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春本刊接到“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刊名单,发现福建省武夷山市下岗职工左国栋苦心经营多年的“一分钱读书社”已经入围。
目前,“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已发展到37家。在强手如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团、河北存瑞中学、韶山市图书馆诸多阅览室中,“一分钱读书社”显得弱小又伟岸。当年,我刊总编辑夏欣作为《光明日报》记者曾报道过《“一分钱读书社”传播先进文化》,如今我们依旧关注着它……
一分钱读书社:一个以最少的钱读最多好书的租书屋
接到编辑部组稿电话,我既感动又内疚。今年是我本命年:小学就赶上了“文革”,后来上山下乡受教育还经常调到宣传队,上调不成当民办教师,之后参军、退伍回家乡,临时当上治安员,政府分配进工厂,一晃8年成了五级工,1988年“下海”经历了10载一言难尽的商海沉浮,1999年从武夷山木材转运站下岗后,为生计摆起了书摊。摆书摊的半年,我发现想读书的人很多,可是买书不划算,一般的租书店品种单一且租金很高,于是就想办一个以最少成本读到最多好书的租书店。
2000年3月,我生命的新里程便从这里悄悄开始了。
“一分钱”的亲和力
手中拮据,便租了市区西林街偏僻处的店面,用自己几十年收藏的图书、摆摊剩余的书籍加上5000余元下岗费做成本,开了一家以喝茶坐阅休闲为形式的“读者茶社”。最初由于店名不响,生意清淡,冥思苦想一个月,更名为内涵与形式统一的“一分钱读书社”。
如今商品经济社会,一分钱实在微不足道,可是几经命运沉浮的我依旧坚信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真理,精心设计的读书卡形式或许在全国罕见:读书社实行会员制,会员办卡每年只收33元!由于运营模式新鲜,第一年就吸引了众多顾客,发展会员千余名。
书香蝶自来,“一分钱读书社”的招牌一亮相,就紧紧吸引了读书人。只有60多平方米的店面拥有大量图书和期刊报纸,大堂中间一长溜桌子供顾客坐阅喝茶,一种典型的南国书堂茶楼氛围。这里每天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节假日尤甚,散客进社,也只需交1元钱茶水费,就可整日待在社里看书。
读书社的微利运作和公益性质,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并指示市文化馆将10个乡镇文化站与读书社建立图书沟通交流关系。读书社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到各乡镇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连锁分社。具体做法是:总社向分社提供图书、分社向总社支付图书押金,分社每月到总社调换图书1-2次,总社每年向分社收取适当的图书折旧费。这种双赢形式使乡镇连锁分社迅速发展,外县、市、省也闻讯来人考察,如江西、浙江、山东、广东等。2003年底我们的分社发展到最高峰达26家、团体读书点14个、跨区域连锁分社3个,驻地武警部队还无偿与我们共建图书阅览室。
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如举办各类书展和书画展,向农村文化书堂赠书等。
老年读者是我们这里最稳定最勤奋的一个群体,60岁以上的会员有100余位。80岁的会员王福来常说,自己除非躺倒起不来才不来坐阅。更感人的是年高90余岁的武夷山寺庙的觉像主持大师,每年下山一趟把欲读书目抄写成册,然后由徒弟们逐一借阅。老年会员中不乏有专长者,我还为他们专门举办过书画展呢!
“一分钱”的热效应
读书社办得红火,与上级领导的关心分不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介入指导,文体局全力配合支持,地区宣传部组织全区现场观摩会,国家有关部委、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光临视察调研,一分钱读书社从而成为了武夷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人文亮点。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领导为我们题词:“一分钱的读书社,读书人的风景线”,“一分钱读书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天空中的一颗小红星,永远闪烁”。
自2000年《福建日报》刊发“下岗夫妻开办一分钱读书社”新闻图片后,随着读书社的日益发展,新闻媒体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种方式不断报道着我们的动向。纸业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中国监察报》、《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半月谈》、《理论与研究》以及各大省报、地方晚报等等。福建电视新闻中心、浙江卫视、天津电视台、太原电视台等先后派记者实地采访,其中浙江卫视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一分钱读书社的故事》一经向全国播放,我们经常接到咨询办读书社经验的各地长途电话。我们的经验还被编入《全国精神文明经典事例100例》、《农村工作方法50例》、《发家致富108招》等书籍等等。
随着读书社的发展,我本人也曾分别获得地方党政部门颁发的“先进宣传思想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下岗再就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水涨船高。我们的读书社从创办时的不足1万册书,发展至今已超过10万册库存。经营模式也在改变,我们取消了33元的一卡制,推出了可供读者任选的7种会员卡,即:100型钻石贵宾卡、50型荣誉嘉宾卡、20型翡翠学生卡、年卡、半年卡、季度卡、月卡等,特别是办钻石卡的人很多,因为本卡每天只收1分钱,一年下来只要3.65元!
