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也未必。看看我小叔就知道了,全身上下哪里有半点我爷爷的影子?我爷爷四里八乡有名的硬茬子、狠角,一辈子没对谁低声下气过。最大的软肋就是这个小儿子,老实、胆小。老实不说,还窝囊,软柿子一个,里里外外没个男人样。哪怕有他老子的十分之一呢,哪怕有他哥的十分之一呢。
  他哥就是我爸。我奶奶这辈子总共就生了俩,俩都是儿子。老大没问题,“好汉”不敢说,男人的样子该有还是有的,起码在家里说一不二。弟弟就不行了,外面不行,家里也不行。我小婶李万菊打一进门起就没把这个男人放在眼里过。我小叔这样的男人,十之八九的女人都不会放在眼里。
  两个儿子在农村绝对不算多,但考虑到是我爷爷的儿子,分量还是很不一样的。尤其是小叔,一生下来就被寄予了厚望。小叔比我爸整整小了十岁,正月初九生,属虎。龙兄虎弟。如狼似虎。厉害了。我爷爷一直在这样的错觉里耽搁了七八年,慢慢才觉出不对劲。这个老二根本不是只虎,这个老二应该属羊,属驴,属耗子。越瞧越不顺眼。那副软蛋熊包样小小年纪就现出来了。早上好端端地背着书包出门,下午回来鼻青脸肿。问他也不敢说,打他的人放话了,不许说,说了还打。这就不光是老实的问题了,饭票粮票让人抢了,替人挨罚背黑锅,这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越是越被人看不顺眼,就越招人欺负。欺负人上瘾。常常在外面挨了拳头,回来还要再挨一顿。还不敢跑,打得狠了就扑通一声往地上一跪。这货膝盖是泥巴做的。越跪越打,越打越上火。奶奶也不敢拦,甚至都不敢露面。爷爷正在火头上,瞧见奶奶,连奶奶也要一起骂,“瞧见没有?你的种!”奶奶一声不吭。奶奶挨了一辈子爷爷骂,一声没敢吭过。
  小叔随奶奶。
  尤其是在爷爷面前那股低声下气的架势,跟奶奶简直如出一辙。
  奶奶一辈子都是个低声下气的人,低声下气惯了。跟谁都是。家里不管什么人都能呵斥她两句。不板起脸来呵斥两句好像都不会跟她说话似的。她好好的时候是这样,后来她脑子坏了以后,就更是这样了。
  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小叔。小叔从来没对奶奶粗声大气过,离多远都不。奶奶好好的时候是这样,奶奶脑子坏掉之后,他也是这样。其实已经没有必要了,奶奶脑子坏掉以后,一个人都不认得,小叔的轻声细语跟我们的疾言厉色其实一样,都是对牛弹琴。

2


  奶奶的脑子坏了,是那一年家里的大事之一。大事都赶到一块了,爷爷前脚刚走。胰腺癌。很快,从确诊到卧床再到最后咽气,一夏天的工夫。可是再快也没有奶奶快,一点预兆都没有,说疯就疯了。其实也不叫疯,老年痴呆,医学上俗称阿尔茨海默病。爷爷“头七”才刚过,奶奶的脑子就出问题了,从时间上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奶奶脑袋里的问题直接来自于我爷爷的死。都说是受刺激了,老伴老伴,老来相伴,老头子冷不丁一走,没防备,闪着了。我们嘴上不说,背地里笑笑,这猜测就像把老年痴呆叫成阿尔茨海默症一样,矫情了。怎么至于呢。
  其实不稀奇。痴呆了嘛,很常见的,老年病之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城市里有,农村里也有。生人里有,熟人里也有。年纪大了嘛。说白了就是脑子老了,糊涂了。年纪大了糊涂一点正常,不糊涂才不正常。
  都不值当去个医院。
  尤其是奶奶,更没必要去医院。奶奶安静得很,跟之前脑子没坏掉的时候一样安静,安静得都不像老年痴呆。其它都还好,就是认不得人了,一张嘴管小叔叫“四哥”,把小婶叫“芸子嫂”。白天日头充足的时候,她拎着一只小板凳,往自家院子门口一坐。不说话,也很少活动。奶奶安静得就像一堆随手脱在那里的衣服。一坐就是一整天。
