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讲那美食背后的故事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h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两年的等待过后,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2》终于在央视开播。一贯风格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如行云流水的旁白与画面,让观众备感亲切。
  不一样的是《舌尖2》多了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一点总导演陈晓卿在首映会上也强调了。但首集播出后,观众对此的反映却是褒贬不一,而这一点也是观众们争论的最大话题。
  点赞与吐槽齐飞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4月初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话题相关舆情热度一路升温。《舌尖2》开播当天相关微博由此前的12万余条暴增至超过70万条。而《舌尖2》开播后的第一个工作日4月21日,相关网络新闻更是超过3500篇,相关舆情热度达到了一个超高温的全面爆发状态。
  如果说《舌尖1》展现的是一桌中国气质的美食盛宴,那么《舌尖2》则绕到了舌尖的背后,刻画与食物相关的国人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生存困境、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悲喜生活。在“食物”的穿引下,可以窥见人们的生活与心态在发生变化,但浓郁的乡愁、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未变。原本准备纸巾留着擦哈喇子的观众们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擦眼泪地看完了。
  喜欢《舌尖2》的观众,喜欢的是片中普通人制作的美食,还有制作美食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在第一集《脚步》中,当蓝田的麦田、地道的农家裤带面、吼秦腔的画面展现出来,观众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
  《舌尖2》第一集播出后,在观众中迅速引发了思乡情怀,大家纷纷在网上晒出“家乡的味道”。新浪微博上的#舌尖上的中国2#话题相关微博也已经超过了440万条。
  尽管点赞的不少,吐槽的也不少。有网友表示,既然叫《舌尖上的中国》,那么重点是舌尖,观众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然而《舌尖2》共七集,直指“人”的集数占去了大半。其中,《脚步》一集是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他们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传》讲传统烹饪在家族或师徒中的承载;《家常》则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看中国人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相逢》是呈现中国人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的深切情感;《三餐》是通过细品中国人的一粥一饭,来讲述人生的五味杂陈与酸甜苦辣。
  在看过第一集后,很多吃货网友显然对这种美食故事与人文情怀不买账,甚至有网友直言:干脆改名叫《舌尖上的中国人》好了。
  对于这些褒贬,陈晓卿很坦然:“美食是一个特别私人的东西,你觉得解馋的别人不一定解馋。除了介绍中国的好吃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好吃的,能够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一些事。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如此,《舌尖2》才更多地碰触了社会层面的东西,2012年至2013年涉及到的一些热点话题,例如切糕、艺考、富士康等都被陈晓卿“植入”到《舌尖2》中。陈晓卿要的是“才下舌头,又上心头”的长久,而非一饱眼福之后的迅速遗忘。
  美食与记忆有关
  仔细研究《舌尖1》和《舌尖2》,可以发现片中基本没有高大上的鲍参鱼翅,有的都是平民食物甚至走街串巷就能看到的小吃,比如豆花、煎饼、臊子面,当然先甭管正宗与否。
  这与陈晓卿自身有关系,他的创作思路最早可追溯到他对北京平民食物的认知过程。陈晓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到北京之后一直不喜欢京派食物,直到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最让陈晓卿难忘的是,梁实秋描述自己1926年赴美留学归来时的情景:一出正阳门火车站,“乃把行李寄存于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三个品种一个不落,吃得我牙根清酸……”梁实秋评价说,“这顿饭,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所以在陈晓卿的认知里,美食这件事跟食物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跟故乡给予味蕾的强大记忆才有关系。这就能解释为啥四川人爱吃辣,浙江人爱吃甜。
  “我仔细做过研究,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 陈晓卿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乡间的那些人们一样自信。
  他跑遍各地,只为寻找那些土生土长真正拥有高超厨艺的大师。“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像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陈晓卿说。
