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信息素养是高中思政教师的重要学科素养。当前,对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综合素养。为此,高中思政教师应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持人”、信息碰撞时的“分析师”、敏感的信息“整合家”和信息道德的“学习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高中思政课;策略
作者简介
徐翊,上海市中国中学,高级教师
信息素养一词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小威廉·多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概括来看,信息素养大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信息能力、信息处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一、教育现代化对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比照信息素养的概念,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关于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工具主要是指计算机(含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等硬件及所包含的软件和互联网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思政课程应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同时指出高中思政课程“应与时事政治相互补充”,并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2]可见,对思政教师而言,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力体现在把时事政治等信息加工成教学案例或教学情境,拓展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空间的能力。
第二,选择、加工、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是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因此,具备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只是起步,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更突出表现为选择、加工、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扁平化传递的时代赋予每个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高中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应表现为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服务课程教学。此外,当学生基于各自获取的信息而产生观点碰撞时,思政教师应能够利用自身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帮助学生去芜存菁,把正确的导向传递给学生。因此,高中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绝不能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对时事政治进行深度思考,整合成为引导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获得信息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高中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凭借敏锐的信息意识,优秀的思政教师能及时把各种信息转化为教学设计,找到时事政治等各类信息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敏锐的信息意识是经过长时间学科训练后的一种职业能力,比如对新闻报道中的某项重大科技成果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一教学内容之间关联的敏感性,还有对于重要会议和重要事件信息的及时捕捉等,都是信息意識的重要体现。
第四,信息道德的遵守与培养。信息道德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期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3]《课程标准》要求思政教师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4]引领学生。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思政教师应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认识信息道德的重要意义,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是思政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第一,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持人”。信息技术为思政学科课堂拓展了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也对思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好思政课带来了新挑战。思政教师应该从信息交流“主持人”的角度,把多元信息引入思政课堂,丰富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的应用。
以《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课的课后练习为例:
我校周边的某高新科创园里聚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有人提议根据企业规模划分区域,也有人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一起更有优势。请你根据教材内容,为双方分别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这是一份开放性的思政课作业设计,没有预设结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方法获得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功能,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或者人物采访与互联网搜索相互结合的方式。面对不同的情况,思政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展示不同来源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分析不同信息来源下的作业质量,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更加清楚互联网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的局限性,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学会走出课堂,理解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二,成为信息碰撞时的“分析师”。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不断提升的选择、加工、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在高中思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不同的理解,对时事政治等产生不同观点、发生信息碰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正是思政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引导学生去伪存真的最佳时机。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学生容易获取信息的网站、网络社交工具等渠道尽可能了解学生群体的主流观点。思政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一个成功的“分析师”,在信息的量上全方位出击,才能在分析问题的“质”上有的放矢,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第三,成为敏感的信息“整合家”。戴维·奥苏贝尔曾指出,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来实现。[5]
《课程标准》把“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6]作为高中思政学科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更多地自主发现并自主应用思政学科知识。因此,思政教师必须在教材理论和现实生活两方面扮演敏感的信息“整合家”,短视频、网络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等都是思政教师可以整合进教学设计的有效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思政教师的备课过程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为此,思政教师应该熟悉《课程标准》并不断梳理教材内容,头脑中带着教材框架去迎接每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不露痕迹地把更多信息穿插在思政课教学中。
第四,成为信息道德的“学习者”。信息道德浸润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的全过程。如获取信息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传播信息过程中能否尊重个人隐私等,都要求思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7]。
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道德教育的延伸。在信息道德教育中,思政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本人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舞台”,在互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创设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信息来源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走向合作与探究。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单一的信息道德宣讲,师生的信息道德才会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8.
[2][4][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語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EB/OL].[2021-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462199.html.
[3]季潇逸.信息道德—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EB/OL].[2021-05-25].https://ien.shou.edu.cn/2018/1204/c2222a236119/page.htm.
[5]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5(4):291-293 302.