  唯一叫人不放心的,就是奶奶手里拿著的那把剪子。剪子一开始是做鞋用的,剪鞋样。奶奶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做鞋,单鞋、棉鞋、拖鞋、虎头鞋,一律千层底。我们全家老少,谁敢说自己没穿过奶奶做的鞋呢。脑子虽然坏了,人不认得了,但鞋还认得,该缝的缝,该剪的剪。后来鞋放下了,可是剪刀还拿在手上。从早到晚雄赳赳攥得铁紧,一副随时要干点什么的架势。一把剪刀而已,本来不至于怎样,可毕竟脑子坏了,该当心的就得要当心了。
  看见的人都劝她:老头子人都走了,还做鞋给谁穿哪?快收起来吧!奶奶抬头看一眼我们,那目光很短,也很浅,碰一下就掉下来那种。她不说话,最多咳嗽两声。咳嗽的时候她顺理成章地把眼睛闭了起来。
  说归说,医院该去还是得去。在这个问题上,我爸的态度是比较坚决的,起码比小叔坚决得多。“不去医院像什么话,必须去!”该检查检查,该吃药吃药。钱他出。我爸他是在电话里坚决的,人离着奶奶四五百里地呢。我爸十八岁离开家去蓟县当兵,当的是工程兵,打坑道。转了志愿兵之后就没再回来,复员进了当地很有名的玻纤厂,国营厂,大厂,人多,效益也相当可观,那么多人挤破头都进不去,换了别人还真不一定行。可是我爸行,是块料,做人做事都很硬气,不愧是我爷爷的种。我爸的意思很明白,还是照旧,他出钱,小叔出人,像之前在我爷爷的问题上一样。
  也是巧了,正好我公司跟我一个部门的同事,他大学室友,在我老家县城所在地级市的卫生局当差。当时在饭桌上因为听介绍说他是老家的人,才格外多碰了两杯。没想到居然派上用场了。我给他打电话,他一步到位,直接找到了县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副院长姓管,异常的热情,小叔带奶奶去的那天上午,他居然提前从办公室出来了,亲自到医院门口迎接。
  我爸可能还有一个顾虑,这顾虑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顾虑:脑子里的毛病,说不好的,没轻没重,一天到晚拿个剪刀,万一伤着人呢。也是对大家有个交代。我当然相信,奶奶不会伤害我们,她毕竟是我们的奶奶,脑子坏掉了也是我们的奶奶。我始终相信,有些东西根深蒂固,与岁数无关,与大脑无关,甚至与记忆也无关,骨头一样与生俱来、永不消散,就像奶奶脑子坏掉之后的安静,那一如故往、坐落在意识废墟之上的安静。当然这是我,其他人就不一定了,也许大多数人觉得还是小心为妙,小心点总没错。万一呢。尤其是有了小婶的提醒。小婶抱着胳膊站得远远的,用力咳嗽示意,一根手指头夸张地敲着自己的太阳穴,另一只手指着“老东西”,提醒我们绕着走。她毫不掩饰脸上的嫌恶和敌意,就像提醒我们绕开一条随时可能会咬人的疯狗。

3


  小婶从不掩饰,也没必要掩饰,她从来就没把这对娘儿俩放在眼里过。
  小婶李万菊比小叔年轻,小八九岁呢。爷爷得胰腺癌死的那年才刚三十出头。三十如狼。不光是身体,各方面都是。刚进门那会儿就欺负小叔,现在更甚,动不动就骂,像骂儿子。小叔瘦,身体也弱,里里外外都不是小婶的对手。不光欺负小叔,还欺负奶奶。欺负奶奶不光是动嘴,还动手的。欺负婆婆跟欺负丈夫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释放出很多阴暗的东西来,阴暗的东西尤其能给人带来快感。特别是爷爷最后的那口气一咽,这下好了,彻底放开手脚了。其实都不用完全等到我爷爷咽气,自打他老人家躺到床上爬不起来以后,我小婶基本上就肆无忌惮了。我爷爷爬不起来之后,她在小叔面前提到奶奶时就再没叫过“你妈”,她叫“老东西”。
  很吓人的,我亲耳在电话里听到过。有一次村东头我表三伯打电话给我爸,专门说这个,我正好在家。说额头都青了,小胳膊上半尺多长血道子。还有更可怕的,表三伯自己没有亲眼瞧见,是听邻居说的。邻居那天来借印泥,关系太熟就没敲门,一进门就撞见了,李万菊正掐奶奶的脖子,两只手一起掐,奶奶脸都憋紫了,一口气差点儿没上来。这太令人震惊了,我爸放下电话之后当场就炸了一回,回到餐桌上拿起酒瓶子来连喝了半斤泸州老窖。但炸过了也就炸过了,终究他也不能怎么样。他能把我小婶怎么样呢?
