一片释放和缓解的净土。静静捧读全文,有一株绿荷翩翩起舞于我们心灵的“荷塘”,让读者于俯仰之间与作者有了“神会” ,悠然神往于“荷”这一艺术符号带来的晶莹剔透、空旷坦荡的艺术美。
  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的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注意探微的读者们,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用了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只有深深俯首,静静涵泳,才能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才能读懂作者,读懂文本,读出自己,感悟纸背后透出的一种“清音”,一种人格。
  文章末尾说:“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塘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我愿荷叶荷花,不仅“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也越来越多地生长在“荷塘里”。人们能永远诗意地栖居,能永久地神会自然。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切入点,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
期刊
写作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一定写作任务的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强调的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头戏,是听、说、读、写四大件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项,其综合了听、读两种学习行为(写作为信息的输出需要听和读两种信息输入作为基础),又与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均为信息的输出,但写更注重书面语文的运用)。作文教学难,难就难在学生怕写,而学生怕写与教师指导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一期、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融合教育成为各类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体。本文从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校本化融合教学模式,并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从创设支持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融入课堂;提供支持性教学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掌握语文知识以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保障学科融合教育质量三个方面着手,使融合教育真正落地,让特殊学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并最终融入社
期刊
一、课堂启发  师:同学们,《张衡传》这篇课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是难度比较大,原因之一就是较多地使用了官职变迁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概括了张衡一生的官场变化脉络,也表现了他的为人品质和情操。  师:在我国现代官场上,显示职务变化方面的词语十分简单,无非是任命、免职、调离、辞职等,但是在古代,这种词语非常丰富,仅就本文就达17个之多。这是因为古代官场职务的变化要比现在复杂得多,用词自然也就丰富很多。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如是写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可是,在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弱化甚至无视这一教学内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以至于我们的孩子一旦走上讲台,甚至无法自如地介绍自己。语言交际能力的薄弱也是我们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最大的差异。  这样的现状让人心痛。如何缩小这一差异,提升农村
期刊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们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解读,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评估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
期刊
秋千,古代多写作“鞦韆”,既是名词,即一种大型玩具、运动器械;也是动词,指戏秋千活动。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隋杜公赡为《荆楚岁时记》“秋千”作注曰:“《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鞒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期刊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可是,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无论词语、句式、段落、事件、情感,还是意义、修辞、文法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唠叨”的特征,初读不免有重复、废话之感。但细细咀嚼、品味,“唠叨”深处却有珍奇。作者在寫人叙事中表达真挚情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此种“唠叨”是有用的“唠叨”。因此,
期刊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积累知识,或深化思考,或拓展应用,或探究发现,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以作业训练为载体。设计高质量的作业练习,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作业练习的多层次多样化设计,在积累中传承,在鉴赏中汲取,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内化,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  具体说来
期刊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有这样一句描述: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可见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是阅读现代文的重要能力。所谓信息,就是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概念知识、思想及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它可以是概括句、过渡句,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等等。这类题型在近几年中考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类题看似容易,因此好多同学并不当作重点来复习,而且疏于归纳梳理和思考,因此屡屡失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