  所以寻找人物就成为拍摄中最繁重的工作,而导演组“找人”也没有任何诀窍可言,就是直接到民间去找。《舌尖2》第一集讲蜂蜜,主人公是四川乐山的一对养蜂夫妻。尽管那对养蜂夫妇没有固定的家,他们的家当就是几十成百的蜂箱,还有为了迁徙而用的帐篷。一年到头需要奔波三百天,辗转2万公里,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帐篷。但女主人说:“从我们俩认识到现在从来没有分开过,我觉得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是最浪漫的事情。”男主人说:“四川的耙耳朵(惧内),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呀。”这最简单的情话,却着实令人感动。
  拍摄的导演为记录他们养蜂的故事,从乐山到秦岭,再到甘肃山丹牧场,前后跨越6个月,与他们一起风餐露宿,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
  “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拍出来,通过食物展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式。”陈晓卿说。
  陈晓卿还表示为了拍得更好更顺利,每一集的分导演在拍摄之前都做足了功课,光买书就差不多花了一两万块钱,其中要学习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脚步》太匆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舌尖2》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这其中的辛苦自是不必言说。而这么多内容要在短短的7集中讲全,时间自然不算充裕。例如《脚步》一共有8个故事,达到八分钟的故事有四个,五分钟的故事两个,两三分钟的故事两个,其中还穿插着不少的小故事。《舌尖1》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只有2秒钟,一集50分钟的片子有1400多个镜头,《舌尖2》也没有太多变化。而在英国的电视纪录片中,单个镜头平均长度是5秒钟,美国是4.5秒,中国通常是6.1秒。
  这样的《脚步》“走得太匆忙”,镜头切换快,镜头量过大,也勿怪有些观众抱怨《舌尖2》节奏太快、没有重点了。有网友表示:“有些美食的镜头太短,看得不过瘾,若能放慢一点,精致细腻的画面再多一点,那就更加能让人流口水了。 ”
  不过陈晓卿倒觉得这个没什么大问题,他以BBC的同行、《非洲》的制片人Mike Gunton谈到过的“八分钟定律”为例来讲这个问题。
  所谓“八分钟定律”就是是人观看纪录片的疲劳周期是8分钟,所以一个好故事要在8分钟之内讲完。“这个‘八分钟定律’不止针对纪录片,所有做视觉传播的都适用。《舌尖1》的第五集,我用11分钟讲了一个故事。播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实时收视率曲线,到了8分钟那里,刷就掉下来了,而且半天也没起来。这你就知道,科学研究其实和艺术、传播是有某种神秘关联的。它不是停留在农耕时代,或者停留在象牙塔里,我自己创作的艺术只有我自己去欣赏,自我陶醉。现在更多的艺术都是在传播的‘不归路’上奋勇向前。怎么能做到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播最大化,除了你自己要加入艺术的原动力之外,也要懂得传播的规律和科学。”
  不过有了《舌尖1》这个最有利的宣传武器,《舌尖2》完全不愁卖。知情人士表示,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外版权销售,单片销售额就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如果加上《舌尖2》与其他节目之间插播的广告,《舌尖2》的收益已经达到1亿元以上,但最核心的还是冠名播出权的销售,这部分就达到8000万左右。
  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央视这次改变了策略,相对于第一季一口气7天播完,采取了美剧周播的形式。
  “周播的形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一个项目7天就结束了,无论是留给广告客户还是冠名企业的宣传营销时间与空间都是很狭小的。”易合博略品牌咨询机构总裁赵一鹤表示,“而改为周播,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这有利于冠名企业配合宣传与做相关的活动。”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古语有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过《舌尖2》显然跳过了这个坎。导演陈晓卿在拍《舌尖1》时曾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正是有他这份坚持,《舌尖2》才得到不少观众的喜欢,不然也不会出现“收视率达1.57%,24小时讨论量迅速攀至新浪微博话题榜首位”的情况,各美食点评人也是一片赞誉。
  独立食评人何伟生在《新京报》发评论《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认为,《舌尖》系列不仅仅是纪录美食的片子,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牵动了人们在脑海深处想家的神经。从第一季结束后相关讨论就没停过。很多观众都认为每当说到自个儿家乡美食时,拍得根本不过瘾,但稍事过后,萦绕他们脑海的已经不是食物如何了,更多燃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美食只是这部片子故事的线索,更深层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