  其实这个事本来就轮不到我爸,该炸的是小叔。但是小叔不行,炸不了。窝囊废,软柿子,一个。小叔里里外外没半点男人样。
  里里外外没男人样,这话不是我们说的,是他媳妇李万菊自己说的。很多人都从李万菊嘴里听过,而且不止一次。有没有男人的样子,当然媳妇最有发言权。在李万菊眼里,什么样的男人才叫有男人样?答案很显然的,村里不少人都知道,比如镇财政所的窦会计,比如,马套山风景区里搞养殖的老金,这样的男人才叫男人。一开始还偷偷摸摸,不是怕小叔。小叔其实知道的,但知道了也没用。小叔半夜从仓库值班回来拿衣服撞见过一次,撞见的是马套山的老金。老金一点没慌,很耐心地穿好裤子才走的,一边穿裤子一边还点了一根烟。老金出去半天了那烟味还在。拳头长在他自己手上,我又没拦着他。老金是在酒桌上笑着说这句话的,一脸享受。主要还是怕爷爷。爷爷的那张脸在村子里曾一度像旗帜一样高高在上、威风凛凛,但是爷爷倒下之后,那张脸也跟着掉下来了。李万菊胆子越来越大,有一次居然在大白天。一个老金也就算了,把一个窦会计也带回来了。窦会计论起来管小叔要叫舅的。这成了啥?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这种事情统统轮不着我爸,他只能装聋作哑。不然怎么办?一个半死不活的爷爷山一样压在那呢。爷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都扔给了小叔。扔给了小叔就等于扔给了小婶,小叔除了是爷爷的儿子,也是人家的男人。我小婶一句话就能让你闭嘴:要管连你老子一起管,都是儿子,轮着来。事实的确也是,哦,说得容易,你出力,我出钱,力气随时都有,钱呢,一斤力气等于多少钱?这笔账怎么算?我爸那几年也不容易。原本很牛逼的玻纤厂已经不行了,今天改制明天下岗的,不叫玻纤厂了,叫玻纤集团,名字越叫越响,钱可是挣得越来越少。下面还有俩,一儿一女,我正准备结婚,得买房子。妹妹读大三,一年下来也不是小数。现实很硬。我爸是硬茬子,当年当工程兵打坑道,多硬的石头都不在话下,但再硬也硬不过现实,再硬也硬不过钞票。我妈在我爸炸了以后主动拿出来那半瓶泸州老窖,要不,就算了吧。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现实,即便我妈不劝,我爸他也只能算了。
  再说了,除了爷爷,还有迫在眉睫的奶奶。奶奶那个时候脑子虽然还没坏,但身体已经不行了,癌细胞正紧锣密鼓地在她的两扇肺叶上集结。她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一点点颓败下去,每天早晨起来,奶奶看上去似乎都比昨天又瘦了一点。她咳嗽得越来越密,也越来越深,那咳嗽鉆头一样直往骨头里钻。那咳嗽有时候就像一双手,能活生生地把她的身体打一个结。我们经常看见她正在做着什么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停下来很久。我们都知道,她一定在疼,或者在忍受疼。

4


  奶奶这辈子一共就进过两次医院,两次都是在爷爷去世的那一年。正好七十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躲不掉的。
  两次都是县医院。第一次是去检查脑子那次,小叔带她去的,管副院长亲自迎接陪同。几个月以后又去了第二次。这一次情况要严重得多。跟爷爷一样,也是癌。肺癌。去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节气已过中秋,天上的凉意一点点浸透下来,奶奶在自己给自己一件一件加起来的衣服里愈发显得瘦小,瘦小而羸弱,她已经剪不动鞋样了,连直一下腰似乎都已经很费力气,那把剪刀随时有可能从手里掉下来。早上我小叔出门时她还好好地倚在门上,赶完集回来一看人塌了。没错,是塌下去的,几乎原封不动,现场没有留下多少挣扎的痕迹,除了那只小板凳四脚朝天倒在一旁。
