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海东
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主题班会真的有教育效果吗?”
“那些都是虛的,就是各种表演、各种活动,上完老师都累死了,学生还没有什么改变!这样费心费力又形式化的事情,还是少做一点!”
“主题班会就是给别人看的,真正的教育作用没有多少。”
关于主题班会,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所以,老班主任不愿意上主题班会,年轻班主任不知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还有一些老师直接把主题班会上成学科课、责备课等。
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育中的作用极大。很多孩子在毕业之后对我说:“多年以后,初中阶段能够让我记得的,从来不是那些学科课,也不是我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那些引起我反思,推动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正是那种看起来平凡,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发挥着不平凡作用的教育载体。
主题班会对教育的影响,需要考虑3个问题:上什么,怎么上,上成什么样。上什么,就是主题班会的主题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是主题班会内容的界定;怎么上,就是怎么上好这节课;上成什么样,就是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成长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上什么:一个人成长品质的培养目标
在思考“上什么”之前要思考“为谁而上”。在班级中,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成长,所以主题班会上什么,为谁而上,就是表明班主任是否关注到人,包括:人的成长包含什么、人要成长成什么样子以及人成长的核心点是什么。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解决了“上什么”的问题。其中,“成长成什么样子”是主题班会的出发点。
一般来说,“上什么”界定了主题班会的出发点。它需要关注的影响人的因素有:年龄特征、阶段特点、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学校环境、教师风格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成长成什么样。
譬如,在初中阶段,“上什么”要和该时期的学生特点相结合,比如,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和挑战,心理断乳期的自我期待等。主题班会的主题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趣味性。主题班会要能够吸引学生;第二,挑战性。主题班会的过程应该有挑战性的活动,要吻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第三,体系化。一个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是德智体美劳多方位的提升,所以,“上什么”是关于一个人成长品质的体系。
教育,归根到底是引导孩子寻找真实的自我。所以,以“真实的自我”为核心,以“德智体美劳”为基础,以“坚定、坚强、坚韧、坚持、坚毅”为目标,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界定主题班会要“上什么”。
“上什么”是培养人的品质。在德育上,以诚实、感恩、责任和温和界定人格品质;在智育上,以专注、目标、自律和反思界定智力品质;在体育上,以超越、主动、勇敢和坚持界定身体品质;在美育上,以善良、奉献、创新和欣赏界定艺术品质;在劳育上,以帮助、勤劳、自信和乐观界定劳动品质。将这些品质构成一个体系,引导人的成长,界定人的成长方向和内容。第一,从人的成长的整体界定品质的体系,宏观规划一个人的成长。第二,从成长的规律性看,确定了成长的目的,以“一个真实的自我”为核心,导向明确,目的清晰。第三,每一个品质都有多个层次的解读,呈现品质培养的过程性和递进性,让成长过程变得具体、直观、可视。
怎么上:一种品质的培养过程
“上什么”是出发点,“怎么上”是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关键。主题班会实践中,最关键的就是“怎么上”,很多教师就是在这个环节受阻,导致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兴趣。“怎么上”的难度在于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教材,一切都是宏观的要求,所以缺乏宏观到微观转换能力的教师很难上好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课的实质是成长品质的培养过程。品质的成长有4种影响因素:定位品质、解读品质、培养形式和引导学生认识品质。定位品质是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弄清楚学生在该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需要培养哪一种品质;解读品质是针对品质进行分解,挖掘这一品质的核心点;培养形式就是结合品质的核心寻找载体,设计教育活动,引导参与并推进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品质,则是构建问题系统,以任务驱动学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譬如,班集体建设中,培养集体荣誉感,需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并在班级生活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形成合作的品质。在主题班会课上,根据4个影响因素,我们构建以下4个操作步骤。
第一,定位品质。定位品质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班级建设、班级现状和教育目的入手。班级组建之初是集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合作是形成集体意识的关键品质。学会合作,就懂得了在班级里人和人相处的规则,就能明白班级的意义,这就是合作对集体意识的推进。
第二,解读品质。合作的培养不仅是在实践中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看到合作的内涵。具体来看,合作是这样实现的:在班级生活中,要完成一个任务。首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项目;其次,相互之间按照互补原则,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最后,能力强的人多承担,能力弱的人要尽力。合作的内涵可以解读为“我有自己的特点——我尽自己的责任——我和他人合作”,其中责任是核心。也就是说,合作的关键点是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三,培养形式。寻找合理的载体体现学生的责任,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合理的载体有3个要求:能让每个人尽力;能体现合作;能引起思考。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活动——手指托人。让参与活动的人,每个人伸出一个手指,合作托起一个人。这个活动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不仅有挑战性,还有趣味性,最关键的是,它表现出了微小力量在合作之后能够变成强大的力量,颠覆了人们原来的认识,能够引起人的思考。 第四,引导学生认识品质。针对不同阶段的活动目标,设计相应的序列问题。如,在预设阶段:你认为一个手指的力量有多大?你可以用一个手指举起一个人吗?如果我们一起努力呢?在反思阶段:在活动中,谁才是决定成功的人?最后的成功給你什么样的启示?你认为合作的核心是什么?两个阶段序列化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品质。