“一分钱”的冷却时
红火之后,我们度过了2005年的极度艰难:一是“一分钱”的理念盈利太少,诸多分社经营者动了改行之念;二是总社图书更新缓慢,交换二三年后便无书可调,读书人次减少。目前分社尚存13家。
读书社目前也面临三大难题:一,如何拓展场地?二,在自己经济拮据的现实中如何解决大量书籍过于陈旧、破损严重的现状?三,“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的建立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感到了压力,如何组织会员在狭窄空间里读刊评刊?
对于上述问题,在创立“一分钱”理念的时候我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分钱”式经营需要全力投入个人的微薄资金乃至到处贷款,永远不可能有储蓄!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升级报道,我“身为平民,造福一方”的生活目标和经营理念更加坚定,妻子却对此感到茫然:折腾多年,图书库存一年比一年多,购房计划一年比一年遥远,每年家中都要发生“金融危机”……
但她的爱更伟大。操持贫家井然得体,敬爱婆婆孝敬有加,这多年一直是她为我母亲洗澡搓背、陪老人家逛街的。她文化程度不高,却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很多会员的借书证号码,于是这就方便了那些健忘的会员。我俩一天12小时坚守书社,装订、修补图书,经常给各类图书挪位置、变换店内摆设给会员以新鲜感,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
我由衷感谢支撑和帮助我的家人,书社的微薄收入只能维持全家基本温饱,例如梦想了几年的洗衣机,就是狠不下心去买,因为大家都清楚,省下每一分钱添置新书是“一分钱读书社”的第一责任。
目前,“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已发展到37家。在强手如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团、河北存瑞中学、韶山市图书馆诸多阅览室中,“一分钱读书社”显得弱小又伟岸。当年,我刊总编辑夏欣作为《光明日报》记者曾报道过《“一分钱读书社”传播先进文化》,如今我们依旧关注着它……
一分钱读书社:一个以最少的钱读最多好书的租书屋
接到编辑部组稿电话,我既感动又内疚。今年是我本命年:小学就赶上了“文革”,后来上山下乡受教育还经常调到宣传队,上调不成当民办教师,之后参军、退伍回家乡,临时当上治安员,政府分配进工厂,一晃8年成了五级工,1988年“下海”经历了10载一言难尽的商海沉浮,1999年从武夷山木材转运站下岗后,为生计摆起了书摊。摆书摊的半年,我发现想读书的人很多,可是买书不划算,一般的租书店品种单一且租金很高,于是就想办一个以最少成本读到最多好书的租书店。
2000年3月,我生命的新里程便从这里悄悄开始了。
“一分钱”的亲和力
手中拮据,便租了市区西林街偏僻处的店面,用自己几十年收藏的图书、摆摊剩余的书籍加上5000余元下岗费做成本,开了一家以喝茶坐阅休闲为形式的“读者茶社”。最初由于店名不响,生意清淡,冥思苦想一个月,更名为内涵与形式统一的“一分钱读书社”。
如今商品经济社会,一分钱实在微不足道,可是几经命运沉浮的我依旧坚信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真理,精心设计的读书卡形式或许在全国罕见:读书社实行会员制,会员办卡每年只收33元!由于运营模式新鲜,第一年就吸引了众多顾客,发展会员千余名。
书香蝶自来,“一分钱读书社”的招牌一亮相,就紧紧吸引了读书人。只有60多平方米的店面拥有大量图书和期刊报纸,大堂中间一长溜桌子供顾客坐阅喝茶,一种典型的南国书堂茶楼氛围。这里每天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节假日尤甚,散客进社,也只需交1元钱茶水费,就可整日待在社里看书。
读书社的微利运作和公益性质,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并指示市文化馆将10个乡镇文化站与读书社建立图书沟通交流关系。读书社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到各乡镇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连锁分社。具体做法是:总社向分社提供图书、分社向总社支付图书押金,分社每月到总社调换图书1-2次,总社每年向分社收取适当的图书折旧费。这种双赢形式使乡镇连锁分社迅速发展,外县、市、省也闻讯来人考察,如江西、浙江、山东、广东等。2003年底我们的分社发展到最高峰达26家、团体读书点14个、跨区域连锁分社3个,驻地武警部队还无偿与我们共建图书阅览室。
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如举办各类书展和书画展,向农村文化书堂赠书等。
老年读者是我们这里最稳定最勤奋的一个群体,60岁以上的会员有100余位。80岁的会员王福来常说,自己除非躺倒起不来才不来坐阅。更感人的是年高90余岁的武夷山寺庙的觉像主持大师,每年下山一趟把欲读书目抄写成册,然后由徒弟们逐一借阅。老年会员中不乏有专长者,我还为他们专门举办过书画展呢!