  小叔赶忙去叫来村头我堂叔和他家的那辆昌河,马不停蹄把奶奶往医院送。路上他给我爸打电话。我爸紧接着又给我打了电话,在很短的时间里通知了我两件事。一是从公司借辆车,二是请假。小叔在电话里跟他说了什么我不甚清楚,应该比较紧迫,我爸的口气里有种故作的镇定,不知是在掩饰慌乱还是掩饰别的什么。我记得很清楚,他当时跟我说的是,多请两天假,你奶奶恐怕不行了。
  结果没有不行。眼看着不行了,又行了。我们下午五点才到,车直接开到县医院。还好,医生还没有下班。奶奶已经醒了,拉到医院之后没怎么费劲就醒了,醒了之后像刚死过一回,满脸蜡白,坐都坐不住。门诊没有床位,坐不住也得坐着,还得让人架出去做检查。从二楼到四楼,再回到二楼。幸亏有电梯。胸部X线结果是最快出来的,我爸和我小叔拿着报告单一起去斜对面门诊里找主治医生。我和开昌河来的堂叔一起站在奶奶旁边,站了一会之后我借口去卫生间,其实是想抽根烟。医院卫生间里的味道很不好,我还是在里面坚持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是不是应该给管副院长打个电话,犹豫了一下,还是算了,先等等,等我爸和小叔出来再说。第二根烟抽完,他们刚好出来。基本可以确诊了,当然下一步还有必要做一下痰检、气管镜和穿刺活检,不过这些都不会改变什么。剩下的其实也简单,住院、化疗、手术。乐观的话应该有个一年半到两年,当然如果运气好,四五年的也不是没有先例。医生很克制地批评了这两个儿子,咳成那样了还拖,早就该送来了。   管副院长的那个电话我没打。其实我知道已经没必要打了,两个儿子都在场,不管多重大的事情当场就可以决定下来。有这两个人,其他人的意见都不重要了。
  对于这兄弟俩,这一定是极为艰难的一刻。有一关必须得过。如果是换了爷爷,事情也许要简单得多,但是现在是奶奶:一个一辈子低声下气的人,一个一辈子逆来顺受的人,并且,现在还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个痴呆。一个脑子坏掉的人,一个每天靠在墙根或者门板上发呆等死的人。她还值么。对,没错,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这个人脑子坏掉了,不认得人了,六十秒之前的事情都记不住。好也罢,歹也罢,都是对牛弹琴。还值么?也许正是这一点帮助我爸过了自己的最后那一关,我看见他侧过脸来朝奶奶投去了曲折而鬼祟的一瞥,那目光一截一截地爬在我奶奶脸上,再一寸一寸地原路收回来。我几乎都能听见我爸胸口里的那股激烈和拍打,那句话在他喉咙中一再涌动,他终于把它说了出来:“要不,就算了吧。”我爸爸这大半辈子也算可以了,硬气,是条汉子,可是在我奶奶的问题上,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算了吧。
  小叔没吭声,低头坐在门诊走廊最靠外的一把塑料椅上,只搁了一半屁股在上头。没吭声就算是默许了。从小到大都是哥说了算,没有例外。这默许像窗户外面深秋的夕阳一样又大又凉。在这默许的尾声,小叔开了口,声音软得像抬不起来的头:“还是跟娘说一声吧。”
  当然只能是小叔说。除了小叔还有谁呢?即便明明知道没什么意义,即便明明知道是对牛弹琴,也只能是小叔。走廊里不让抽烟,要抽只能到外面去抽。今天下午我和我爸已经抽了太多的烟,但这根烟还是得抽。我们沿着走廊一路走过去,在大厅拐了个弯从楼梯口的后门来到外面院子里。站在门口,隔着门上的玻璃,伸一伸头就能看见小叔。小叔已经站了起来,背对着我们站在奶奶面前。距离有点远,我们听不见他说什么,也看不见他的表情。他的表情就是那个永远都挺不直的后背。第二次伸头再看的时候,小叔已经重新又坐下了,依然还是刚才最边上的那把椅子。另一端坐着奶奶,低着头,全身上下一点动静没有。看见我和我爸走过来,小叔站了起来,人站了起来声音却还留在脚面上:“跟娘说了,咱一起回去。现在就回去。”

