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豆腐的哨子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醒来的时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
  每次这哨子声引起了我不少的怅惘。
  并不是它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在诱发我的漂泊者的乡愁;不是呢,象我这样的Outcast(漂泊者),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
  也不是它那类乎军笳(编者注:古代塞北军用的管乐器)然而已颇小规模的悲壮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另一方面的烟云似的过去;也不是呢,过去的,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早已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煞所销毁。
  所以我这怅惘是难言的。然而每次我听到这呜呜的声音,我总抑不住胸间那股回荡起伏的怅惘的滋味。
  昨夜我在夜市上,也感到了同样的滋味。
  每次我到夜市,看见那些用一张席片挡住了潮湿的泥土,就这么着货物和人一同挤在上面,冒着寒风在嚷嚷然叫卖的衣衫褴褛的小贩子,我总是感得了说不出的怅惘的心情。说是在怜悯他们么?我知道怜悯是亵渎的。那末,说是在同情于他们罢?我又觉得太轻。我心底里钦佩他们那种求生存的忠实的手段和态度,然而,亦未始不以为那是太拙笨。我从他们那雄辩似的“夸卖”声中感得了他们的心的哀诉。我仿佛看见他们吁出的热气在天空中凝集为一片灰色的云。
  可是他们没有呜呜的哨子。没有这象是闷在瓮中,象是透过了重压而挣扎出来的地下的声音,作为他们的生活的象征。
  呜呜的声音震破了冻凝的空气在我窗前过去了。我倾耳静听,我似乎已经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
  我猛然推开幛子,遥望屋后的天空。我看见了些什么呢?我只看见满天白茫茫的愁雾。
  (原载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第2号,署名MD)
  编者注:该篇是茅盾先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写过的散文随笔之一。全文不足700字,却通过一看似日常的现象,发出了对那黑暗社会和不公正命运的深切感慨。一位虽流落异国他乡,但不以自身为悲,视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漂泊者形象跃然纸上。
其他文献
上期,我们来到酒泉,那里感人的历史传说和神奇的航天科技是不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期,我们不妨沿着河西走廊继续往西,来到敦煌,品一品这里的风华吧!  沙漠辽阔,峰峦起伏,黄沙与蓝天相接,驼铃声铛铛作响。  你看,这里壁画瑰丽,石窟壮美,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留下无数珍藏。敦煌,拂去风沙,便有月出星满天的美丽;  你看,莫高窟里一幅幅壁画、一尊尊彩塑,就是河西走廊上最耀眼的文化遗产。它有彩带飘扬、凌
期刊
有一种小鱼怒目如蛙,背鳍如旗,胸鳍如桨,皮肤光滑。因常见它在滩涂上蹦来蹦去,故得名跳鱼。  有一种鱼,它们生活在红树林和滩涂附近,本领高强,爬树、打洞、跳高,样样精通。  它们头大嘴宽,双目凸起,胸鳍像一双小手撑在身体两侧,着淡褐色外衣,上面点缀着许多小“星星”。退潮后,它们从洞穴中出来活动和觅食,用发达有力的胸鳍匍匐前进。借助胸鳍的力量,它们摆动尾巴拍打地面弹向空中,在滩涂上蹦来蹦去。它们的名字
期刊
石首鱼,耳内有石如棋子,可助其保持平衡。从前,渔人用敲罟捕鱼法,将石首鱼一网打尽。  在东南沿海一带,当地人流行晒鲞,俗称晒鱼干。“鲞”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吴王阖闾时期,与肉质鲜美的石首鱼有关。  据说阖闾为王时,东夷人侵袭吴国,吴王亲自带兵出征讨伐夷人。夷人节节败退,逃到海上的一个小岛上,吴王军队与其对峙。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军粮耗尽,士兵食不果腹。吴王焚香祷告,东风遂起,金色海浪席卷而来,团团围
期刊
敬惜汉字,弘扬传统文化;以史为鉴,细说字间故事  体育运动,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关键。由此衍生出的运动会,是比拼体力、体质等运动能力的盛会。在中国古代,有一群天赋异禀的人,他们或擅长跑步,或精于射箭,或爱好举重……他们聚集起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他们都是谁呢?一起去看看吧!  释义:跑步的速度赶上奔跑的马儿,形容速度飞快。  达奚震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的将领,十分勇猛,被形容是“走
期刊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航海史可以映射出它的兴衰起落,而中国的海运事业也经历过凤凰涅槃般的重生。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海运实力在半个多世纪内,从一穷二白发展到雄踞世界前列。这是如何做到的,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失落的荣耀  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华民族不仅贡献了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等重要发明,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也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
期刊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背后故事也逐渐为人所熟知。十年磨一剑的努力与坚持,赛场竞技的紧张激烈,失误时的懊恼叹息,战胜对手后的喜极而泣,国歌响起时的骄傲感动……我常想,那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目标发起冲击的少年或青年,不仅有钢筋铁骨,还有似水柔情呀!  柳眉儿姐姐,我是一名初二女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  从小,我的体能就比较好,每天蹦蹦跳跳的,常常跑得满头大汗。为了方便清洗,妈妈给
期刊
[1]这天,放学做完值日,向婷照例到舞蹈室和同伴们打一声招呼,然后准备离开。下楼的时候,她突然想起教学楼后方的垃圾堆放点还没查看,就打算去看看是否有剩余垃圾没被清理干净。  就是这样的“临时起意”,让她看见了新生顾小希。在去垃圾堆放点的路上,她看到这个女孩靠坐在学校仓库边,默默哭泣着。  向婷想了想,还是走过去,递了纸巾给她:“你怎么了?”  顾小希抬起头,想说自己没事,却看见向婷右眼贴着的纱布,
期刊
如果让大家对十二个月份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那十月一定因为有“国庆七天乐”而被排进前三名——毕竟,没有什么比放假更令人身心愉悦了。更何况,十月还有校园运动会呢!  咦?我看到有的同学把脑袋摇成了拨浪鼓:“国庆节放七天假没话说,但是运动会嘛……感觉没什么意思,就是一群人蹦蹦跳跳跑跑,还不如待在教室里闲聊呢!”  运动真的没意思吗?当然不!假如这些运动项目都变成了人,你就会发现,他们真有意思!  奔跑吧
期刊
在墙上涂鸦曾经是文明的前奏。  人类最早的文字和图画都出现在墙壁上。我们的祖先通过图画来记录天时轮转、地负海涵,而文字的雏形就在图形抽象的演变中慢慢成形,渐渐立体。  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字和图画不再只存在于山间幽穴。纸张的出现,解放了人类的书写本能。而习惯了建筑物光洁表面的现代人,也不再允许建筑物外墙上出现被随手涂抹的“瘢痕”。于是,涂鸦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  比如在涂鸦潮流的诞生地纽约,涂鸦
期刊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街头突然多了一种由单线条的字母组成的“Taki183”涂鸦。这是一个年轻的传单工在穿梭于街头巷尾工作时随手留下的,却比那些他散出去的传单留存的时间更久。1971年,《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个创作者Taki的故事。他说创作涂鸦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在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留下点什么。”  其实Taki并不是涂鸦的先行者,也并没有以涂鸦获得荣耀的野心,但是却阴差阳错地把这种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