“怎么上”不仅是上课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人认识问题的思维解构和重构,我们借助4个步骤分解一节课,不仅是为了上好这节课,更是为了认清一节课如何从抽象到具体,从目的到操作的。只有理解了这4个步骤的发展,才能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
上成什么样:主题班会与序列化
“上成什么样”不是对一节课的界定,而是对阶段主题班会课的界定。它体现了对主题班会的宏观认识,是从顶层架构考量主题班会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结合了人的成长的过程性、个性化和阶段性特征。所以,主题班会应该具备序列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序列化就是主题班会培养的人的品质不是一个点,而是根据一个点延伸和发展;过程性就是品质培养和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要从过程性出发,把教育做成一个过程;阶段性就是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界定品质的重点和主题班会的重点。
譬如,以“一个真实的自我”作为教育目的,界定序列化的主题班会是这样的。
我们从德智体美劳界定的品质出发,根据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设定了3个主题(如下表):七年级习惯规范,八年级个性发展,九年级学习品质,然后在20个品质的要求中,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的变化,设计了60节主题班会课。它们有以下的特点。
1. 序列化,看见品质之间的联系。主题班会是一个班级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人的成长界定的人格、智力、身体、艺术和劳动5个方面20个品质的提升,品质之间有联系,品质本身有层次,呈现了人的发展秩序和品质规范,在成长中突出了教育的过程性。
2. 层次化,看见品质内涵的延伸。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中变化最大的3年,也是人格形成最重要的3年。品质培养作为形成人格最主要的途径,它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特征,分解层次,设计不同的主题内容,因材施教。品质的层次不仅是品质的外延发展,更是我们对品质内涵的解读和深化,这是品质培养的重点。
3. 个性化,看见班级特点的不同。主题班会是结合自己班级特点的课,是以自己班级学生的成长为基础的课。在序列化的主题班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见学生3年的成长,也可以看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问题的解决方式。成长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序列化的主题班会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以此为台阶逐层提升。
4. 核心化,看见教育目的的动力。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成长。只有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成长才能具体化。60节主题班会都是围绕“寻找真实的自我,看见最好的自己”出发,设定目标、分配任务、确定要求、合理安排,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教育目的,也是序列化的原点。
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主题班会真的有教育效果吗?”
“那些都是虛的,就是各种表演、各种活动,上完老师都累死了,学生还没有什么改变!这样费心费力又形式化的事情,还是少做一点!”
“主题班会就是给别人看的,真正的教育作用没有多少。”
关于主题班会,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所以,老班主任不愿意上主题班会,年轻班主任不知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还有一些老师直接把主题班会上成学科课、责备课等。
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育中的作用极大。很多孩子在毕业之后对我说:“多年以后,初中阶段能够让我记得的,从来不是那些学科课,也不是我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那些引起我反思,推动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正是那种看起来平凡,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发挥着不平凡作用的教育载体。
主题班会对教育的影响,需要考虑3个问题:上什么,怎么上,上成什么样。上什么,就是主题班会的主题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是主题班会内容的界定;怎么上,就是怎么上好这节课;上成什么样,就是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成长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上什么:一个人成长品质的培养目标
在思考“上什么”之前要思考“为谁而上”。在班级中,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成长,所以主题班会上什么,为谁而上,就是表明班主任是否关注到人,包括:人的成长包含什么、人要成长成什么样子以及人成长的核心点是什么。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解决了“上什么”的问题。其中,“成长成什么样子”是主题班会的出发点。
一般来说,“上什么”界定了主题班会的出发点。它需要关注的影响人的因素有:年龄特征、阶段特点、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学校环境、教师风格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成长成什么样。
譬如,在初中阶段,“上什么”要和该时期的学生特点相结合,比如,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和挑战,心理断乳期的自我期待等。主题班会的主题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趣味性。主题班会要能够吸引学生;第二,挑战性。主题班会的过程应该有挑战性的活动,要吻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第三,体系化。一个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是德智体美劳多方位的提升,所以,“上什么”是关于一个人成长品质的体系。
教育,归根到底是引导孩子寻找真实的自我。所以,以“真实的自我”为核心,以“德智体美劳”为基础,以“坚定、坚强、坚韧、坚持、坚毅”为目标,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界定主题班会要“上什么”。
“上什么”是培养人的品质。在德育上,以诚实、感恩、责任和温和界定人格品质;在智育上,以专注、目标、自律和反思界定智力品质;在体育上,以超越、主动、勇敢和坚持界定身体品质;在美育上,以善良、奉献、创新和欣赏界定艺术品质;在劳育上,以帮助、勤劳、自信和乐观界定劳动品质。将这些品质构成一个体系,引导人的成长,界定人的成长方向和内容。第一,从人的成长的整体界定品质的体系,宏观规划一个人的成长。第二,从成长的规律性看,确定了成长的目的,以“一个真实的自我”为核心,导向明确,目的清晰。第三,每一个品质都有多个层次的解读,呈现品质培养的过程性和递进性,让成长过程变得具体、直观、可视。