5


  回来就是等死。都知道奶奶活不长了,估计出不了腊月。也好,天冷,人也闲,还不耽误过年。没想到奶奶又不是。就像那次在门口昏死过去一样,都以为不行了,结果又行了。奶奶一再向我们展示着她生命中那毫无必要的坚韧,既毫无必要也令人费解。渐渐地,居然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了,渐渐地还能到河塘边和院子外头走一走了。
  奶奶从未卧床,一直到死。一直到死她都干干爽爽地站在地面上。我從没经历过老人们的那浩繁、冗长、充满仪式感的弥留和死亡,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称得上一个奇迹。每天她都坚持从床上下来。早晨下一次床,然后晚上再上一次床。穿一遍衣服,然后再脱一遍衣服。她每天都要这样声势浩荡地组装一次自己,再拆卸一次自己。从县医院回来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看见她坐在了老地方,等着小叔或者小孙子宝宏把碗端来,跟之前的每一个早上没什么两样。这让我们深感意外,意外的同时也不由暗喜:原以为这么折腾一下,奶奶剩下的日子恐怕只能在床上度过了。刚刚经历过爷爷那旷日持久的卧床,我们每一个人对此都充满了恐惧,那将是一笔无边无际的负担。
  床的下一站就是坟墓。人到了那个年纪,诸如这些一定是知道的。即便是脑子坏了,她也一定知道。此外,奶奶还有一点和别人不一样,奶奶一辈子忍耐惯了,也克制惯了。她一辈子都习惯把自己克制在别人的眼光里,不愿意给人带来麻烦。卑微的人总是这样,不愿意给周围增加麻烦。奶奶在她残存无几的本能里,还在尽可能地与人为善。我说过的,有些东西根深蒂固,与大脑无关,即便是脑子坏了,它也还在。所以,她才坚持不卧床,所以她才每天不畏艰辛地组装好自己来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所有的人都庆幸,唯一例外的是小婶。奶奶的克制没想到碍了她的“好事”。小叔白天在镇上老赵家的铝合金加工厂上班,晚上回来。晚上不方便,小婶一般都把“好事”安排在白天。马套山的老金白天来过一次,来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来了,永远都没再来。那天是下午来的,刚在夹道里一露头就看见了坐在院子门口的奶奶,两只眼睛冷飕飕地盯着他,满脸的皱纹犹如冰雕。小婶从对面的半扇门后面探出头来,“不碍事的。老东西不认得人,脑子坏了。”可是奶奶的目光还盯着他,手里攥着的那把剪刀也缓缓地立了起来,刀尖和冷飕飕的目光一起瞄准了他。老金紧忙别过脸,几步走到院门口,一只腿都迈进去了,停了一停,还是把身子抽了出来。“今天算了,改天再说吧。”小婶当时脸都绿了,往地上啐着唾沫骂,一口一个老东西。但骂归骂,也就是嘴上,到底还是没敢往上凑。不比以前了,老东西现在脑子坏了,手里的剪刀不长眼,难保会干出什么事来。
  年转眼就到。
  这个年,我们全家一起回去过。一家四口。我,我爸,我妈,加我妹妹。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规模是极为罕见的。因为这是爷爷去世后的第一个年,也因为,这必将也是奶奶活着时的最后一个年。
  年三十上午出发。在服务区吃午饭,下午到家。太阳很好,一整天都在。一进夹道口我就看见了奶奶,背靠大门坐着,像一尊陈年累月的石头,静默而又醒目。其实不算冷,奶奶穿得比天气起码冷一倍。奶奶抬头看见我们一家四口喜气洋洋、大包小包地朝她走过来,她就像没看见我们,我们走到她身旁的时候她把两个膝盖往旁边收了收,仿佛是在给我们让道,仿佛她坐的地方挡了我们的道。除夕的下午喜庆而又忙碌,无数条腿出来进去无数趟地路过她。一整个下午,我都没听奶奶说过一句话,除了那些像鞭炮声一样连绵而又尖锐的咳嗽,再没有发出其它的动静来。甚至连身子都没挪一下。
