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两年的等待过后,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2》终于在央视开播。一贯风格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如行云流水的旁白与画面,让观众备感亲切。
不一样的是《舌尖2》多了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一点总导演陈晓卿在首映会上也强调了。但首集播出后,观众对此的反映却是褒贬不一,而这一点也是观众们争论的最大话题。
点赞与吐槽齐飞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4月初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话题相关舆情热度一路升温。《舌尖2》开播当天相关微博由此前的12万余条暴增至超过70万条。而《舌尖2》开播后的第一个工作日4月21日,相关网络新闻更是超过3500篇,相关舆情热度达到了一个超高温的全面爆发状态。
如果说《舌尖1》展现的是一桌中国气质的美食盛宴,那么《舌尖2》则绕到了舌尖的背后,刻画与食物相关的国人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生存困境、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悲喜生活。在“食物”的穿引下,可以窥见人们的生活与心态在发生变化,但浓郁的乡愁、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未变。原本准备纸巾留着擦哈喇子的观众们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擦眼泪地看完了。
喜欢《舌尖2》的观众,喜欢的是片中普通人制作的美食,还有制作美食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在第一集《脚步》中,当蓝田的麦田、地道的农家裤带面、吼秦腔的画面展现出来,观众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
《舌尖2》第一集播出后,在观众中迅速引发了思乡情怀,大家纷纷在网上晒出“家乡的味道”。新浪微博上的#舌尖上的中国2#话题相关微博也已经超过了440万条。
尽管点赞的不少,吐槽的也不少。有网友表示,既然叫《舌尖上的中国》,那么重点是舌尖,观众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然而《舌尖2》共七集,直指“人”的集数占去了大半。其中,《脚步》一集是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他们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传》讲传统烹饪在家族或师徒中的承载;《家常》则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看中国人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相逢》是呈现中国人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的深切情感;《三餐》是通过细品中国人的一粥一饭,来讲述人生的五味杂陈与酸甜苦辣。
在看过第一集后,很多吃货网友显然对这种美食故事与人文情怀不买账,甚至有网友直言:干脆改名叫《舌尖上的中国人》好了。
对于这些褒贬,陈晓卿很坦然:“美食是一个特别私人的东西,你觉得解馋的别人不一定解馋。除了介绍中国的好吃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好吃的,能够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一些事。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如此,《舌尖2》才更多地碰触了社会层面的东西,2012年至2013年涉及到的一些热点话题,例如切糕、艺考、富士康等都被陈晓卿“植入”到《舌尖2》中。陈晓卿要的是“才下舌头,又上心头”的长久,而非一饱眼福之后的迅速遗忘。
美食与记忆有关
仔细研究《舌尖1》和《舌尖2》,可以发现片中基本没有高大上的鲍参鱼翅,有的都是平民食物甚至走街串巷就能看到的小吃,比如豆花、煎饼、臊子面,当然先甭管正宗与否。
这与陈晓卿自身有关系,他的创作思路最早可追溯到他对北京平民食物的认知过程。陈晓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到北京之后一直不喜欢京派食物,直到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最让陈晓卿难忘的是,梁实秋描述自己1926年赴美留学归来时的情景:一出正阳门火车站,“乃把行李寄存于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三个品种一个不落,吃得我牙根清酸……”梁实秋评价说,“这顿饭,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所以在陈晓卿的认知里,美食这件事跟食物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跟故乡给予味蕾的强大记忆才有关系。这就能解释为啥四川人爱吃辣,浙江人爱吃甜。
“我仔细做过研究,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 陈晓卿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乡间的那些人们一样自信。
他跑遍各地,只为寻找那些土生土长真正拥有高超厨艺的大师。“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像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陈晓卿说。
