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课堂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课堂练习的情境、课堂练习的统一与变化、课堂练习的重复、课堂练习的速度以及课堂练习的反馈六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策略,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数学思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的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同时,目的是通过练习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那么,我们该怎样设计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要明确
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练习的内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练习。
例如:我在教“5以内数的认识”时,要求学生拿出学具圆片:先摆3个圆片,再摆2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计算?同时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结果是怎样算出来的?并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同学。这样,学生在明确了目的和要求后,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交流,不但知道了有多种计算方法,而且从具体、直观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了加法的含义,也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练习的情境要有效预设
有效的练习情境能激起学生练习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达到数学练习的目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去加以练。
例如:我在教“小数乘法”时,设计了用“掌声表示得数有几位小数”的练习情境。我问学生:“32×1.8的得数有几位小数?有几位小数就击掌几次”,全班击掌一次,接着我又问:“0.82×2.6得数有几位小数?”,教室里又响起三次掌声。就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时统一与变化要有机结合
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有效地设计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练习,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例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我先出示一组题:6+4=( ) 7+8=( ) 16–7=( ) 12–7=( ) 这就是练习任务的统一;接着,我又出示另外一组题:10-( )=6 ( )-8=7 9+( )=16 ( )+7=12 这就是练习任务的变化。为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我安排学生先对练习任务进行充分练习,在学生熟练后再过渡到练习任务变化的练习,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逐步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四、课堂练习要做到有效的重复
牢固掌握知识或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不是通过一两次的练习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练习的效果就越好,如能在重复练习时要求学生加以回忆,回忆类型题的特点、注意事项,练习的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就是通过不断地让学生多方面重复练习,结果这一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五、课堂练习要先求正确后求速度
对于学生来说,答案的正确和解题的速度都很重要。教师不应只强调练习的速度而忽视了答案的正确性,也不应该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练习的速度。一般来说,在最初练习时应先求正确,然后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在不妨碍答案正确的原则下,再力求迅速。
例如,在教“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练习这一组题:80-48÷4+2 (80-48)÷4+2 80-48÷(4+2) 80-(48÷4+2)我先要求学生不急于计算结果,而是要他们注意比较这几道题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这些习题的数字和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由于括号位置不同而改变了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练习,大大减少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显著提高了练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要及时进行反馈
做完练习后还要做什么呢?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及时地反馈:对练习的过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正确答案的理解,检查出错误的原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练习策略,从而尽量地预防和避免了练习中的错误,也便于相关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例如,我在教学生“小数乘法”时,有学生这样做:12×2.21=265.2,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26.52。我就让学生自己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提醒学生“为什么小数点的位置不对呢?”这时,再让学生回忆确定小数点位置的方法,针对自己的错误做出订正。这样安排练习,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分析、评价,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既较好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时,一定要教给学生有效的练习策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解题思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数学思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的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同时,目的是通过练习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那么,我们该怎样设计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要明确
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练习的内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练习。
例如:我在教“5以内数的认识”时,要求学生拿出学具圆片:先摆3个圆片,再摆2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计算?同时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结果是怎样算出来的?并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同学。这样,学生在明确了目的和要求后,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交流,不但知道了有多种计算方法,而且从具体、直观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了加法的含义,也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练习的情境要有效预设
有效的练习情境能激起学生练习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达到数学练习的目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去加以练。
例如:我在教“小数乘法”时,设计了用“掌声表示得数有几位小数”的练习情境。我问学生:“32×1.8的得数有几位小数?有几位小数就击掌几次”,全班击掌一次,接着我又问:“0.82×2.6得数有几位小数?”,教室里又响起三次掌声。就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时统一与变化要有机结合
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有效地设计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练习,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例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我先出示一组题:6+4=( ) 7+8=( ) 16–7=( ) 12–7=( ) 这就是练习任务的统一;接着,我又出示另外一组题:10-( )=6 ( )-8=7 9+( )=16 ( )+7=12 这就是练习任务的变化。为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我安排学生先对练习任务进行充分练习,在学生熟练后再过渡到练习任务变化的练习,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逐步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四、课堂练习要做到有效的重复
牢固掌握知识或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不是通过一两次的练习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练习的效果就越好,如能在重复练习时要求学生加以回忆,回忆类型题的特点、注意事项,练习的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就是通过不断地让学生多方面重复练习,结果这一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五、课堂练习要先求正确后求速度
对于学生来说,答案的正确和解题的速度都很重要。教师不应只强调练习的速度而忽视了答案的正确性,也不应该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练习的速度。一般来说,在最初练习时应先求正确,然后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在不妨碍答案正确的原则下,再力求迅速。
例如,在教“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练习这一组题:80-48÷4+2 (80-48)÷4+2 80-48÷(4+2) 80-(48÷4+2)我先要求学生不急于计算结果,而是要他们注意比较这几道题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这些习题的数字和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由于括号位置不同而改变了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练习,大大减少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显著提高了练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要及时进行反馈
做完练习后还要做什么呢?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及时地反馈:对练习的过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正确答案的理解,检查出错误的原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练习策略,从而尽量地预防和避免了练习中的错误,也便于相关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例如,我在教学生“小数乘法”时,有学生这样做:12×2.21=265.2,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26.52。我就让学生自己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提醒学生“为什么小数点的位置不对呢?”这时,再让学生回忆确定小数点位置的方法,针对自己的错误做出订正。这样安排练习,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分析、评价,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既较好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时,一定要教给学生有效的练习策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解题思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