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本呈现
香 市
◎茅 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瓮、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指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后,据说为“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惟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平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小总共有三十个人!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口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技法提炼
1.以小见大
文章通过描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2.今昔对比
文章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
3.注重描写
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后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作者从视觉的角度,由外而内、由物而人,层次清晰、色彩鲜明地描绘了“香市”的盛况,又从听觉的角度,采取综述法写了一段十分精彩的香市“所闻”,描写出了“香市”庙堂内外的热烈繁闹、浩大声势。
我仿我秀
稻 香
一考生
七月流火,希望在金色的稻田里弯下了腰。
儿时的家乡,满眼是苍翠的山,清澈的水。山上的树木将他们的根深扎在坚硬的红壤中,恰像溪水中的螃蟹藏在坚硬石块下。溪水潺潺,蜿蜒在一块块梯形的平整土地间,汩汩的水流浸润到土壤之中,将成熟的喜悦蔓延。
稻子,就长于一块块梯田之中,接受着自然的哺育。
它们在三四月份被插种到混浊的泥水里,在阳光下,弯曲的身影一点一点占据整片土地。等待成熟的漫长时节里,爷爷总会换上厚重沉闷的雨衣,在日头正盛时背着笨重的农药箱子,逡巡在翠绿嫩生的稻苗间。偶尔,会有粘腻黢黑的鲎虫想要顺着结实的雨靴探索泥水之外的世界,却总能被发现,然后被扔进呜咽不停的溪水里。终于,当被深红色包裹住大半的枣子终于不堪重负,啪嗒打落在地上的那一刻,偏斜的日光携着渐凉的风儿,沙沙而过,在农人的脸上勾勒出笑容。他们摘下一串稻穗,摩挲着、细数着,将最饱满的那一颗放进嘴里,品尝着、微笑着。
一家几人,两个踩着打谷机,呼噜呼噜地卷过金黄的稻田,不时会有顽皮的稻穗不甘屈服,穿过踏板的缝隙割到人的小腿;其他几个人割稻子,递稻穗,随风摇摆的稻子成垛成垛地摆放在梯田里,风吹不动它的脑袋,却依然可以听见沙啦啦的声响在草垛之间穿梭。少年们总是玩心重,他们偷偷带着个小盆,收割之余,挽着裤脚,顺着梯田边的排水沟,找到小洞,寻找泥鳅。若是运气好,一下午能挖到小半盆。带回家,下锅一炒,拌着喷香的米饭,乐不可言。
幼时的稻田,一年四季都是生命的力量。
可是渐渐地,高耸入云的树木变成盘旋的年轮,溪流承载着塑料瓶在泥土里留下的斑驳干涸的泪痕,一方方梯田也从绿意盎然变成一片荒芜。
去年秋天,我再次回到了这里。
梯田已失去了它饱满多汁的脸庞,纵横沟壑是岁月留给它的皱纹。在一片片贫瘠之中,零星点缀着几块金色的稻田,也零星点缀着几个苍老佝偻的身影。脚踏的打谷机已经没有了,老人们熟练地操控着半自动的打谷机,孤独地穿行在稻田间。时而隔着风,隔着水,隔着一片片曾经的梯田,聊着一两句含糊不清的天。
日光西斜,扫过梯田,但风已不能再吟唱出哗啦啦的的音乐。
◆点评
这是一篇很好的模仿习作。儿时的稻田里有的是忙碌和欢乐,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梯田已失去了它饱满多汁的脸庞,纵横沟壑是岁月留给它的皱纹”。考生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这今昔对比之中,读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整篇作文在这种情感的浸染下有一种别样的美,是一篇佳作。
香 市
◎茅 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瓮、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指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后,据说为“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惟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平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小总共有三十个人!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口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技法提炼
1.以小见大
文章通过描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2.今昔对比
文章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
3.注重描写
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后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作者从视觉的角度,由外而内、由物而人,层次清晰、色彩鲜明地描绘了“香市”的盛况,又从听觉的角度,采取综述法写了一段十分精彩的香市“所闻”,描写出了“香市”庙堂内外的热烈繁闹、浩大声势。
我仿我秀
稻 香
一考生
七月流火,希望在金色的稻田里弯下了腰。
儿时的家乡,满眼是苍翠的山,清澈的水。山上的树木将他们的根深扎在坚硬的红壤中,恰像溪水中的螃蟹藏在坚硬石块下。溪水潺潺,蜿蜒在一块块梯形的平整土地间,汩汩的水流浸润到土壤之中,将成熟的喜悦蔓延。
稻子,就长于一块块梯田之中,接受着自然的哺育。
它们在三四月份被插种到混浊的泥水里,在阳光下,弯曲的身影一点一点占据整片土地。等待成熟的漫长时节里,爷爷总会换上厚重沉闷的雨衣,在日头正盛时背着笨重的农药箱子,逡巡在翠绿嫩生的稻苗间。偶尔,会有粘腻黢黑的鲎虫想要顺着结实的雨靴探索泥水之外的世界,却总能被发现,然后被扔进呜咽不停的溪水里。终于,当被深红色包裹住大半的枣子终于不堪重负,啪嗒打落在地上的那一刻,偏斜的日光携着渐凉的风儿,沙沙而过,在农人的脸上勾勒出笑容。他们摘下一串稻穗,摩挲着、细数着,将最饱满的那一颗放进嘴里,品尝着、微笑着。
一家几人,两个踩着打谷机,呼噜呼噜地卷过金黄的稻田,不时会有顽皮的稻穗不甘屈服,穿过踏板的缝隙割到人的小腿;其他几个人割稻子,递稻穗,随风摇摆的稻子成垛成垛地摆放在梯田里,风吹不动它的脑袋,却依然可以听见沙啦啦的声响在草垛之间穿梭。少年们总是玩心重,他们偷偷带着个小盆,收割之余,挽着裤脚,顺着梯田边的排水沟,找到小洞,寻找泥鳅。若是运气好,一下午能挖到小半盆。带回家,下锅一炒,拌着喷香的米饭,乐不可言。
幼时的稻田,一年四季都是生命的力量。
可是渐渐地,高耸入云的树木变成盘旋的年轮,溪流承载着塑料瓶在泥土里留下的斑驳干涸的泪痕,一方方梯田也从绿意盎然变成一片荒芜。
去年秋天,我再次回到了这里。
梯田已失去了它饱满多汁的脸庞,纵横沟壑是岁月留给它的皱纹。在一片片贫瘠之中,零星点缀着几块金色的稻田,也零星点缀着几个苍老佝偻的身影。脚踏的打谷机已经没有了,老人们熟练地操控着半自动的打谷机,孤独地穿行在稻田间。时而隔着风,隔着水,隔着一片片曾经的梯田,聊着一两句含糊不清的天。
日光西斜,扫过梯田,但风已不能再吟唱出哗啦啦的的音乐。
◆点评
这是一篇很好的模仿习作。儿时的稻田里有的是忙碌和欢乐,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梯田已失去了它饱满多汁的脸庞,纵横沟壑是岁月留给它的皱纹”。考生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这今昔对比之中,读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整篇作文在这种情感的浸染下有一种别样的美,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