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点拨
所谓“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文中的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者观点较为辩证,使人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虽不全面,但能使人产生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读者对该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观点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该观点的内涵,等等。考生在确定作文观点时,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反映事物本质,所立观点必须对人有所启迪与反思。我们如何才能品味咀嚼,挖掘内蕴让人思考呢?
1.确定观点时,努力追求深度
对作文题目要深入开掘,立意一定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观点与主张;要运用哲学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考生要分析并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代表“正能量”的观点态度。
2.确立观点时,要给人以一定的教育与启迪意义
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材料时,尽量选择典型素材,这个典型材料既要有共性又要有鲜明个性,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以“幻想”为关键词的材料作文,如果考生写作时,仅仅泛泛而谈,空洞地想些无意义的事物,那肯定会黯然无光;如果能“幻想”一些有意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事物,以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激发人们奋斗与前行的动力,肯定会脱颖而出,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所以说确立观点时,要给人以一定的可回味与咀嚼的感觉,也就是作文读后能让人不断地回味,引发思考,从而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原则。
3.确立观点时,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文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作文来。
总之,考生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用想象与联想来展望未来,还要善于从文化、世界、人类甚至宇宙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作时,应该多联系现实,着重深刻立意,多多关注社会热点、人文哲学或历史新潮,要避开人云亦云的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更不能对低俗文化或不良现象进行追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作家C.P.斯诺早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惊奇地发现,他的科学家朋友和作家朋友是两个无法沟通的群体,彼此误解很深,不能就共同的社会问题坐在一起探讨。他問他的科学家朋友:你读过莎士比亚吗?又问他的作家朋友:你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吗?在他看来,一个作家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科学、文学乃至人类文明产生怎样的联想感悟?结合材料和你的学习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作文题的材料实际上是谈科学和人文的关系问题。科学和人文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由于科学重理性,人文重感性,且这两大领域交流不多,导致二者之间产生了隔阂,两者看似是互不干涉的,是可以各自平行存在的,甚至存在着若有似无的矛盾。但实际上,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早期中国现代科学家中就曾涌现出一批艺兼文理的大家,比如丁文江、李四光、竺可桢等,他们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既能承担领先国际水平的科研工作,又能写出辞章优美、立意深远的锦绣文章。就考生实际情况来说,可以讨论理科和文科的问题。
佳作示范
花开两朵,同根并蒂
一考生
回顾历史,人们总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历史的天空多么晴朗,总会有两朵娇嫩的花儿在天地间屹立不倒,同根并蒂,傲然而立。这两朵花,便是科学与人文。
科学之花,照耀天地;文学之流,贯穿古今,他们分别代表着理性与感性。有人认为,科学与人文无法融通,甚至相互对立。这种看法我无法认同,正如理性与感性在人性中共舞一样,科学与人文也在人类文明中共同吟唱着人类进步的圣歌。
文学是人类心灵高原上的天湖,那翡翠般的清澈里摇曳着科学苍穹的倒影。纵观古今,再伟大的作品也超越不了时代的枷锁,科学推动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车顶上是一路撷英摘星的人类文学。文学由文学家创造,而科学的边界就是文学家的眼界。庄子可以咏叹鲲鹏的无边无际,却永远不能赞美飞机上的日出;李杜可以对着巍巍青山独酌,却永远不能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畅饮……在时间的荒原上,科学与人文携手向前。
科学是连通星河的逶迤苍山,那顶天立地的壮阔里回响着文学旅客的足音。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永鸣的警钟,寂静的春天化为悬在钢铁森林上的利剑;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定着科学前进的方向;西域苏格拉底的教诲开辟了真理迷雾中的小道……在人类永无止境的旅途中,文学手持明灯,一次又一次引导科学走出徘徊,走向深处。
事实上,斯诺本人就是对自己发现的有力反驳。像斯诺这种科学与人文两座圣殿均有所涉猎的人,历史上不在少数。在科学领域浮沉的人转而把目光投向文学往往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而在文学的花园中游荡的人转而走向科学也常会嗅到不一样的芳香,中国人常说的“阴阳协调”蕴含的道理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科学和文学、感性与理性一起在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中交织互融。而在人类前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很多因天平失衡引发的倒退。当伦敦的烟雾再次困扰人们的生活,当近代中国文化繁荣而科学凋零几近亡国的惨景出现,当中世纪黑暗的夜幕再次降临,科学与人文将共奏哀歌。科学与人文的协调性不容质疑。
科学与人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科学与人文同歌共舞,这两朵并蒂之花才能迸发出他们独特而又和谐的魅力。
点评
作文思辨性强,内容深刻,观点鲜明而具有启发作用。第一段先引出本文的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第二段提出论点“科学与人文在人类文明中共同吟唱着人类进步的圣歌”,随后引用庄子和李杜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之后对科学与人文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释,最后深化论点,呼应主题,意蕴深远。作文熔比喻、类比、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于一炉,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所谓“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文中的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者观点较为辩证,使人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虽不全面,但能使人产生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读者对该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观点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该观点的内涵,等等。考生在确定作文观点时,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反映事物本质,所立观点必须对人有所启迪与反思。我们如何才能品味咀嚼,挖掘内蕴让人思考呢?
