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教学课堂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恬静又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而严谨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标准追求“活而不乱”。所以要求课堂教学要“活”起来,“动”起来
小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追求,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态度、习惯。力求“活”、“新”。笔者认为营造一个“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个尤为重要的作用。纵观以前的教学,我们也一直在提倡“活”字,“实践中出真知,活动中方能得真知”,说的就是这个理。在“活”中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在"动"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直以来都在做的。
但是“活”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乱”。表现如下:
一 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性
刚开始笔者也认为,只要在课堂上采用唱歌,说歌谣,猜谜语等方式,快快乐乐地,那就是体现了新的理念,达到了新的要求。但我对课堂气氛肤浅的认识,让我片面地追求内容的形式性而忽略教学的实效性。清华大学范文芳教授指出: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改变,唱歌,游戏,讲故事等低层次的兴趣逐步失去其吸引力,学生逐渐对语言外部形式的要求变为对语言本身的兴趣,语言理解才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满足。
二 忽视学生的参与性
笔者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课堂是否是越“活”越好,学生积极性是否越高越好,笑声是否是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有位老师教学身体body的各个部位,ear,nose,face等,其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是“锤子击鼻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teacher,me ”“teacher,me”叫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些学生还跑到老师跟前强烈要求参加老师组织的游戏,但是真正学到手学到位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学生只是把游戏的过程当成是最终的目的,而非老师要求的学到真正的知识,当然也达不到提出教学目标。究其原因,老师根本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三课堂交流的空洞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无论是英语,数学,还是语文,都应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有思想的,对学生来说是有实际效果的。但我们还是经常可以发现,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与学生会做一些假交流,或者是无意义的交流来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上课一开始,随手拈来一本书,就说“Is this your book ?” 要求我们的学生每天重复同样的交流greeting:“How old are you ?”“I'm 12 .”面对着一个男孩,还是会说::“Are you a boy ?”,“Yes,I am .”。这样的交流学生表面上完成的热热闹闹,轻轻松松,似乎就“活”,但学生说,这些东西都是老调重弹了,没新意但还还要我硬着头皮学。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他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性地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那么课堂又如何能真正地"活"起来。
做到“活而不乱”的具体措施:
一 合作学习的具体化
(1) 学生分组的具体化
这里具体要涉及到是几人小组,哪几人是一小组,处理好组内成员的关系。
(2) 任务内容的具体化
明白任务的内容是什么“What”,清楚内容又是怎样“How”,搞懂内容为什么会是如此“Why”。
(3) 教师要求的具体化
给学生一个简单易懂的范例,提学生易达到的要求,做学生感兴趣的游戏。
(4) 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具体化
评合作学习的每一小点,讲合作学习的每一个学生,夸合作学习的每一个闪光点。
二 有目的的选择辅助手段
谈话,活动,儿歌,讲故事这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地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动”起来。但其中隐藏的不安定因素“乱”,所以我们在课堂气氛“乱”起来之前就应该先做好准备,对辅助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教例1
《In a Fastfood Restaurant 》
STEP 1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Do it
stand up ! sit down ! walk ! stop !
jump 5 times ! run ! stop !
教师,学生一上课就运动了一回,感觉怎么样呢?tired ,thirsty , hungry ,那就很自然的可以引到STEP 2 。
STEP 2:跟着老师做Do as I do
教师说 I'm tired .引导学生说Me too .
I'm thirsty .学生说 Me too .
I'm hungry . 学生说 Me too .
在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耷拉着脑袋,口渴状,摸摸瘪肚子,引导学生:Let’s eat ,eat slowly . Let's drink, drink fast .”
STEP 3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
始,即使是很面对自己很熟悉的学生,还是会故作姿态的问:“What's you name food rice dumpling noodles juice milk?”
(1)选择你要采访的3个好朋友,并且在表格中写下他们的名字。
(2)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他们,问问:What do you want to eat/drink ?
