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首要实施途径,学科育德成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论述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需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学科育德教学目标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育德;真
2017 年 8 月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课程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首要实施途径,学科育德成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是学科育德的重要阵地。然而,我们也时常发现课堂德育空洞说教者有之,言行不一者有之,课内外脱节亦有之。
本文以笔者所执教的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能行》一课为例,论述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需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学科育德教学目标的探索与思考。
一、以学定教,发现“真”问题
“以学定教”是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对教学过程形成的共识,因此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来教是实施学科育德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的第一项活动是“大拇哥送给你和我”,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于是,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笔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让我们一起夸夸身边的小伙伴,送他一个大拇哥吧!”课堂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跑向了那些学习优秀的孩子,班长一人就获得了超过半数同学送来的赞美。这样的效果显然背离了本环节预设的“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及自己,学会悦纳自己,赞美他人”的教学目标。
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我和同伴的评价依据更多来源于老师家长,对优秀的认识也是较为片面的。要引导他们悦纳自我、欣赏他人需要必要的引领示范。基于本班学生喜爱卡通游戏、乐于模仿等认知特点,笔者修改了本环节的设计。首先设计了卡通形象“自信小猫——咪咪”,上课伊始创设了咪咪送大拇哥的情境,并出示孩子的生活场景图片。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被老师赞美为“跳绳小王子”,那个总是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因为“清洁小能手”被点赞……至此,请孩子模仿小猫的方式送出大拇哥,孩子的视角开阔了,几乎所有孩子都得到了同伴送出的各种类型的大拇哥,就连平時最不爱说话的孩子都露出了自豪与自信的笑容。主动欣赏他人、悦纳自我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在学生的模仿活动中水到渠成。
教材中的儿童是预设状态的儿童,教室里的学生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学科育德的最终对象。因此,以真实的学生为依据,发现学生真正存在的德育问题,才能让学科育德有效落地。
二、实践活动,挖掘“真”需要
二年级学生没有强烈的内部认知动力,被动地“教与学”的过程往往使课堂出现老师自说自话的现象。因此,我们的“教”要教在学生的心坎上,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是在本课设计中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在学习了小猫咪咪的自信法宝后,孩子们信心倍增,跃跃欲试,于是笔者设计了“跟着视频学做小猫手偶”的实践活动。开始播放视频,有的孩子静心观察,也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还有的孩子因为一步没跟上和同桌讨论起来……视频播完,能成功制作的孩子不到班级的十分之一。沮丧、烦躁、紧张……负面的情绪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有情绪控制力较差的孩子,当场哭了起来。此时,老师告诉孩子们:“有的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我们也努力去做了,但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成功。那怎么办呢?”“老师,可不可以再看一次视频。”“老师,您能教我们一下吗?”“再试一次!”……孩子们主动要求继续学习。当视频再次播放的时候,孩子们明显看得更仔细了。
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了,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意志品质和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学习品质也悄然萌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为了避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内需,让“教”找到了“生根发芽”的沃土。
三、多元互动,引导“真”探究
教材提供的只是活动的范例,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教材、教师、同伴的多元互动,帮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切实提高育德实效。
本课中,笔者以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猫咪咪”贯穿全课,并以此为主要载体设计了“大拇哥送给你和我”“师生同讲故事”“学做小猫咪咪”“挑战我能行”等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发现自身优点;尝试挑战自我,激发自我信心;实践体验活动,学会勇敢面对挫折……
以“师生同讲故事”为例,所讲的故事内容实际就是教材下方出示的小绘本《咪咪学本领》。但在处理方式上,笔者首先将故事分割成了“咪咪学本领受挫”“咪咪克服困难学会本领”两部分,分别放到了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中。第一段故事由老师讲述,引发学生的共情,认识到说出“我不行”并不可怕,从而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不行”,学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学习分析其原因,充满自信地为下一环节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故事的后半段,笔者把它放到了“打败我不行”的教学环节中,由师生合作边看绘本边讲述。没有排练、没有预设,课堂上笔者还特意选了一个平时语言表达较差的学生,难度显而易见。然而,讲台前师生互动合作,老师适时提示学生关注画面,并在故事发展关键处邀请台下孩子“友情提示”“即时点评”,多元互动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中得以显现。教学预设的“相信自己行,你就可能行”的育德目标不言而喻,更多的孩子发现自身的潜力,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听、真看、真探究”。
