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赏大唐茶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Fland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饮茶的全民性的真正热衷是兴于唐代。唐代是我国饮茶之风大盛时期。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尤其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使茶叶贸易愈加发达。此时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及湖北、四川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饮茶,茶烟飞扬,所谓“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封氏闻见录》则写到:
  “自邹、齐、沦、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民间茶风也有唐代大气宽松之象,小店林立,汤沸火红,自由取饮,清舒中多一分朴拙之韵。
  唐人饮茶从内容到方式都有重大变革。这个时候饮用茶的品种从形制看已经非常多,陆羽《茶经》中所列出的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泡饮方式也随之多样起来,其中“末茶法”流行于上层社会,着重于茶味“珍鲜馥烈”;而“点茶法”则更讲究技艺,也更有玩赏的意味。由于在程序上较煎茶法费时少,因此点茶之法在宋代迅速成为时尚。
  与上述流行的饮茶方式相适应,唐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内容最丰富的茶具系列。唐代茶具囊括了采制和煮饮一应器具。到了宋代才将采茶用具排除在外。明清以后,茶具已是壶、杯、盏等简单的泡饮器具的专称,这是随着采、造茶成为独立物业及社会分工的使然。
  陆羽在《茶经》的“二之具”和“四之器”中,把茶具按采制和煎饮功用分为造具和煮器,其中属采、制的工具有19种,煮茶和饮茶的用具24种。
  


  采、制茶工具按其工序,包括从采、制到贮藏全过程的工具和设备有:赢(即篮,采茶具)、灶、甑(蒸茶具)、杵臼(捣茶具)、规(模)、承(即台)、担(拍茶具)、芘莉(放置成形饼茶的附属工具)、焙、贯(穿茶竹条)、棚(焙茶具)、朴(即鞭,穿茶工具)、育(封茶工具)。
  陆羽把煎饮茶器具统称为煮器,主要有(一)生火用具:风炉、灰承(炭箱)、炭挝(六角形铁棒用以通炭火)、火筴。(二)煮茶用具:鳆(方耳宽边大口锅,即大口釜)、交床(十字交叉架,放鳆用)。(三)烤、碾、量茶用具,包括夹(烤茶)、纸囊(贮放烤好的茶)、碾(木制碾轮)、拂未(羽毛制)、罗合(罗筛、盒)、则(贝类或铜、铁、竹制成的小箕,量茶用)。(四)水具:水方(木制盛水器)、漉水囊(滤水器)、瓢(舀水器)、熟盂(盛开水用)、竹筴(搅水用)。(五)盐具:鹾簋(瓷制盐罐)、揭(竹制取盐器具)。(六)饮茶用具:碗、札(棕榈皮装柄,像大笔)。(七)洁具:涤方(木制盛水器)、滓方(承茶渣用)、巾(粗绸制,擦拭用)。(八)藏陈用具:畚(白蒲芋编,装碗用)、具列(竹木制,藏放全部茶具)、都篮(竹编容器)。
  


  唐代的茶器,除了竹、木、纸、绸制作的难以保藏外,其它以铁、铜、瓷、石等材料制作的研末用具如碾、臼、杵,煮茶用具如风炉、鳆、铛、钵、盂、及饮茶用具碗、盏等在唐代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发现。
  碗是唐人最主要的饮茶器具。1953年在湖南长沙市望城县石诸湖兰岸咀唐窑址,采集到一只岳州窑釉下彩书“捥”玉璧底圆口青瓷碗。“荼”为古“茶”字,至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才将“荼”正名为“茶”字。此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文字可证、有年代可考且早于《茶经》的唐代茶碗标准器,为我国茶具史上一个重大发现。
  唐代茶碗较饭碗器形略小一些,器身浅,敞口斜壁,瘦底,足的形状像玉璧。而小巧玲珑的茶碗则被称为“瓯”。唐人使用茶碗主要分白釉和青釉两种。出白釉碗的有河北邢窑、四川大邑窑、河南巩县窑、河北曲阳窑(定窑前身)和景德镇梅亭窑;出青釉碗的则有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和湖南长沙、陕西铜川、四川邛崃、广东潮州、浙江温州、江西景德镇及福建的同安、怀安、建阳将口等地窑口。