  冬天日短,五点不到天色就渐渐暗了下来。我和我爸满嘴瓜子沿着塘岸从后门进来,一进院子就听见厨房里正油炸锅炒不亦乐乎,我妈跟小婶嘹亮的聊天声不时迸溅出来。院子里我妹妹和小叔的儿子宝宏正在疯跑。满世界的热闹。难得了。这个家一定多少年难得这样一回,年毕竟是年。   夜幕结结实实地降临下来。冬天的夜幕就像一匹浸过水的棉被,又冷又沉。小叔开始从厨房往堂屋里端菜。我出来叫我妹和宝宏进屋,不经意地扭过头朝大门外墙根下瞅了一眼,奶奶居然还在。其实也看不太清,只有黑魆魆一团模糊,但我知道那是奶奶。她身后的院子跟这边一样,不知什么时候也亮起了灯。
  年夜饭嘛,想当然地无比铺张。鸡和鱼是不消说的,大吉大利、年年有余。还有汤圆。团团圆圆。这个家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如此团圆,除了爷爷,所有的人都在。还有酒和饮料。白酒和红酒。扳倒井、雪花、雪碧、芒果汁。小叔倒酒的时候我爸试探性地提了一下,是不是把娘也叫上来?平时也就算了,毕竟今天过年。我爸的口气热烈而又拘谨,就像个外人。也难怪,多少年了,没在家过个年。
  “从来都不上桌的,习惯了,”小叔一边倒酒一边盯着酒杯的液面,声音和目光一样专注而谨慎,“算了,随她去。”
  小婶很响亮地把话接过去:“上了桌反正也不认得人。认得菜就行,一会每样拣几筷子,让国仁端过去。”
  国仁就是我小叔。平时饭都是这样吃的,今天也不打算例外。奶奶的饭量小得可怜,菜都用不着专门留,随手几筷子就够了。不用操心,有国仁的。然后这件事就过去了。然后大家开始过年。举杯。喝酒。吃菜。小叔不喝酒,小婶喝。还挺能喝,酒量不在男人之下,从厨房出来之后她就和小叔换了角色。小叔左一趟右一趟往返于堂屋和厨房之间,小婶坐下来陪我和我爸喝酒。两口一杯。三杯下来一瓶扳倒井就基本见底了。小叔端着奶奶平时用的碗走进来。听说是奶奶的碗,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面夹菜,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孝心。满满一大碗孝心,都盛不下了。根本吃不了,浪费了。浪费就浪费吧,过年了。
  小叔前脚刚走我就想起来饺子。两大盘,刚端上来的,还冒着热气。当然得有饺子。今天什么日子,怎么能少了饺子呢?我站起身到碗橱里拿碗,往里面拣了几个。不多,刚刚盖住碗底。再少奶奶也吃不完,再少也必须要有。我端着饺子出来,给奶奶送过去。
  院子不小,以前老两口住,现在只剩下了奶奶。一共一正两偏三间。奶奶原来一直和爷爷一起住在东边的那间,爷爷下不了床之后她就搬到了对面的西屋。我端着饺子推门走进院子,突然意识到,自从爷爷死了以后我还是第一次走进这个院子里来,自从奶奶脑子坏了,我还从来没有与奶奶单独面对面相处过,坦白说,问题在我,我其实一直都在刻意回避这样的时刻。奶奶的脑子坏了,她已经不认得我了,她的眼里没有我,用他们的话说,奶奶是已经“死了一半”的人。生死有别,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我和奶奶之间那道无法跨越的天堑鸿沟。
  西屋的门没关严,我一抬头就看到了小叔。站着的小叔和坐着的奶奶。
  奶奶坐在床沿,低头摆弄着她的那些永远也摆弄不完的针头线脑。那把剪刀放在一边,随手就能够到。床很平整,被子是被子枕头是枕头,平整得都不像一张老年痴呆者的床。小叔把碗搁在了床头柜上,那应该就是奶奶平时吃饭的地方,跟床几乎一样高。小叔轻轻喊了一声娘:
  “娘,过年了。”
  奶奶不吭声。就好像没听到,也好像聽到了故意不理睬。小叔等了半天又叫一声,“娘!”这次声音提上来一截。奶奶这才缓缓地抬起头,看了一眼碗里的内容,面无表情,然后目光又重新落回到双手上。她一眼都没看小叔。