四、珍视生成,引发“真”参与
教学设计与真实课堂之间总有落差。珍视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让课程变得对学生更有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育德;真
2017 年 8 月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课程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首要实施途径,学科育德成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是学科育德的重要阵地。然而,我们也时常发现课堂德育空洞说教者有之,言行不一者有之,课内外脱节亦有之。
本文以笔者所执教的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能行》一课为例,论述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需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学科育德教学目标的探索与思考。
一、以学定教,发现“真”问题
“以学定教”是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对教学过程形成的共识,因此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来教是实施学科育德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的第一项活动是“大拇哥送给你和我”,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于是,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笔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让我们一起夸夸身边的小伙伴,送他一个大拇哥吧!”课堂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跑向了那些学习优秀的孩子,班长一人就获得了超过半数同学送来的赞美。这样的效果显然背离了本环节预设的“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及自己,学会悦纳自己,赞美他人”的教学目标。
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我和同伴的评价依据更多来源于老师家长,对优秀的认识也是较为片面的。要引导他们悦纳自我、欣赏他人需要必要的引领示范。基于本班学生喜爱卡通游戏、乐于模仿等认知特点,笔者修改了本环节的设计。首先设计了卡通形象“自信小猫——咪咪”,上课伊始创设了咪咪送大拇哥的情境,并出示孩子的生活场景图片。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被老师赞美为“跳绳小王子”,那个总是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因为“清洁小能手”被点赞……至此,请孩子模仿小猫的方式送出大拇哥,孩子的视角开阔了,几乎所有孩子都得到了同伴送出的各种类型的大拇哥,就连平時最不爱说话的孩子都露出了自豪与自信的笑容。主动欣赏他人、悦纳自我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在学生的模仿活动中水到渠成。
教材中的儿童是预设状态的儿童,教室里的学生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学科育德的最终对象。因此,以真实的学生为依据,发现学生真正存在的德育问题,才能让学科育德有效落地。
二、实践活动,挖掘“真”需要
二年级学生没有强烈的内部认知动力,被动地“教与学”的过程往往使课堂出现老师自说自话的现象。因此,我们的“教”要教在学生的心坎上,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是在本课设计中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在学习了小猫咪咪的自信法宝后,孩子们信心倍增,跃跃欲试,于是笔者设计了“跟着视频学做小猫手偶”的实践活动。开始播放视频,有的孩子静心观察,也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还有的孩子因为一步没跟上和同桌讨论起来……视频播完,能成功制作的孩子不到班级的十分之一。沮丧、烦躁、紧张……负面的情绪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有情绪控制力较差的孩子,当场哭了起来。此时,老师告诉孩子们:“有的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我们也努力去做了,但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成功。那怎么办呢?”“老师,可不可以再看一次视频。”“老师,您能教我们一下吗?”“再试一次!”……孩子们主动要求继续学习。当视频再次播放的时候,孩子们明显看得更仔细了。
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了,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意志品质和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学习品质也悄然萌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为了避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内需,让“教”找到了“生根发芽”的沃土。
三、多元互动,引导“真”探究
教材提供的只是活动的范例,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教材、教师、同伴的多元互动,帮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切实提高育德实效。
本课中,笔者以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猫咪咪”贯穿全课,并以此为主要载体设计了“大拇哥送给你和我”“师生同讲故事”“学做小猫咪咪”“挑战我能行”等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发现自身优点;尝试挑战自我,激发自我信心;实践体验活动,学会勇敢面对挫折……
以“师生同讲故事”为例,所讲的故事内容实际就是教材下方出示的小绘本《咪咪学本领》。但在处理方式上,笔者首先将故事分割成了“咪咪学本领受挫”“咪咪克服困难学会本领”两部分,分别放到了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中。第一段故事由老师讲述,引发学生的共情,认识到说出“我不行”并不可怕,从而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不行”,学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学习分析其原因,充满自信地为下一环节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故事的后半段,笔者把它放到了“打败我不行”的教学环节中,由师生合作边看绘本边讲述。没有排练、没有预设,课堂上笔者还特意选了一个平时语言表达较差的学生,难度显而易见。然而,讲台前师生互动合作,老师适时提示学生关注画面,并在故事发展关键处邀请台下孩子“友情提示”“即时点评”,多元互动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中得以显现。教学预设的“相信自己行,你就可能行”的育德目标不言而喻,更多的孩子发现自身的潜力,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听、真看、真探究”。
四、珍视生成,引发“真”参与
教学设计与真实课堂之间总有落差。珍视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让课程变得对学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