所以寻找人物就成为拍摄中最繁重的工作,而导演组“找人”也没有任何诀窍可言,就是直接到民间去找。《舌尖2》第一集讲蜂蜜,主人公是四川乐山的一对养蜂夫妻。尽管那对养蜂夫妇没有固定的家,他们的家当就是几十成百的蜂箱,还有为了迁徙而用的帐篷。一年到头需要奔波三百天,辗转2万公里,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帐篷。但女主人说:“从我们俩认识到现在从来没有分开过,我觉得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是最浪漫的事情。”男主人说:“四川的耙耳朵(惧内),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呀。”这最简单的情话,却着实令人感动。
拍摄的导演为记录他们养蜂的故事,从乐山到秦岭,再到甘肃山丹牧场,前后跨越6个月,与他们一起风餐露宿,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
“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拍出来,通过食物展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式。”陈晓卿说。
陈晓卿还表示为了拍得更好更顺利,每一集的分导演在拍摄之前都做足了功课,光买书就差不多花了一两万块钱,其中要学习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脚步》太匆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舌尖2》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这其中的辛苦自是不必言说。而这么多内容要在短短的7集中讲全,时间自然不算充裕。例如《脚步》一共有8个故事,达到八分钟的故事有四个,五分钟的故事两个,两三分钟的故事两个,其中还穿插着不少的小故事。《舌尖1》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只有2秒钟,一集50分钟的片子有1400多个镜头,《舌尖2》也没有太多变化。而在英国的电视纪录片中,单个镜头平均长度是5秒钟,美国是4.5秒,中国通常是6.1秒。
这样的《脚步》“走得太匆忙”,镜头切换快,镜头量过大,也勿怪有些观众抱怨《舌尖2》节奏太快、没有重点了。有网友表示:“有些美食的镜头太短,看得不过瘾,若能放慢一点,精致细腻的画面再多一点,那就更加能让人流口水了。 ”
不过陈晓卿倒觉得这个没什么大问题,他以BBC的同行、《非洲》的制片人Mike Gunton谈到过的“八分钟定律”为例来讲这个问题。
所谓“八分钟定律”就是是人观看纪录片的疲劳周期是8分钟,所以一个好故事要在8分钟之内讲完。“这个‘八分钟定律’不止针对纪录片,所有做视觉传播的都适用。《舌尖1》的第五集,我用11分钟讲了一个故事。播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实时收视率曲线,到了8分钟那里,刷就掉下来了,而且半天也没起来。这你就知道,科学研究其实和艺术、传播是有某种神秘关联的。它不是停留在农耕时代,或者停留在象牙塔里,我自己创作的艺术只有我自己去欣赏,自我陶醉。现在更多的艺术都是在传播的‘不归路’上奋勇向前。怎么能做到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播最大化,除了你自己要加入艺术的原动力之外,也要懂得传播的规律和科学。”
不过有了《舌尖1》这个最有利的宣传武器,《舌尖2》完全不愁卖。知情人士表示,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外版权销售,单片销售额就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如果加上《舌尖2》与其他节目之间插播的广告,《舌尖2》的收益已经达到1亿元以上,但最核心的还是冠名播出权的销售,这部分就达到8000万左右。
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央视这次改变了策略,相对于第一季一口气7天播完,采取了美剧周播的形式。
“周播的形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一个项目7天就结束了,无论是留给广告客户还是冠名企业的宣传营销时间与空间都是很狭小的。”易合博略品牌咨询机构总裁赵一鹤表示,“而改为周播,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这有利于冠名企业配合宣传与做相关的活动。”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古语有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过《舌尖2》显然跳过了这个坎。导演陈晓卿在拍《舌尖1》时曾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正是有他这份坚持,《舌尖2》才得到不少观众的喜欢,不然也不会出现“收视率达1.57%,24小时讨论量迅速攀至新浪微博话题榜首位”的情况,各美食点评人也是一片赞誉。
独立食评人何伟生在《新京报》发评论《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认为,《舌尖》系列不仅仅是纪录美食的片子,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牵动了人们在脑海深处想家的神经。从第一季结束后相关讨论就没停过。很多观众都认为每当说到自个儿家乡美食时,拍得根本不过瘾,但稍事过后,萦绕他们脑海的已经不是食物如何了,更多燃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美食只是这部片子故事的线索,更深层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
人民网-观点频道文章《口水与眼泪齐飞,<舌尖2>让人更想家》写道:“如果说《舌尖1》让人想家的话,那么《舌尖2》就是让人更想家。它展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乡愁与变迁,都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的故事。有观众说看了《舌尖2》,让人口水与眼泪齐飞,口水是献给美食的,眼泪却是献给故乡,献给故乡的亲人的。在处于时代巨变,城镇化进程一步步加快的当下中国,我们需要这样的眼泪,需要《舌尖》这样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性底色的美食纪录片。”
