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命力,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抓手。紧随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指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时代使命。对于一所大学附属的实验型小学来说,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对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合格人才。
  从“我”到“我们”:“蒲公英”课程的旨归
  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四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学校如同土壤,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得以成长的载体;而学校离开了三者,也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蒲公英”课程提出从“我”到“我们”的理念,强调全体,又突出个体。教师从初入教育领域的 “我”成长为具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的“我们”;学生从刚入学时的“自我”成長为具有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的“我们”;家长从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成长为与孩子共同发展的“我们”;学校则因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成长而成为更具生命力的“我们”。
  从“减负”到“增效”:构建“蒲公英”课程体系
  课程的减负增效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来临,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面对的共同主题。我国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也从努力开足开全课程转向课程整合、课程体系化;学校课程设计从传统模式转向个性化模式,不仅满足儿童身心的发展,更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做好人格发展和学习准备。
  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育人目标的分析,我们秉承“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应该指引课程建设,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去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思想,在“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细化到课程目标中,构建了统领全校发展的“蒲公英”课程体系。通过“蒲公英”课程撬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夯实基础,全面发展。在“蒲公英”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是本。这是“蒲公英”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的根本,是保证课程结构稳定性的依据。基础性也指“蒲公英”课程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发展性原则———突出选择,个性成长。在保证基础性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发展特点为依据,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发展性和个性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是整合性原则——全面融合,整体提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与完善,从塑造“和谐”的人出发,“蒲公英”课程走出单一学科的局限,提供整体的课程结构,还原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即以“人”为基础,知识为核心,强调课程间的整合、空间整合和制度整合,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教师、课程这三个要素间的逻辑联系,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和学生发展间的整合。
  “蒲公英”课程的结构
  “蒲公英”课程重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统整,使三者之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课程结构,逐步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课程的减负增效。
  为了保证课程结构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我们提出“夯实基础,个性发展,整合拓展”的课程设计思路,搭建了涵盖三种课程类型、四大主体课程以及五大学习领域的“蒲公英”课程体系。期望通过“蒲公英”课程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让学校内的生命个体在课程的滋养下都得以成长。
  三种课程类型。基础课程即国家基础性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教”转变为“学”。这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奠基部分。通过课程间的整合、学科间整合,以及空间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推进学科向深入发展;通过学科与生活的整合,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链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课程是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国家基础课程和课程标准进行的发展与延伸,是对基础课程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的一种形式。拓展课程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发展性和特殊性,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成长课程是“蒲公英”课程中的增值点。用“成长”命名,是期望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以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去尝试、去参与,不断拓展课程空间,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发能力,形成自身素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和连续性五大特点。
  四大课程主体。“蒲公英”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发挥教师主体的课程,是满足家长教育期待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课程。基于此,我们建构了涵盖教师、学生、家长和环境四类主体课程。
  教师与课程、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育资源和环境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最具活力、最关键的要素。在教师课程中,我们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一线教学名师等相关人员组成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团,定期主持开展主题研训学习活动,通过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教育技能、革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研究的能力。
  “蒲公英”课程是着眼于未来国民基本素质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新课程。建立和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中成长,在课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是课程的应有之义。   家长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家长的参与对教育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长教育能力,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是家长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开设了以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家长成长课程,以通识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特色,设置了专门针对家长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课程,以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陪伴学生成长。
  我们将环境也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对课程内涵的拓展、延伸与发展,强调不同环境、空间的衔接关系,帮助学生与更多层面的环境打交道,形成从学校到家庭到区域再到社会的过渡和发展。一是通过校内环境整合如校园文化创建,形成校内环境课程,实现课程与校内环境的衔接。二是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进课程、学校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型,实现课程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三是通过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提炼和弘扬本民族的主导价值和文化精神,吸收社区文化的要素与成分,实现课程与区域环境的衔接。四是通过家庭环境建设,形成家校一致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实现课程与家庭环境的衔接。