“一分钱”的热效应
读书社办得红火,与上级领导的关心分不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介入指导,文体局全力配合支持,地区宣传部组织全区现场观摩会,国家有关部委、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光临视察调研,一分钱读书社从而成为了武夷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人文亮点。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领导为我们题词:“一分钱的读书社,读书人的风景线”,“一分钱读书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天空中的一颗小红星,永远闪烁”。
自2000年《福建日报》刊发“下岗夫妻开办一分钱读书社”新闻图片后,随着读书社的日益发展,新闻媒体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种方式不断报道着我们的动向。纸业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中国监察报》、《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半月谈》、《理论与研究》以及各大省报、地方晚报等等。福建电视新闻中心、浙江卫视、天津电视台、太原电视台等先后派记者实地采访,其中浙江卫视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一分钱读书社的故事》一经向全国播放,我们经常接到咨询办读书社经验的各地长途电话。我们的经验还被编入《全国精神文明经典事例100例》、《农村工作方法50例》、《发家致富108招》等书籍等等。
随着读书社的发展,我本人也曾分别获得地方党政部门颁发的“先进宣传思想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下岗再就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水涨船高。我们的读书社从创办时的不足1万册书,发展至今已超过10万册库存。经营模式也在改变,我们取消了33元的一卡制,推出了可供读者任选的7种会员卡,即:100型钻石贵宾卡、50型荣誉嘉宾卡、20型翡翠学生卡、年卡、半年卡、季度卡、月卡等,特别是办钻石卡的人很多,因为本卡每天只收1分钱,一年下来只要3.65元!
“一分钱”的冷却时
红火之后,我们度过了2005年的极度艰难:一是“一分钱”的理念盈利太少,诸多分社经营者动了改行之念;二是总社图书更新缓慢,交换二三年后便无书可调,读书人次减少。目前分社尚存13家。
读书社目前也面临三大难题:一,如何拓展场地?二,在自己经济拮据的现实中如何解决大量书籍过于陈旧、破损严重的现状?三,“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的建立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感到了压力,如何组织会员在狭窄空间里读刊评刊?
对于上述问题,在创立“一分钱”理念的时候我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分钱”式经营需要全力投入个人的微薄资金乃至到处贷款,永远不可能有储蓄!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升级报道,我“身为平民,造福一方”的生活目标和经营理念更加坚定,妻子却对此感到茫然:折腾多年,图书库存一年比一年多,购房计划一年比一年遥远,每年家中都要发生“金融危机”……
但她的爱更伟大。操持贫家井然得体,敬爱婆婆孝敬有加,这多年一直是她为我母亲洗澡搓背、陪老人家逛街的。她文化程度不高,却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很多会员的借书证号码,于是这就方便了那些健忘的会员。我俩一天12小时坚守书社,装订、修补图书,经常给各类图书挪位置、变换店内摆设给会员以新鲜感,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
我由衷感谢支撑和帮助我的家人,书社的微薄收入只能维持全家基本温饱,例如梦想了几年的洗衣机,就是狠不下心去买,因为大家都清楚,省下每一分钱添置新书是“一分钱读书社”的第一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