  陆羽在《茶经》中,从釉色和茶色相宜与否,比较品评了当时6个生产茶碗的名窑,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被陆羽推为名窑之首的唐代越州窑,是指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所有烧制青瓷窑的总称,范围达数百里(叶吉吉民《中国陶瓷史》)。越窑青瓷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早晚期釉色分呈艾青和湖绿色,典型的越窑青瓷茶具如碗、瓯、壶、盏托等,造型精美,釉色青翠莹润,如脂似玉。有人以为邢州瓷较越瓷好,陆羽则认为“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或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说明作为茶具,越瓷无论材质、釉色均无与伦比。唐代对越州所产茶碗、瓯有同好而且推崇备至的还有著名诗人顾况、孟郊、施肩吾、皮日休、徐寅、韩渥、陆龟蒙等,良词丽句因此而脍炙人口——“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徐寅《贡余秘色茶盏诗》);“越瓯犀液发茶香”(韩渥《横塘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秘色越器诗》)……都表达着他们对越窑茶具的宝爱之情。
  


  陆羽在《茶经》中描述的末茶法,当茶末投入釜中,水面出现“势若奔腾状的溅沫”时,立即用预先盛在熟盂内(一种敞口直壁碗形器)的熟水止沸,所谓“育华救沸”。考古发现表明,此时一种侈口、短颈、圆肩、平底,颈肩两侧分别按曲柄和管状上伸短流的注水器,称茶瓶(又称汤瓶、注壶),同样成为点茶时注汤的利器。这一类的茶瓶多数为瓷制,也有金、银、陶制作。
  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唐·王明哲墓中出土茶碗、茶瓶各1件。据墓志看,王明哲,京兆人,官“内侍省内府局丞”,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病逝。此瓶喇叭形口,肩两侧分装圆柱形短流和扁圆形曲柄,瓶身略矮,平底,通器施墨绿色釉。弥足珍贵的是瓶底有墨书“老导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计12字。这是一个有文字题款、有确切年代和用途(茶社专用)的瓷茶瓶,因此,成为唐代茶瓶的标准器。考古发现反映,唐代越窑、定窑、鼎州窑、长沙窑、将口窑等不少瓷窑都烧造此类茶瓶,其中尤以长沙窑的造型、纹饰极富地域特色。
  1987年4月,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僖宗李儇供奉佛祖的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套银质鎏金茶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宫廷茶具。据地宫出土《衣物帐》记载,这套稀世之珍的茶具包括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由碾槽和碾轮组成)、鎏金仙人驭鹤纹银茶罗(用以盛放筛碾后的茶末)、鎏金飞鸿纹银则(量茶具)、琉璃茶碗拓子(含茶碗、茶托,饮茶具)、鎏金“鸿雁于飞”纹银笼子(贮茶具)、金银结条笼子(贮茶具)、鎏金银龟茶木盍(藏茶未)、鎏金摩羯纹蕾钮银盐台(贮盐器)、鎏金飞鸿纹银匙(舀具)、银火筋等。
  法门寺地宫唐宫廷茶具的重见天日,不仅揭示了唐代皇家的饮茶习俗和设备、填补了陆羽《茶经》不记宫廷茶具的空白,另一方面也生动反映了唐代精美绝伦的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为中国茶文化史和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他文献
2007年5月以来,普洱茶市场风云突变,其价格的涨跌和股市一样牵动着很多茶人的心。有人说普洱茶的冬天来了,有人说普洱茶没有未来了。的确,随着消费者对普洱茶的消费越来越理性,普洱茶的暴利时代结束了,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冬天会越来越寒冷。  普洱茶的价格还会再跌吗?市场回暖的空间在哪?普洱茶的明天,究竟会怎样?相对于普洱,下一个独领风骚的又会是哪种茶?本刊专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邓时海