责任编辑︱何 蕊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信息素养是高中思政教师的重要学科素养。当前,对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综合素养。为此,高中思政教师应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持人”、信息碰撞时的“分析师”、敏感的信息“整合家”和信息道德的“学习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高中思政课;策略
作者简介
徐翊,上海市中国中学,高级教师
信息素养一词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小威廉·多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概括来看,信息素养大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信息能力、信息处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一、教育现代化对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比照信息素养的概念,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关于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工具主要是指计算机(含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等硬件及所包含的软件和互联网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思政课程应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同时指出高中思政课程“应与时事政治相互补充”,并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2]可见,对思政教师而言,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力体现在把时事政治等信息加工成教学案例或教学情境,拓展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空间的能力。
第二,选择、加工、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是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因此,具备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只是起步,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更突出表现为选择、加工、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扁平化传递的时代赋予每个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高中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应表现为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服务课程教学。此外,当学生基于各自获取的信息而产生观点碰撞时,思政教师应能够利用自身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帮助学生去芜存菁,把正确的导向传递给学生。因此,高中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绝不能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对时事政治进行深度思考,整合成为引导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获得信息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高中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凭借敏锐的信息意识,优秀的思政教师能及时把各种信息转化为教学设计,找到时事政治等各类信息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敏锐的信息意识是经过长时间学科训练后的一种职业能力,比如对新闻报道中的某项重大科技成果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一教学内容之间关联的敏感性,还有对于重要会议和重要事件信息的及时捕捉等,都是信息意識的重要体现。
第四,信息道德的遵守与培养。信息道德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期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3]《课程标准》要求思政教师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4]引领学生。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思政教师应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认识信息道德的重要意义,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是思政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第一,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持人”。信息技术为思政学科课堂拓展了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也对思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好思政课带来了新挑战。思政教师应该从信息交流“主持人”的角度,把多元信息引入思政课堂,丰富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的应用。
以《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课的课后练习为例:
我校周边的某高新科创园里聚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有人提议根据企业规模划分区域,也有人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一起更有优势。请你根据教材内容,为双方分别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这是一份开放性的思政课作业设计,没有预设结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方法获得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功能,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或者人物采访与互联网搜索相互结合的方式。面对不同的情况,思政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展示不同来源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分析不同信息来源下的作业质量,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更加清楚互联网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的局限性,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学会走出课堂,理解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二,成为信息碰撞时的“分析师”。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不断提升的选择、加工、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在高中思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不同的理解,对时事政治等产生不同观点、发生信息碰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正是思政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引导学生去伪存真的最佳时机。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学生容易获取信息的网站、网络社交工具等渠道尽可能了解学生群体的主流观点。思政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一个成功的“分析师”,在信息的量上全方位出击,才能在分析问题的“质”上有的放矢,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第三,成为敏感的信息“整合家”。戴维·奥苏贝尔曾指出,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来实现。[5]
《课程标准》把“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6]作为高中思政学科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更多地自主发现并自主应用思政学科知识。因此,思政教师必须在教材理论和现实生活两方面扮演敏感的信息“整合家”,短视频、网络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等都是思政教师可以整合进教学设计的有效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思政教师的备课过程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为此,思政教师应该熟悉《课程标准》并不断梳理教材内容,头脑中带着教材框架去迎接每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不露痕迹地把更多信息穿插在思政课教学中。
第四,成为信息道德的“学习者”。信息道德浸润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的全过程。如获取信息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传播信息过程中能否尊重个人隐私等,都要求思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7]。
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道德教育的延伸。在信息道德教育中,思政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本人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舞台”,在互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创设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信息来源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走向合作与探究。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单一的信息道德宣讲,师生的信息道德才会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8.
[2][4][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語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EB/OL].[2021-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462199.html.
[3]季潇逸.信息道德—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EB/OL].[2021-05-25].https://ien.shou.edu.cn/2018/1204/c2222a236119/page.htm.
[5]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5(4):291-293 302.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