  人民网-观点频道文章《口水与眼泪齐飞,<舌尖2>让人更想家》写道:“如果说《舌尖1》让人想家的话,那么《舌尖2》就是让人更想家。它展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乡愁与变迁,都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的故事。有观众说看了《舌尖2》,让人口水与眼泪齐飞,口水是献给美食的,眼泪却是献给故乡,献给故乡的亲人的。在处于时代巨变,城镇化进程一步步加快的当下中国,我们需要这样的眼泪,需要《舌尖》这样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性底色的美食纪录片。”
  的确,归国华侨思念家乡的味道,留守儿童珍惜亲情的味道,独居老人尊重自然馈赠的态度……无一不戳中观众内心。
  正如陈晓卿所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其他文献
激光大行其道  作为电影院放映环节的核心组成部分,放映机在展会上最受关注。四大主流放映机厂商,仅有科视参加展会,并占据最佳展位,主打的产品是CP2208-LP,采用的是激光荧光粉解决方案,亮度11000流明,将光源集成到放映机内部,同时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此次科视推出荧光粉方案,是面向小尺寸银幕的具有竞争力产品。而另外一处提供了激光演示的展位是辰星科技。辰星科技提供整套激光解决方案,这一次演示的放
近日,美国与菲律宾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为美军重返菲律宾提供了政策支持。菲律宾一些社会活动人士担心,更多的“美亚混血”将在菲律宾诞生。  美国曾长期在菲律宾驻军,造就了超过5万个美菲混血儿,这些具有西方人体貌特征的混血儿在歧视中过活。  “被舰队遗弃的孩子”  下午3点,距菲律宾首都马尼拉1小时车程的安杰利斯市市中心人来人往。“玛格丽特站”酒吧里挤满了西方人。这里曾经是附近克拉克空军基地的美
台湾“学运”沸沸扬扬,坦言不知“何为服贸”的学生一周内“攻陷”了“立法院”“行政院”“监察院”,誓将“民主”翻云覆雨到底。各路艺人也通过网络秀支持,在背后打气,台湾著名主持人陈文茜直批此次运动是“民主之耻”。  此番学生运动肇始于“海峡两岸服贸协定”,本着逼台湾退回服贸协定的目的却早早脱离了对服贸的争议。本文不立足于探讨究竟谁是谁非,而是通过事件的进程,分析台湾政坛背后的政治角力。  占领“立法院
近日,追光动画的首部作品——3D动画短片《小夜游》上线后,得到了章子怡、胡海泉、宁财神、王长田、贾跃亭、周鸿祎、雷军、曹国伟、任志强等明星和行业领袖的转发。上线48小时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累计播放量即超过了1000万次。一周后,播放量直逼3000万。3月26日,追光动画创始人王微在北京接受了采访。  追光动画是由土豆网创始人、前CEO王微离开土豆网后于2013年3月创建的动画电影公司,《小夜游》短片作
最近,有条新闻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娱乐头条——“唐僧”老婆买下北京一条街!《西游记》中唐僧的扮演者之一迟重瑞,在拍完《西游记》后突然销声匿迹了,后来大家才知道,他被一位超级有钱的“女施主”收了。这位名叫陈丽华的“女施主”比迟重瑞大11岁,被媒体追捧为“内地第一富婆”“金宝街街主”!没错,那条位于王府井东侧,总投资近50亿元、占地35万平方米的金宝街以及著名的长安俱乐部,统统都是她的。  其实娱乐圈
长久以来,政客婚恋,给外界的印象通常是夫唱妇随。然而这一次,柳德米拉决定改变这种情况。  曾在情报机构接受训练的普京,出于职业习惯从来不随意公开自己的家庭生活,为此,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曾刊文《普京家庭状况属于国家机密》称:“对于几乎所有政治人物而言,从来没有什么私生活的概念。不过,普京除外。”所以,当普京夫妇走到台前,公开婚姻状况,宣布离婚时,全球为之震惊。一些媒体将其解读为俄罗斯政治生活的一种
6月16日,素来低调的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破天荒地在深圳华为总部首次接受了国内媒体专访。  在外人眼中,任正非是一个向来低调、不愿意和媒体打交道的企业家,颇有神秘色彩。在2013年之前的25年中,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直至2013年,这种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任正非分别于2013年5月9日、2013年11月25日、2014年5月2日,在新西兰、法国和英国接受过海外媒体的采访。2014年6月16日,
《舌尖2》从4月18日起开启周播模式,最后一期是6月6日,白岩松将此戏称为“饱餐后迎接世界杯”。  《舌尖1》和《舌尖2》均属于制作精良的项目,很多手法和拍摄一部电影差不多。《舌尖1》一集的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由此推算,第二季的投入应该在3000万元左右。  有了第一季的良好口碑与品牌基础,第二季的销售并不成问题。  知情人士表示,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
最近,台湾新女神陈妍希签约福茂唱片,推出处女专辑《Me,Myself,and I》,正式进军歌坛。因电影而走红的陈妍希说演戏只是缘分,唱歌才是自己的梦想。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她一个人包办了专辑中所有的词作,九成的曲也来自她的创作。但是,等她的新歌开始宣传时,大家都惊呆了——女神唱歌实在是天雷!  演艺圈演而优则唱的情况时常发生,但会演戏不等于会唱歌,每个演员在进军歌坛时都表示自己不是在玩票,是认
博社,一个拥有800百多年历史的海滨小村,拥有广东省陆丰市最多的家祠,也拥有随处可见的神庙。它曾经拥有闻名广东的四大富商,如今这个有1.4万人口的富裕村庄,被称为“小香港”。然而,它一夜闻名、被世人知晓的却是“制毒第一村”的名号。  “雷霆行动”扫毒半年之后,它正在经历被毒品伤害后的恢复和转型,经受着伤痛与变迁的洗礼。  打工是最正经的职业  61岁的蔡好站在一堆沙子旁边,挥舞着铁锹,一铲一铲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