的确,归国华侨思念家乡的味道,留守儿童珍惜亲情的味道,独居老人尊重自然馈赠的态度……无一不戳中观众内心。
正如陈晓卿所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不一样的是《舌尖2》多了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一点总导演陈晓卿在首映会上也强调了。但首集播出后,观众对此的反映却是褒贬不一,而这一点也是观众们争论的最大话题。
点赞与吐槽齐飞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4月初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话题相关舆情热度一路升温。《舌尖2》开播当天相关微博由此前的12万余条暴增至超过70万条。而《舌尖2》开播后的第一个工作日4月21日,相关网络新闻更是超过3500篇,相关舆情热度达到了一个超高温的全面爆发状态。
如果说《舌尖1》展现的是一桌中国气质的美食盛宴,那么《舌尖2》则绕到了舌尖的背后,刻画与食物相关的国人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生存困境、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悲喜生活。在“食物”的穿引下,可以窥见人们的生活与心态在发生变化,但浓郁的乡愁、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未变。原本准备纸巾留着擦哈喇子的观众们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擦眼泪地看完了。
喜欢《舌尖2》的观众,喜欢的是片中普通人制作的美食,还有制作美食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在第一集《脚步》中,当蓝田的麦田、地道的农家裤带面、吼秦腔的画面展现出来,观众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
《舌尖2》第一集播出后,在观众中迅速引发了思乡情怀,大家纷纷在网上晒出“家乡的味道”。新浪微博上的#舌尖上的中国2#话题相关微博也已经超过了440万条。
尽管点赞的不少,吐槽的也不少。有网友表示,既然叫《舌尖上的中国》,那么重点是舌尖,观众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然而《舌尖2》共七集,直指“人”的集数占去了大半。其中,《脚步》一集是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他们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传》讲传统烹饪在家族或师徒中的承载;《家常》则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看中国人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相逢》是呈现中国人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的深切情感;《三餐》是通过细品中国人的一粥一饭,来讲述人生的五味杂陈与酸甜苦辣。
在看过第一集后,很多吃货网友显然对这种美食故事与人文情怀不买账,甚至有网友直言:干脆改名叫《舌尖上的中国人》好了。
对于这些褒贬,陈晓卿很坦然:“美食是一个特别私人的东西,你觉得解馋的别人不一定解馋。除了介绍中国的好吃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好吃的,能够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一些事。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如此,《舌尖2》才更多地碰触了社会层面的东西,2012年至2013年涉及到的一些热点话题,例如切糕、艺考、富士康等都被陈晓卿“植入”到《舌尖2》中。陈晓卿要的是“才下舌头,又上心头”的长久,而非一饱眼福之后的迅速遗忘。
美食与记忆有关
仔细研究《舌尖1》和《舌尖2》,可以发现片中基本没有高大上的鲍参鱼翅,有的都是平民食物甚至走街串巷就能看到的小吃,比如豆花、煎饼、臊子面,当然先甭管正宗与否。
这与陈晓卿自身有关系,他的创作思路最早可追溯到他对北京平民食物的认知过程。陈晓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到北京之后一直不喜欢京派食物,直到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最让陈晓卿难忘的是,梁实秋描述自己1926年赴美留学归来时的情景:一出正阳门火车站,“乃把行李寄存于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三个品种一个不落,吃得我牙根清酸……”梁实秋评价说,“这顿饭,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所以在陈晓卿的认知里,美食这件事跟食物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跟故乡给予味蕾的强大记忆才有关系。这就能解释为啥四川人爱吃辣,浙江人爱吃甜。
“我仔细做过研究,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 陈晓卿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乡间的那些人们一样自信。
他跑遍各地,只为寻找那些土生土长真正拥有高超厨艺的大师。“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像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陈晓卿说。
所以寻找人物就成为拍摄中最繁重的工作,而导演组“找人”也没有任何诀窍可言,就是直接到民间去找。《舌尖2》第一集讲蜂蜜,主人公是四川乐山的一对养蜂夫妻。尽管那对养蜂夫妇没有固定的家,他们的家当就是几十成百的蜂箱,还有为了迁徙而用的帐篷。一年到头需要奔波三百天,辗转2万公里,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帐篷。但女主人说:“从我们俩认识到现在从来没有分开过,我觉得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是最浪漫的事情。”男主人说:“四川的耙耳朵(惧内),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呀。”这最简单的情话,却着实令人感动。
