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投影仪、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等各种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得到普遍推广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证实,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有些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在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使用中流于形式,还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 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使用中存在着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辅”代“主”,电教满堂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一堂课,使用媒体的种类和各种媒体的次数过多,致使学生眼花缭乱。电教满堂灌,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失去,学生无法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被动地处在视听中,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疲劳感,失去了电教媒体的作用。
二、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探究与思考。
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电教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像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三、偏重视听,未突出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就像一块玉难免有瑕疵,一块金难免有杂质。语言文字媒体的长处是信息包蕴量大,留给接受者思考、想像的余地多,而且简便、快捷、自然、灵活,缺点是间接性,不如视听媒体那样直接、强烈。视听媒体的不足在于一览无余,不如语言文字底蕴深厚,有充分的想象余地。但它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动作、图像等有质感的材料为中介,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生活、自然风貌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给学生以鲜明、强烈的影响。它给学生大脑全方位、立体感的刺激,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又是文字媒体所难以企及。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借此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并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多媒体实质上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的可视听媒体,使学生感官得到愉悦,就像网络与电视等一样,迎合了大多数人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的追求。视听媒体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从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起,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优美,而淡化了教材甚至脱离教材,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它将使语文教学的意义丧失殆尽。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使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具体地体验文章内容之深刻和语言之精妙,不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四、摒弃传统,不现实地实行无黑板上课。
目前,部分教师试图实行无黑板上课,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我认为无论多媒体怎样先进,功能如何完善,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教师和学生,任何将教师和学生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的软件都是不受欢迎的,以计算机人为地割裂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是设计软件之大忌。因此,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遗忘传统教学中最精华的东西。
五、操作机械,有碍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双向配合,可是不少教师仅是一个多媒体的操纵者。为完成既定计划,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很少交流情感,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演板。这样的多媒体无疑妨碍了师生间的交流,这也是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一大局限。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电教媒体与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电教媒体是否在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仍然受到教学规律及其他教学因素的制约。只有科学、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教学规律及其它教学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潜力,扬长避短,勇于实践,使之成为架设在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立交桥,铺筑在学生与文本间的一条高速路。才能使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以“辅”代“主”,电教满堂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一堂课,使用媒体的种类和各种媒体的次数过多,致使学生眼花缭乱。电教满堂灌,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失去,学生无法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被动地处在视听中,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疲劳感,失去了电教媒体的作用。
二、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探究与思考。
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电教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像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三、偏重视听,未突出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就像一块玉难免有瑕疵,一块金难免有杂质。语言文字媒体的长处是信息包蕴量大,留给接受者思考、想像的余地多,而且简便、快捷、自然、灵活,缺点是间接性,不如视听媒体那样直接、强烈。视听媒体的不足在于一览无余,不如语言文字底蕴深厚,有充分的想象余地。但它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动作、图像等有质感的材料为中介,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生活、自然风貌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给学生以鲜明、强烈的影响。它给学生大脑全方位、立体感的刺激,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又是文字媒体所难以企及。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借此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并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多媒体实质上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的可视听媒体,使学生感官得到愉悦,就像网络与电视等一样,迎合了大多数人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的追求。视听媒体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从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起,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优美,而淡化了教材甚至脱离教材,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它将使语文教学的意义丧失殆尽。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使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具体地体验文章内容之深刻和语言之精妙,不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四、摒弃传统,不现实地实行无黑板上课。
目前,部分教师试图实行无黑板上课,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我认为无论多媒体怎样先进,功能如何完善,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教师和学生,任何将教师和学生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的软件都是不受欢迎的,以计算机人为地割裂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是设计软件之大忌。因此,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遗忘传统教学中最精华的东西。
五、操作机械,有碍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双向配合,可是不少教师仅是一个多媒体的操纵者。为完成既定计划,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很少交流情感,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演板。这样的多媒体无疑妨碍了师生间的交流,这也是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一大局限。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电教媒体与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电教媒体是否在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仍然受到教学规律及其他教学因素的制约。只有科学、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教学规律及其它教学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潜力,扬长避短,勇于实践,使之成为架设在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立交桥,铺筑在学生与文本间的一条高速路。才能使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