1.确定观点时,努力追求深度
对作文题目要深入开掘,立意一定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观点与主张;要运用哲学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考生要分析并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代表“正能量”的观点态度。
2.确立观点时,要给人以一定的教育与启迪意义
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材料时,尽量选择典型素材,这个典型材料既要有共性又要有鲜明个性,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以“幻想”为关键词的材料作文,如果考生写作时,仅仅泛泛而谈,空洞地想些无意义的事物,那肯定会黯然无光;如果能“幻想”一些有意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事物,以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激发人们奋斗与前行的动力,肯定会脱颖而出,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所以说确立观点时,要给人以一定的可回味与咀嚼的感觉,也就是作文读后能让人不断地回味,引发思考,从而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原则。
3.确立观点时,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文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作文来。
总之,考生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用想象与联想来展望未来,还要善于从文化、世界、人类甚至宇宙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作时,应该多联系现实,着重深刻立意,多多关注社会热点、人文哲学或历史新潮,要避开人云亦云的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更不能对低俗文化或不良现象进行追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作家C.P.斯诺早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惊奇地发现,他的科学家朋友和作家朋友是两个无法沟通的群体,彼此误解很深,不能就共同的社会问题坐在一起探讨。他問他的科学家朋友:你读过莎士比亚吗?又问他的作家朋友:你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吗?在他看来,一个作家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科学、文学乃至人类文明产生怎样的联想感悟?结合材料和你的学习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作文题的材料实际上是谈科学和人文的关系问题。科学和人文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由于科学重理性,人文重感性,且这两大领域交流不多,导致二者之间产生了隔阂,两者看似是互不干涉的,是可以各自平行存在的,甚至存在着若有似无的矛盾。但实际上,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早期中国现代科学家中就曾涌现出一批艺兼文理的大家,比如丁文江、李四光、竺可桢等,他们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既能承担领先国际水平的科研工作,又能写出辞章优美、立意深远的锦绣文章。就考生实际情况来说,可以讨论理科和文科的问题。
佳作示范
花开两朵,同根并蒂
一考生
回顾历史,人们总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历史的天空多么晴朗,总会有两朵娇嫩的花儿在天地间屹立不倒,同根并蒂,傲然而立。这两朵花,便是科学与人文。
科学之花,照耀天地;文学之流,贯穿古今,他们分别代表着理性与感性。有人认为,科学与人文无法融通,甚至相互对立。这种看法我无法认同,正如理性与感性在人性中共舞一样,科学与人文也在人类文明中共同吟唱着人类进步的圣歌。
文学是人类心灵高原上的天湖,那翡翠般的清澈里摇曳着科学苍穹的倒影。纵观古今,再伟大的作品也超越不了时代的枷锁,科学推动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车顶上是一路撷英摘星的人类文学。文学由文学家创造,而科学的边界就是文学家的眼界。庄子可以咏叹鲲鹏的无边无际,却永远不能赞美飞机上的日出;李杜可以对着巍巍青山独酌,却永远不能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畅饮……在时间的荒原上,科学与人文携手向前。
科学是连通星河的逶迤苍山,那顶天立地的壮阔里回响着文学旅客的足音。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永鸣的警钟,寂静的春天化为悬在钢铁森林上的利剑;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定着科学前进的方向;西域苏格拉底的教诲开辟了真理迷雾中的小道……在人类永无止境的旅途中,文学手持明灯,一次又一次引导科学走出徘徊,走向深处。
事实上,斯诺本人就是对自己发现的有力反驳。像斯诺这种科学与人文两座圣殿均有所涉猎的人,历史上不在少数。在科学领域浮沉的人转而把目光投向文学往往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而在文学的花园中游荡的人转而走向科学也常会嗅到不一样的芳香,中国人常说的“阴阳协调”蕴含的道理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科学和文学、感性与理性一起在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中交织互融。而在人类前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很多因天平失衡引发的倒退。当伦敦的烟雾再次困扰人们的生活,当近代中国文化繁荣而科学凋零几近亡国的惨景出现,当中世纪黑暗的夜幕再次降临,科学与人文将共奏哀歌。科学与人文的协调性不容质疑。
科学与人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科学与人文同歌共舞,这两朵并蒂之花才能迸发出他们独特而又和谐的魅力。
点评
作文思辨性强,内容深刻,观点鲜明而具有启发作用。第一段先引出本文的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第二段提出论点“科学与人文在人类文明中共同吟唱着人类进步的圣歌”,随后引用庄子和李杜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之后对科学与人文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释,最后深化论点,呼应主题,意蕴深远。作文熔比喻、类比、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于一炉,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