  五大学习领域。我校校徽上有书本、乐器、运动器材和天文望远镜,代表了科学、知识、文化、艺术、音乐和体育;盾牌则象征着实践与成长,体现了我校教育与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与发展性;幼苗象征着学生在这里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将成为智慧、健康、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校徽的内涵与寓意与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完美契合,也体现了“蒲公英”课程的“五大学习领域”——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思维与创新、语言与交往。
  “蒲公英”课程的内循环系统
  作为“蒲公英”课程体系的内循环系统,我们创建了西北首家专门服务于小学生发展的研究与教育干预机构——学习支持中心。采取三级认知预防和个别化教育的方法,全方位分层解决学生在小学阶段面临的各种学习问题,开发学习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蒲公英”课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形成课程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间的良性循环。
  “蒲公英”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蒲公英”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成效做出评价和反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我们的课程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指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另一方面我们围绕核心素养和课程五大领域精心设计课程评价内容,并用以引领 “课堂革命”,提出并构建了“一趣、二活、三主、四实、五美”的课堂教学标准;再一方面,创新评价的方法与手段,以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如以“未来银行”与成长记录册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多元主体参与 ,逐步实现在线评估系统。
  从“课程”到“办学”:“蒲公英”课程下的学校变革
  “蒲公英”课程体系的执行对学校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挑战。为了保证“蒲公英”课程这座大楼巍然屹立,我们围绕课程变革开展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变革。
  共同管理:学校、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课程中共生发展。组建课程领导团队,形成以校长为核心领导、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体参与、家长配合设计的课程管理的格局。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发挥学生对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和在课程实施中的深度参与。通过跨学科教研等形式保障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自主权,发挥家长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作用,同时统整社区和社会力量,追随时代精神,挖掘地域文化,丰富课程资源。
  制度整合:实现课程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双赢。围绕“蒲公英”课程体系,我们出台和完善了保障课程实施的系列制度,如课程的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机制、教师的评价机制等。通过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对全校制度系统进行完善,实现课程改革与制度建设间的双赢。
  空间整合:突破空间界限,提高课程实施效果。随着由“蒲公英”课程带来的系列发展和变革,学校内不同关系间的空间整合也成为课程发展中的必然。如物理空間整合、网络空间整合以及心理空间整合等。
其他文献
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信息技术改变了所有的领域,教育也毫不例外。一个创新颠覆的时代正在来临,走进创新时代,变革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思维上的创新。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挑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兴教育技
期刊
近年来,随着市区人口逐年增加,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多措并举增加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逐步化解主城区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努力增强广大群众学前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彰显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高位推动、强力推进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
期刊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钱学森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由“钱学森之问”我想到了“陶行知之答”。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943年,他围绕创造教育写过一篇文章——《创造宣言》。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冀、人才强冀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省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河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要抢抓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京津
期刊
地处冀南平原的邢台,有着崇尚知识、尊师重教的传统,历史上曾培养造就了一批令人景仰、令后世子孙感到自豪的伟大人物。步入新时代,邢台教育人更是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对社会的担当和对人民的负责的情怀,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永恒的追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让贫困不再代际传递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让受教育者受到应有的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基础。  2018年,我市累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42.5万人
期刊
近年来,邯郸市以网络教研、“1小时培训”、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为抓手,加大投入,实现了全市所有教学点网络通道全覆盖、网络直播课堂点播窗口全覆盖,实现了网络管理、网络教研、网络在线学习、网络培训、网络会议等多项应用。  网络教研让山区教育走出困境  与邯郸市名师或者全国名师直接交流,在2017年之前,是乡镇教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涉县鹿头乡中心校副校长周永红从事教育工作19年,只参与过一次市级的
期刊
【记者手记】  初春时节,天气仍是寒凉,伴着午后斜阳,我们如约来到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五楼的会议室,一身医者白衣的陆林教授已经在此等候。作为教育记者,采访医生并不多,正是因为这一袭白衣,如清风一缕,让人莫名心安,跨界采访的拘束感瞬间荡然无存。初见陆林教授,以为他会给人世事练达的持重感,不曾想举手投足之间,竟是朝气勃发的书生气度,让人不觉莞尔。采访中,他用极“科普”的大白话回答我们所提问题。并就我国儿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酝酿生成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然而,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不容易,目前仍是教育信息化前行的难点。那么难在哪里,又如何破解?带着问题,记者赴吉林长春采访了在这一领域前沿探索的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他介绍了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及思考。  深入教学一线,发现共性瓶颈问题  1982年,17岁的
期刊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近年来,“创新”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谈,大会小会都在说,似乎不谈创新就意味着落后,不说创新就显不出高级和专业。结果很多人把“创新”当成了一个筐,想装什么装什么。那么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新思想(new idea)、新方法(new method)、新事物(new matter)”,也可以说是“做点不一样的事情(make difference)”。为什么要利用新思
期刊
课程整合是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随着“蒲公英”课程的不断推进,我校项目式教学下的课程整合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蒲公英”课程中的重要课程要素。为了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