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味道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卧冰饮雪时,总是思念熏腊肉的味道,那可是刺刀上的乡愁。
  转业到了地质勘探队,时令大雪,他要尝试做熏腊肉。当时买肉凭票,他每月仅有一斤,只好收集同事的肉票,许诺到时请大伙打“牙祭”。一日清晨,顶着凛冽的寒风,去五里外的黄屯公社食品站买肉,那时货源紧缺,鸡叫头遍就有人排队了。轮到父亲时,却傻了眼,一人最多能买两斤肉,票再多也没用。父亲多少有些沮丧,便垂着头去买大盐、八角、辣椒,可就寻不到花椒,这可是熏腊肉的重要作料,此地人吃辣就是不吃麻。父亲情急之下,跑进公社邮政所,不惜花钱拍电报,向四川老家求救:速寄花椒。
  翌日清晨,执着的父亲又去食品站排队,复又三次,人虽辛苦,好在都不影响上班,总算凑够十斤肉,还扛回了一口土陶缸。中午时分,他戴上套袖,系上围裙,便开始清理猪肉,仔细检查有没有毛茬,发现了一根,就用镊子拔去,那认真劲儿,令一旁的母亲“扑哧”一笑,“你这是大姑娘绣花哩……”然而父亲却很神圣,继续操练着,他将肉洗一遍去血水,再摊开晾晾……与此同时,父亲也不闲着,把土陶缸清洗后,撒进一层盐粒,又顺手折了松柏枝,垫在上面。母亲感到蹊跷,就问:“肉还睡松毛床啊?”父亲也不搭腔,仍手上忙着,下猪肉,再撒盐,撒辣椒,撒花椒,又用双手按实;他转身拿出一瓶酱油,用嘴撬开盖子,“咕咚、咕咚”倒进去;又撬开一瓶酒,“咕咚、咕咚”倒进去,顷刻间香气四溢,冲得母亲打了个响亮的喷嚏。这时,便惹了父亲不悦,呵斥母亲:“一边儿耍去。”
  肉腌了半个月,父亲便把肉取出来,一刀一刀挂在晾衣绳上,这时候他总背着手,眯着眼打量一下阳光,那时他是否在想,就让时间发酵美味吧,等待也是值得的。
  晾晒了一个礼拜后,父亲从附近果园场拿回一捆果木枝,又折了些家门口的松柏枝,便架在腌肉下面,點燃火便开始熏肉,烟气袅袅,吸引过来左邻右舍的同事观看,父亲便庄重地宣布:“都空着肚子哟,晚饭来吃熏腊肉。”
  只剩八斤熏腊肉,父亲蒸炒烧卤一番后又用掉了五斤,母亲噘着嘴,又不敢吱声,心里一哆嗦,还打碎了一只碗……父亲见同事纷纷践约,眉头舒展开来,待上齐了菜,也不动箸,笑眯眯地看同事们大快朵颐,还时不时问:“安逸啵?”沪籍陈叔叔把拇指一竖,说:“比上海熏鱼都好吃,浓郁的烟气味,还能吃出淡雅的果木香。”彼时,母亲端上一碗腌雪菜,劝大家道:“这是俺腌的,又爽脆,又解腻……”父亲却摆摆手,又让母亲“一边儿耍去”
  很多年后,我忽然接到一封上海来信,已返回原籍的陈叔叔来了信,通篇抒发对我父亲熏腊肉的怀念。
  我给陈叔回信,告知他,做熏腊肉的人已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其他文献
晚秋,红霞映照在湖面上。  水库边上呈“一”字摆着摊点,山农不停地吆喝着,为自己的农产品做着广告。我紧紧衣领,冷风直钻后背。  紧衣领,冷风直钻后背。“阿姨,买盆兰花吗?”耳畔传来一声怯生生的问话。我不由得循着声音望向堤岸上的小摊儿,在人群中有一个瘦弱的小姑娘,正怯意地望着我。我望望她,风儿吹动她单薄的衬衣,显得更为瘦小,再望望她的脚边,确实有几盆兰花。我喜欢兰花,这是老家的山脉把我宠成的习惯,老
期刊
1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清脆嘹亮的歌声翻过山头,穿过田野,越过河流,在月亮湾的头顶萦绕,周旋,像月亮湾的河水清澈、明亮;像月亮湾的田野宽广、阔荡。山林中的鸟儿乘着歌声比翼双飞,啾啾呢喃;河里的鱼儿成群结队,欢快游荡。歌声含情脉脉,深情款款,却又带着几分伤感,凄凉,循那歌声望去,一中年男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立在山后引吭高歌,唱得如此陶醉,如此痴迷,他是傻子阿强。  月亮湾
期刊
在滇东高原的北部,巍巍乌蒙山的主峰地段,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会泽,它以悠久的历史,灿爛的文化,雄峻壮美的山川,神奇秀丽的江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繁荣兴旺的社会经济,跻身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成为滇东北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会泽,顾名思义,就是众水交汇之地。会泽因水而得名,更因水的奇秀而独具风采,令人陶醉,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咏叹,会泽历史上的“十大景”中,就有饮虹云