拍摄的导演为记录他们养蜂的故事,从乐山到秦岭,再到甘肃山丹牧场,前后跨越6个月,与他们一起风餐露宿,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
“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拍出来,通过食物展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式。”陈晓卿说。
陈晓卿还表示为了拍得更好更顺利,每一集的分导演在拍摄之前都做足了功课,光买书就差不多花了一两万块钱,其中要学习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脚步》太匆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舌尖2》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这其中的辛苦自是不必言说。而这么多内容要在短短的7集中讲全,时间自然不算充裕。例如《脚步》一共有8个故事,达到八分钟的故事有四个,五分钟的故事两个,两三分钟的故事两个,其中还穿插着不少的小故事。《舌尖1》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只有2秒钟,一集50分钟的片子有1400多个镜头,《舌尖2》也没有太多变化。而在英国的电视纪录片中,单个镜头平均长度是5秒钟,美国是4.5秒,中国通常是6.1秒。
这样的《脚步》“走得太匆忙”,镜头切换快,镜头量过大,也勿怪有些观众抱怨《舌尖2》节奏太快、没有重点了。有网友表示:“有些美食的镜头太短,看得不过瘾,若能放慢一点,精致细腻的画面再多一点,那就更加能让人流口水了。 ”
不过陈晓卿倒觉得这个没什么大问题,他以BBC的同行、《非洲》的制片人Mike Gunton谈到过的“八分钟定律”为例来讲这个问题。
所谓“八分钟定律”就是是人观看纪录片的疲劳周期是8分钟,所以一个好故事要在8分钟之内讲完。“这个‘八分钟定律’不止针对纪录片,所有做视觉传播的都适用。《舌尖1》的第五集,我用11分钟讲了一个故事。播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实时收视率曲线,到了8分钟那里,刷就掉下来了,而且半天也没起来。这你就知道,科学研究其实和艺术、传播是有某种神秘关联的。它不是停留在农耕时代,或者停留在象牙塔里,我自己创作的艺术只有我自己去欣赏,自我陶醉。现在更多的艺术都是在传播的‘不归路’上奋勇向前。怎么能做到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播最大化,除了你自己要加入艺术的原动力之外,也要懂得传播的规律和科学。”
不过有了《舌尖1》这个最有利的宣传武器,《舌尖2》完全不愁卖。知情人士表示,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外版权销售,单片销售额就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如果加上《舌尖2》与其他节目之间插播的广告,《舌尖2》的收益已经达到1亿元以上,但最核心的还是冠名播出权的销售,这部分就达到8000万左右。
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央视这次改变了策略,相对于第一季一口气7天播完,采取了美剧周播的形式。
“周播的形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一个项目7天就结束了,无论是留给广告客户还是冠名企业的宣传营销时间与空间都是很狭小的。”易合博略品牌咨询机构总裁赵一鹤表示,“而改为周播,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这有利于冠名企业配合宣传与做相关的活动。”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古语有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过《舌尖2》显然跳过了这个坎。导演陈晓卿在拍《舌尖1》时曾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正是有他这份坚持,《舌尖2》才得到不少观众的喜欢,不然也不会出现“收视率达1.57%,24小时讨论量迅速攀至新浪微博话题榜首位”的情况,各美食点评人也是一片赞誉。
独立食评人何伟生在《新京报》发评论《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认为,《舌尖》系列不仅仅是纪录美食的片子,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牵动了人们在脑海深处想家的神经。从第一季结束后相关讨论就没停过。很多观众都认为每当说到自个儿家乡美食时,拍得根本不过瘾,但稍事过后,萦绕他们脑海的已经不是食物如何了,更多燃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美食只是这部片子故事的线索,更深层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
人民网-观点频道文章《口水与眼泪齐飞,<舌尖2>让人更想家》写道:“如果说《舌尖1》让人想家的话,那么《舌尖2》就是让人更想家。它展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乡愁与变迁,都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的故事。有观众说看了《舌尖2》,让人口水与眼泪齐飞,口水是献给美食的,眼泪却是献给故乡,献给故乡的亲人的。在处于时代巨变,城镇化进程一步步加快的当下中国,我们需要这样的眼泪,需要《舌尖》这样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性底色的美食纪录片。”
的确,归国华侨思念家乡的味道,留守儿童珍惜亲情的味道,独居老人尊重自然馈赠的态度……无一不戳中观众内心。
正如陈晓卿所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