  小叔在原地又继续站了一会儿,然后两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下了:
  “娘,过年了。我给你磕个头吧。”
  小叔把我和奶奶都吓了一跳。小叔小时候动不动就在爷爷跟前跪下,小叔的膝盖是泥巴做的,但是小叔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奶奶面前还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奶奶的目光立刻应声抬了起来,直截了当地落在了小叔身上。小叔的头已经磕下去了。那头磕得很深,膝盖挨着膝盖,额头贴在地上。只磕了一个。地上很硬,也很凉,满屋子里咯噔一下。
  奶奶的目光一直停在小叔身上。她从头至尾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小叔,她在凝视,也许在回忆,在启动,在搜索。可是,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奇迹出现,奶奶并没有在最后一刻把面前的这个儿子认出来。她很坚定地收回了目光,就好像什么也没看见,就好像前面跪着的这个人跟自己毫无关系,目光空洞而又安静,那里面依旧空无一物。她没理会他。她收回目光的同时也放下了针线,拿起筷子开始吃饭。这是她的年夜饭。她长久地咀嚼,安详而又旁若无人地咀嚼,此刻她已然把全部的精力和身心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

6


  奶奶死在正月初九。家里的鞭炮都还没放完,奶奶到底没熬过这个年。
  我们又赶了回来,才走一个星期。刚过了一个年,大家都有点累,还没完全从年的忙碌和喜庆中恢复过来,奶奶走得稍微急了些。这次少了妈和妹妹。妹妹要准备开学,妈留在家里帮她。
  火化安排在第二天。初十。上午。没想到人还不少,需要排队。奶奶是第四个。
  好几支披麻戴孝的队伍混杂在一起。因为很小就从村里出来了,好多面孔我都不认识,还差一点站错了队。他们抽烟、吐痰,聊得很起劲。我插不上话,只好走出来抽烟。
  在遗体告别厅右手出来旁边的一排长椅上,我看见了独自一人坐在那里的小叔。小叔在哭,拧着身子号啕大哭。小叔哭得十分难看,既难看又难听。我看见他牛仔裤前开门的拉链都松开了,露出了里面暗红色的秋裤。小叔哭得很响,边哭边随手扯一把什么擦一下眼泪,有时是自己的衣服下摆,有时是头上白色的孝布。这是我回来的第三个白天,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小叔哭,哭得如此屈辱而又如此尽兴。究竟是多么无以复加的悲伤才能让一个人哭成这个样子?大厅里马上就该轮到奶奶了,小叔干吗要如此迫不及待呢,既迫不及待又偷偷摸摸。他背着大家,把自己哭成了那样,只能让人朝着那个方向去理解,那一定不是正当的悲伤,也不是体面的痛楚。
  我硬着头皮跟公司多请了两天假。回来一趟不容易,下一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还的人情要还。我打电话给市卫生局我同事的那个室友,还有县医院的管副院长,请他们吃饭。必须到。宏盛一品。县城最好的饭店。菜刚上到一半,管副院长突然觉出了不对,他递过一根烟来拦住我嘴里左一个感谢右一个感谢,一脸狐疑地说:“老太太脑子应该没什么问题吧?那天我亲自带着去做的检查,报告单我当面拿给小叔看的。查了没什么问题,黄主任连药都没开。”
  我嘴里的烟半天对不准管副院长手里的火苗,差点烧了眉毛。我突然想起来,就在昨天晚上,我小叔把一个大牛皮纸袋子交给了我爸,县医院装X片用的,里面厚厚一摞,都是奶奶的,大半年来检查费医药费发票单据报告单之类。我爸特意问他要的,说好了他出钱。吃完饭回去一进门我就找我爸把牛皮纸袋子拿了过来,一股脑全倒在床上。不出我所料,那张检查和诊断结果报告也在里面。小叔应该没特别留意,他其实应该提前把它抽出来的。