期刊
前世——这里曾经有茶    茶馆,是人们饮茶场所的泛称,反过来说,人们饮茶场所绝不限于茶馆。六朝时期,江南刮起品茗清谈之风,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地方称茶寮。饮茶之风盛行到唐代,有文字记载“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当时已出现煎茶出卖的店铺。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称茶肆、茶楼的,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元代称茶馆为茶房,
期刊
关于茶:融入血液中的情感    上世纪80年代末,董惠培从福州大学教职工的位置退下来,承袭了家族的茶叶生意。然而,头脑敏锐的他并没有如长辈们一样做传统的茉莉花茶生意,他觉得福建的乌龙茶更有市场。  许多年后,董惠培不无自豪地说: “安溪铁观音在福州的市场开拓,我可是出了不少力啊!”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安溪铁观音在福州市场上还很难见到,且价格低廉,更没有什么知名度。通过一位安溪朋友的介绍,
期刊
以下是文章
期刊
96野生乔木(生饼)    茶饼:野生天然茶青,叶薄,整碎度上大叶不平均,香气带有陈化后茶香。  茶汤:橙红清亮,香气陈老浓香。多道之后汤色依旧,茶性稳定。  口感:入口饱满绵稠,滋味醇厚,略有涩感,回甘清甜。  茶底:乌绿,略欠完整。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据店主介绍,此款茶是“文山舟”的野生古树茶,野生茶叶片较薄,古树高大,当地人制茶时比较粗放,大部分用竹竿或棍子打下茶青,因此茶青不是很完
期刊
形式各异    泡茶匙原是一种欧美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其主要用途为搅拌奶茶或咖啡。快捷的生活方式让富有创造力的白领们将茶匙发展成了一种泡茶工具。泡茶匙根据材质可以分为塑料茶匙、不锈钢茶匙、竹制茶匙等,市面上常见的泡茶匙主要是塑料和不锈钢两种,竹制茶匙更偏向于茶勺,用来取定量的茶叶。    塑料泡茶匙  塑料材质的泡茶匙是用安全的耐温食用性矽树脂制成的,是一种无毒环保的塑料材质,耐热温度可到达230
期刊
苏州是个神奇的古城。它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从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
期刊
我知道午子仙毫茶很有些年头了。因为有亲戚在汉中工作,知道我爱茶,故每当新茶下来,都会送上几斤给我,有定军茗眉、汉水银梭,但更多的是午子仙毫。说起来惭愧,那几年我正热恋着工夫茶,言必称观音,很是冷落了午子茶。常常是新茶到手,或置之高柜,或送人,偶尔喝一次,也是仅为解渴,很少用心去欣赏它。  世上的万事万物,想来都有一种“缘”,任谁都无法躲过。我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爱上午子茶。说起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汉中
期刊
那种农家自制自用的土茶,又粗又黑的,还有一股子柴火味,却能让无数红尘游子,放弃众多的世界名茶,跋涉万水千山,也要一尝曾经留在记忆中的那股烟熏火燎的茶滋味。烟熏茶真的有这样的魔力可以胜过一切名茶的滋味?  我对烟熏茶的关注,缘起于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  前些时候在长沙的同学聚会上,老同学郑重其事地对我说: “听说你爱茶懂茶,那你可以帮我买点茶吗?我要送给一个同乡老前辈。”“当然可以呀!不管是铁
期刊
航海半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不过那都不用自己掏腰包买,起名叫“保健茶”,其实都是出口的一级茉莉花茶。这么多年,我一直不讲究什么“茶道”,航海时,喝公家的茶,一天茶杯不离手,赶上天热,我也会凑热闹与水手们喝大碗茶,浓点淡点冷的热的都无所谓。据说文人喝茶好品茶,但怎么个品法,也从没有去深究。  直到告老还乡,才发现茶早已成为大众饮品了,而且形成一种茶文化,这才感到自己航海闯荡世界,倒真是孤陋寡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