期刊
在我租住房的庭院里,除了有棵三层楼高的枣树,一棵树围两三米的柿树外,还有一株栽在门前西侧花坛里的,已长成成人高的茶花树。  栽茶花树的主人,好像生怕这茶花树长大了会逃跑似的,在这小花坛的周围,砌了垛厚厚的方形水泥矮墙。  矮墙内的茶花树根下,许是没施过肥,许是很少给它浇水的缘故,遇上干燥天气时,那一坛的土质,显得浅黄板结。加上顶上的阳光,尤是在冬天,被二楼的阳台遮住。所以,我怎么也闹不明白,这株茶
期刊
几个世纪以来,有关我们家族的传说是这样传过来的:我们大部落的祖宗架得克成家立业后,他的老婆生个不停,可生出来的婴儿死个不断。  有一年,她老人家终于生了个活婴儿,就是我的祖先“吃狗奶的”那个。按哈萨克人的习俗,遭遇这种情况时,要么给婴儿起个不顺耳的名字,譬如:裹脚布巴依、屁股巴依、柴火巴依等等;要么起个祈祷含义的名字,认为这样才能保住婴儿性命。我的祖先生下来以后,在给他起名的问题上,人们商量来商量
期刊
光绪八年(1882),《中俄伊犁条约》签订者之一、浙江余姚籍外交官邵友濂带着一大家子迁往上海定居。  二十四年后,邵洵美出生于上海斜桥邵府,与末代皇帝宣统同岁。余姚于他只是长大后每年一次扫墓祭祖的远乡。  邵家始祖,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康节本名邵雍,生前多次授官不赴,所以死后谥号“康节”。北宋以降至近现代的幼学启蒙读本上,多半印有他的一首诗作,“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简
期刊
打开之后,门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闭合之后,它与前院的红漆大铁门一起将院子锁成了一个整体。  它比前门小得多。过大年时前门要刷洗得干干净净,两侧贴上红纸黑字的对联,甚至还要挂上两盏红彤彤的灯笼以使其更加的体面;它没有这样的待遇,也没人想到身处后院的它也要在前门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过一个大年。它在岁月的更迭中愈来愈陈旧,不过,开合依然灵活,伴随着咣当声证明着它生命的活力。  多少年之前,这黑漆的
期刊
那年,我患淋巴瘤三次化疗后,持续的副作用已使我身心崩溃。到了第四次化疗,感觉已经濒临绝境:发烧到了40℃,病房里一切渐渐变形,灯在眼前不停地转,挂针的针筒变得无限大,病魔向我狞笑着,魔爪一挥,卷起一片乌云。霎时,我一身的疼痛似乎减轻了,轻轻地飘了起来。  这时,我看见好多已故亲人微笑着向我走来。父亲走在前面,他和生前一样,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面容清癯,眼光却格外坚毅,责备我:“你怎么能这样轻易地走
期刊
到单位门卫室拿我的邮政汇款单,一个新来的小保安一脸茫然:“汇款单是什么?好像没有。”  我自己动手翻找,果然找到两张我的稿费单。递给他看,他翻来覆去地瞧:“这个可以取钱啊?”他那好奇的神情逗乐了我,心想,你是火星来的啊,连汇款单都没见过。继而转念一想,现在的年轻人日常生活中转个账什么的,手机上点一点就成了,没见过纸质汇款单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邮政汇款单却伴随我走过几十年的光阴。  上世纪70 年
期刊
从春风攀爬的时光里,我总会想到已故的母亲。  年幼的时候,每当山花烂漫时节,母亲总会领着我来到山冈上,将我拥在怀里,向那条通向山外的小路看去。那是父亲下坑挖煤的山路,也是母亲祈祷父亲安全归来的路。听母亲讲童谣,听啊听,我睡着了。熟悉的影子由远而近,父亲踢踏的脚步声惊醒了我,急不可耐地扑了上去。父亲抱起,又从怀中掏出没有舍得吃的“矿工面包”,我贪婪地啃嚼,特香。  回到家里,阳光从玻璃窗户伸了进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