怎么上:一种品质的培养过程
“上什么”是出发点,“怎么上”是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关键。主题班会实践中,最关键的就是“怎么上”,很多教师就是在这个环节受阻,导致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兴趣。“怎么上”的难度在于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教材,一切都是宏观的要求,所以缺乏宏观到微观转换能力的教师很难上好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课的实质是成长品质的培养过程。品质的成长有4种影响因素:定位品质、解读品质、培养形式和引导学生认识品质。定位品质是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弄清楚学生在该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需要培养哪一种品质;解读品质是针对品质进行分解,挖掘这一品质的核心点;培养形式就是结合品质的核心寻找载体,设计教育活动,引导参与并推进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品质,则是构建问题系统,以任务驱动学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譬如,班集体建设中,培养集体荣誉感,需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并在班级生活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形成合作的品质。在主题班会课上,根据4个影响因素,我们构建以下4个操作步骤。
第一,定位品质。定位品质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班级建设、班级现状和教育目的入手。班级组建之初是集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合作是形成集体意识的关键品质。学会合作,就懂得了在班级里人和人相处的规则,就能明白班级的意义,这就是合作对集体意识的推进。
第二,解读品质。合作的培养不仅是在实践中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看到合作的内涵。具体来看,合作是这样实现的:在班级生活中,要完成一个任务。首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项目;其次,相互之间按照互补原则,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最后,能力强的人多承担,能力弱的人要尽力。合作的内涵可以解读为“我有自己的特点——我尽自己的责任——我和他人合作”,其中责任是核心。也就是说,合作的关键点是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三,培养形式。寻找合理的载体体现学生的责任,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合理的载体有3个要求:能让每个人尽力;能体现合作;能引起思考。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活动——手指托人。让参与活动的人,每个人伸出一个手指,合作托起一个人。这个活动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不仅有挑战性,还有趣味性,最关键的是,它表现出了微小力量在合作之后能够变成强大的力量,颠覆了人们原来的认识,能够引起人的思考。 第四,引导学生认识品质。针对不同阶段的活动目标,设计相应的序列问题。如,在预设阶段:你认为一个手指的力量有多大?你可以用一个手指举起一个人吗?如果我们一起努力呢?在反思阶段:在活动中,谁才是决定成功的人?最后的成功給你什么样的启示?你认为合作的核心是什么?两个阶段序列化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品质。
“怎么上”不仅是上课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人认识问题的思维解构和重构,我们借助4个步骤分解一节课,不仅是为了上好这节课,更是为了认清一节课如何从抽象到具体,从目的到操作的。只有理解了这4个步骤的发展,才能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
上成什么样:主题班会与序列化
“上成什么样”不是对一节课的界定,而是对阶段主题班会课的界定。它体现了对主题班会的宏观认识,是从顶层架构考量主题班会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结合了人的成长的过程性、个性化和阶段性特征。所以,主题班会应该具备序列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序列化就是主题班会培养的人的品质不是一个点,而是根据一个点延伸和发展;过程性就是品质培养和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要从过程性出发,把教育做成一个过程;阶段性就是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界定品质的重点和主题班会的重点。
譬如,以“一个真实的自我”作为教育目的,界定序列化的主题班会是这样的。
我们从德智体美劳界定的品质出发,根据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设定了3个主题(如下表):七年级习惯规范,八年级个性发展,九年级学习品质,然后在20个品质的要求中,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的变化,设计了60节主题班会课。它们有以下的特点。
1. 序列化,看见品质之间的联系。主题班会是一个班级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人的成长界定的人格、智力、身体、艺术和劳动5个方面20个品质的提升,品质之间有联系,品质本身有层次,呈现了人的发展秩序和品质规范,在成长中突出了教育的过程性。
2. 层次化,看见品质内涵的延伸。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中变化最大的3年,也是人格形成最重要的3年。品质培养作为形成人格最主要的途径,它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特征,分解层次,设计不同的主题内容,因材施教。品质的层次不仅是品质的外延发展,更是我们对品质内涵的解读和深化,这是品质培养的重点。
3. 个性化,看见班级特点的不同。主题班会是结合自己班级特点的课,是以自己班级学生的成长为基础的课。在序列化的主题班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见学生3年的成长,也可以看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问题的解决方式。成长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序列化的主题班会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以此为台阶逐层提升。
4. 核心化,看见教育目的的动力。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成长。只有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成长才能具体化。60节主题班会都是围绕“寻找真实的自我,看见最好的自己”出发,设定目标、分配任务、确定要求、合理安排,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教育目的,也是序列化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