(3)将你采访到的内容填入表格中,打勾。
(4)对你其他朋友的采访,在课堂外进行。
以上几个教学步骤,教师运用了做动作,模仿,请学生做小记者的种种辅助手段,一环紧扣一环,前后相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起有落,一张一弛,波澜起伏,层次分明,活而不乱地层层推进,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结构具有波动性。
三 鼓励“学生插嘴”
课堂上经常会碰到教师所谓的捣蛋学生,他/她的思维方式较之其他同学会更特别,别具一格。往往更喜欢寻求不同点,通俗点讲就是喜欢给老师出点小难题。教师假如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寻求更适合的教学方法,盘活整个课堂,来个“二度”备课,那么捣乱点往往会变成这节课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及高尚的人格,更需要学生有一张活“嘴”,一双活“手”,一个活“脑”,一颗,活“心”。双方面的配合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所真正要求的“活而不乱”。
新课程标准追求“活而不乱”。所以要求课堂教学要“活”起来,“动”起来
小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追求,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态度、习惯。力求“活”、“新”。笔者认为营造一个“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个尤为重要的作用。纵观以前的教学,我们也一直在提倡“活”字,“实践中出真知,活动中方能得真知”,说的就是这个理。在“活”中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在"动"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直以来都在做的。
但是“活”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乱”。表现如下:
一 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性
刚开始笔者也认为,只要在课堂上采用唱歌,说歌谣,猜谜语等方式,快快乐乐地,那就是体现了新的理念,达到了新的要求。但我对课堂气氛肤浅的认识,让我片面地追求内容的形式性而忽略教学的实效性。清华大学范文芳教授指出: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改变,唱歌,游戏,讲故事等低层次的兴趣逐步失去其吸引力,学生逐渐对语言外部形式的要求变为对语言本身的兴趣,语言理解才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满足。
二 忽视学生的参与性
笔者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课堂是否是越“活”越好,学生积极性是否越高越好,笑声是否是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有位老师教学身体body的各个部位,ear,nose,face等,其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是“锤子击鼻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teacher,me ”“teacher,me”叫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些学生还跑到老师跟前强烈要求参加老师组织的游戏,但是真正学到手学到位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学生只是把游戏的过程当成是最终的目的,而非老师要求的学到真正的知识,当然也达不到提出教学目标。究其原因,老师根本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三课堂交流的空洞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无论是英语,数学,还是语文,都应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有思想的,对学生来说是有实际效果的。但我们还是经常可以发现,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与学生会做一些假交流,或者是无意义的交流来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上课一开始,随手拈来一本书,就说“Is this your book ?” 要求我们的学生每天重复同样的交流greeting:“How old are you ?”“I'm 12 .”面对着一个男孩,还是会说::“Are you a boy ?”,“Yes,I am .”。这样的交流学生表面上完成的热热闹闹,轻轻松松,似乎就“活”,但学生说,这些东西都是老调重弹了,没新意但还还要我硬着头皮学。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他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性地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那么课堂又如何能真正地"活"起来。
做到“活而不乱”的具体措施:
一 合作学习的具体化
(1) 学生分组的具体化
这里具体要涉及到是几人小组,哪几人是一小组,处理好组内成员的关系。
(2) 任务内容的具体化
明白任务的内容是什么“What”,清楚内容又是怎样“How”,搞懂内容为什么会是如此“Why”。
(3) 教师要求的具体化
给学生一个简单易懂的范例,提学生易达到的要求,做学生感兴趣的游戏。
(4) 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具体化
评合作学习的每一小点,讲合作学习的每一个学生,夸合作学习的每一个闪光点。
二 有目的的选择辅助手段
谈话,活动,儿歌,讲故事这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地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动”起来。但其中隐藏的不安定因素“乱”,所以我们在课堂气氛“乱”起来之前就应该先做好准备,对辅助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教例1
《In a Fastfood Restaurant 》
STEP 1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Do it
stand up ! sit down ! walk ! stop !
jump 5 times ! run ! stop !
教师,学生一上课就运动了一回,感觉怎么样呢?tired ,thirsty , hungry ,那就很自然的可以引到STEP 2 。
STEP 2:跟着老师做Do as I do
教师说 I'm tired .引导学生说Me too .
I'm thirsty .学生说 Me too .
I'm hungry . 学生说 Me too .
在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耷拉着脑袋,口渴状,摸摸瘪肚子,引导学生:Let’s eat ,eat slowly . Let's drink, drink fast .”
STEP 3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
始,即使是很面对自己很熟悉的学生,还是会故作姿态的问:“What's you name food rice dumpling noodles juice milk?”
(1)选择你要采访的3个好朋友,并且在表格中写下他们的名字。
(2)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他们,问问:What do you want to eat/drink ?
(3)将你采访到的内容填入表格中,打勾。
(4)对你其他朋友的采访,在课堂外进行。
以上几个教学步骤,教师运用了做动作,模仿,请学生做小记者的种种辅助手段,一环紧扣一环,前后相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起有落,一张一弛,波澜起伏,层次分明,活而不乱地层层推进,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结构具有波动性。
三 鼓励“学生插嘴”
课堂上经常会碰到教师所谓的捣蛋学生,他/她的思维方式较之其他同学会更特别,别具一格。往往更喜欢寻求不同点,通俗点讲就是喜欢给老师出点小难题。教师假如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寻求更适合的教学方法,盘活整个课堂,来个“二度”备课,那么捣乱点往往会变成这节课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及高尚的人格,更需要学生有一张活“嘴”,一双活“手”,一个活“脑”,一颗,活“心”。双方面的配合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所真正要求的“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