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升,还影响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将从提炼教材内容设问、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融入生活元素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优化方法和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2-075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多将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放在了知识的灌输上,盲目地运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下降。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应该从现实学情出发,主动地去探索、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直接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一、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教材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来源,问题则是对教材内容的凝练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并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单向传输和知识灌输的教学倾向,主动对教材课本进行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与把握,以直接从中提炼出重点、难点和要点内容,据此来设计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找准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设置悬念并创设情境,从而直接启发并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展开主动地思考、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教授《我爱我家》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感受父母抚养的辛苦,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上课后,笔者先为学生们引入了一则故事,故事内容主要围绕《天亮了》这首歌曲的真实实例讲述的,在听完整个故事后,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给的爱是伟大的,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爱?我们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对家庭有哪些责任呢?提出问题后,笔者在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这样,笔者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组织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合作探究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状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往来,以促进教学实效的提升。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转变并创新班级授课的方式,推进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首先,教师需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以此来进行科学合理地小组分配,使每个小组的人数保持在4-6人为宜;其次,教师需以任务为驱动,直接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讨论、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优势互补和互帮互助,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向“谁”学》时,本节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笔者实施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该学习哪些东西?不该学习哪些东西?任务下发后,笔者再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笔者则会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方法,并做好监督工作。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合作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融入生活元素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知识是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将生活融入到实际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展教学思路,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主动地去观察、挖掘和搜集各种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巧妙地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授《规则在哪里》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时生活还是校园中,规则无处不在。上课后,笔者先以班规为例,让学生们说一说班规的作用,学生们回答道:班规是规范大家行为的东西,有了班规,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随后,笔者引出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笔者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交通规则,这时,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开始思考,回答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当引入生活实例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这样,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外实践是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于理论、教材和课堂中,而是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课外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实践运用,强化学生的社会体验,促使学生不断地陶冶心灵,提高修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我的责任》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形成责任意识,懂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开展了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通过实践来强化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笔者会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劳动,如,维护操场卫生,学生们可以感受劳动过程的辛苦。在活动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思考,家庭中,我们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呢?这时,学生们想到了父母每天的工作,回到家还要做家务。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怎样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必须要完成的重要课题。对此,广大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端正教学的态度、思想和观念,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明确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进而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融入生活元素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创新策略的运用,来直接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改革、转变和优化,最终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剑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浅析[J].华夏教师,2017(05):65.
[2]鄒巍.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52.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2-075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多将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放在了知识的灌输上,盲目地运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下降。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应该从现实学情出发,主动地去探索、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直接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一、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教材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来源,问题则是对教材内容的凝练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并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单向传输和知识灌输的教学倾向,主动对教材课本进行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与把握,以直接从中提炼出重点、难点和要点内容,据此来设计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找准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设置悬念并创设情境,从而直接启发并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展开主动地思考、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教授《我爱我家》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感受父母抚养的辛苦,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上课后,笔者先为学生们引入了一则故事,故事内容主要围绕《天亮了》这首歌曲的真实实例讲述的,在听完整个故事后,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给的爱是伟大的,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爱?我们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对家庭有哪些责任呢?提出问题后,笔者在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这样,笔者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组织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合作探究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状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往来,以促进教学实效的提升。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转变并创新班级授课的方式,推进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首先,教师需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以此来进行科学合理地小组分配,使每个小组的人数保持在4-6人为宜;其次,教师需以任务为驱动,直接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讨论、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优势互补和互帮互助,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向“谁”学》时,本节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笔者实施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该学习哪些东西?不该学习哪些东西?任务下发后,笔者再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笔者则会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方法,并做好监督工作。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合作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融入生活元素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知识是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将生活融入到实际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展教学思路,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主动地去观察、挖掘和搜集各种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巧妙地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授《规则在哪里》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时生活还是校园中,规则无处不在。上课后,笔者先以班规为例,让学生们说一说班规的作用,学生们回答道:班规是规范大家行为的东西,有了班规,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随后,笔者引出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笔者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交通规则,这时,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开始思考,回答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当引入生活实例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这样,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外实践是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于理论、教材和课堂中,而是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课外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实践运用,强化学生的社会体验,促使学生不断地陶冶心灵,提高修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我的责任》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形成责任意识,懂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开展了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通过实践来强化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笔者会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劳动,如,维护操场卫生,学生们可以感受劳动过程的辛苦。在活动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思考,家庭中,我们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呢?这时,学生们想到了父母每天的工作,回到家还要做家务。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怎样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必须要完成的重要课题。对此,广大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端正教学的态度、思想和观念,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明确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进而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融入生活元素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创新策略的运用,来直接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改革、转变和优化,最终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剑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浅析[J].华夏教师,2017(05):65.
[2]鄒巍.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