  检测项目:大脑高级功能ERP检测报告。姓名:宋让芬。性别:女。年龄:73……再往下那些参数以及复杂的医学术语我看不懂,我一目十行飞快地跳到最后,我的心像被刀剜似的一阵剧烈的生疼:未见异常。
  责任编辑 吴佳燕
其他文献
期刊
目前,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的影响,不少企业传统业务量大幅度减少,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要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强提职工队伍信心,必须靠加强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近1亿大关,总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Ⅰ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20%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或 II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已10年,口服降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学生的归因一般
1935年Klieneberge将缺壁的细菌命名为L型细菌以来,经过许多学者研究,证实L型细菌是有许多理化因子诱导变异的结果[2].几乎所有的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都有可能变成L型.发生L型
有些人以为,防癌抗癌必须吃人参、西洋参,或是购买价格昂贵的营养品等。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其实,一日三餐的主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只要运用得当,饮食合理,营养平衡,同样也会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曾指出:记住饮食防癌五个字:粗、杂、少、烂、素,也许就能防止“癌从口入”。  1.粗——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  食物中缺乏植物纤维是近
全面两孩政策为国家长远考虑,利国利民,本应全国上下为之庆贺,但有人欢喜有人愁,“二胎”政策可能会使女性员工面临失业窘境,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本文旨在探讨全满两孩
期刊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端人才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目前的现状及已有的问题,探讨了高职学生参与学校实践教学体系
《耗子大爷起晚了》作为著名作家叶广芩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与她以前的经典作品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比如北京文化、风土人情、家族亲情、古典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本文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