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湾的歌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清脆嘹亮的歌声翻过山头,穿过田野,越过河流,在月亮湾的头顶萦绕,周旋,像月亮湾的河水清澈、明亮;像月亮湾的田野宽广、阔荡。山林中的鸟儿乘着歌声比翼双飞,啾啾呢喃;河里的鱼儿成群结队,欢快游荡。歌声含情脉脉,深情款款,却又带着几分伤感,凄凉,循那歌声望去,一中年男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立在山后引吭高歌,唱得如此陶醉,如此痴迷,他是傻子阿强。
  月亮湾的河道边草木葳蕤,芦苇比着个儿挨肩长着,时而被调皮的风儿推搡,撞得前俯后仰。河边传来阵阵棒槌声,那声音沉闷中夹着嘣脆、湿漉,似佚名乐器弹奏的曲儿,寡妇甜丫正在河边浣洗衣裳,清冽冽的河水被浣衣的水激起层层涟漪,像波澜起伏的心率图,歌声、棒槌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本是宁静的河道。
  2
  月亮湾依山傍水,四周山峦环绕,连绵起伏,狭窄的河道像一轮弯弯的月亮流经月亮湾,月亮湾因此而得名。以前月亮湾是个穷山村,年年不是干旱,就是山洪暴发,庄稼旱涝歉收,在杂草丛生的贫瘠土地上长满了故事。
  寡妇甜丫不是本地人,她的丈夫大牛早就去世了,丢下一儿一女,甜丫一个人将他们拉扯大,实在不易。大牛本是个光棍汉,通过媒人从贵州那儿出钱买了个媳妇,甜丫就是这样被买来的,准确地说,应该是被骗来的,刚成婚的那两年,甜丫几次想逃回去,却又被命运的枷锁无情地锁了回来,甜丫只好作罢,时间久了,对这里的人和事也就渐渐产生了感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甜丫生得眉清目秀,面容姣好,眉宇间有颗小小的美人痣,笑起来一对迷人的小酒窝似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她身材窈窕丰腴,一根粗辫子直抵股沟,走起路来轻快得像阵风,辫子像钟摆在股后摆动着,招来村庄不少男人色眯眯的眼神,经常用黄段子调戏她,甜丫却不屑一顾,从来不理睬他们。
  甜丫性格内向,不善言语,许是外乡人初来这里,对环境的不适,抑或是心里郁闷、憋屈,有难言之苦,但她心地善良,心灵手巧,农活儿、家务活儿样样都能干,而丈夫大牛是个十足的老实人,憨厚,做事笨手笨脚,常被村里人欺负,和甜丫形成了鲜明的性格落差,甜丫选择了默认,并没嫌弃,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长得极像甜丫,活泼可爱,儿子也天资聪颖,姐弟俩读书成绩优秀,一家人日子渐渐好起来,其乐融融。
  傻子阿强住在甜丫家隔壁,他也并非天生就傻,他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只是高考连连落榜,加上父母双亲早早过世,心理受到了沉重打击,变傻的。
  甜丫十六岁就来到了月亮湾,丈夫大牛比她大了整整二十岁,而阿强正是风一样的懵懂少年,他和甜丫许是年龄相仿,经常到甜丫家串门,甜丫对他很热情,家里炒了粑粑总会给他两块,甜丫有了儿子后,阿强更是天天逗她儿子玩儿。
  阿强从小读书好,他经常教甜丫的儿子识字,后来,甜丫的儿子读了书,阿强就一直帮她儿子辅导功课,甜丫的儿子学习成绩优秀,这和阿强对他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阿强功不可没,甜丫很欣赏阿强的才华,潜移默化地受到阿强的影响,自己也认识了许多字。
  3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甜丫一直把阿强当亲弟弟一样看待,她在阿强的心中也是亲姐姐一样的位置,可是日久生情,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有时两人眼神无意中对上,马上刻意地转开。田头间经常出现他俩形影相随,挂在山头的烈日将他俩的身影紧紧撮合在一起,风儿拼了命地分也分不开。
  转眼间,到了阿强考大学的年龄,可他连续三年都没考上,只好回家务农,失落的情绪陪伴他许多年;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捉弄人,他的父母双亲又突然患了绝症相继去世,阿强一下子成了孤儿,他的心理受到了巨大创伤,精神极度崩溃,前途一片渺茫,整天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甜丫看到阿强这样的境况,打心里疼痛,经常暗自流泪,更加地关心他,照顾他,经常帮他洗衣做饭,这些丈夫大牛看在眼里,却也没往心里多想。阿强一如既往地帮甜丫的儿子辅导功课,他虽然得到了甜丫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却深知不能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她的心,而他对甜丫的爱恋却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也明白这种爱恋是虚有的,徒劳的,扭曲的,他一直压制着内心那团烈火。
  4
  阿强是一夜之间变傻的,有人说他蹚到了鬼,有人说他家境变故,高考落榜不得志,想不开,也有人说他被甜丫这个狐狸精勾引的,得了相思病。
  他变得邋遢,歇斯底里,整天爱唱歌,却只会唱一首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他常常躲在月亮湾的山后唱,从清晨唱到黄昏,从日照唱到月圆,从夏花烂漫唱到冬雪纷飞;唱得山林野兽欢快蹿跃,唱得河里鱼群摆尾游荡;唱醉了山川,唱醉了原野,唱醉了整个月亮湾。
  在一次山洪抢险中,甜丫的丈夫大牛不幸罹难,甜丫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日子变得迷茫,像那月亮湾的河水蜿蜒曲折,不知要流向何方?她像丟了魂似的,整天以泪洗面,神情沮丧,加上村民们的流言蜚语,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几次想到过轻生,可看到自己一对优秀的儿女,心里舒坦了许多,她又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鼓起勇气,勇敢地活下去。
  后来,甜丫的儿子考进了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女儿考进卫校做了一名护士,日子又一天天好了起来,甜丫的脸上渐渐笑靥如花,一对迷人的酒窝藏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藏着生命的幸福密码。山后的歌声依旧悦耳动听,甜丫每每听到歌声,就收起了笑容,紧锁眉头,只有眉宇间那颗锁不住的美人痣依旧迷人。
  再后来,甜丫的儿子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准备把甜丫接到城里去住,可甜丫执意不去,她已离不开月亮湾,离不开这山这水;她早已融入了月亮湾的生活环境,深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迷恋那山后温情而凄美的歌声。
其他文献
潘园是皖西大地上的一个小小村落。我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潘园人,也是最早离开故土奔赴小城营生的潘园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父亲回潘园探亲,成了儿时的我最向往的一件事情。  随着生活的跌宕,我离潘园越来越远,对潘园的印象变得模糊,分崩离析成一个个零碎又混乱的画面,隐匿在我记忆的夹缝里,潘园,仿佛只剩一个空洞的、遥远的概念。曾一度以为,我对潘园的情感淡漠了。可就在某个时刻,哪怕是嗅到了类似潘园的乡野气息,也
期刊
雁门关明月楼旌旗猎猎,庄严厚重。在它的对面,立有一堵赫红色的雕塑墙,上面刻有众多的名人雕像。他们与这座雄关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数度出雁门关北伐匈奴的西汉名将霍去病甲冑满身,英气逼人。其右上侧是一位怀抱琵琶,身着貂服的女子。她就是汉元帝时出塞和亲的竟宁公主——王昭君。  昭君面容恬淡,眉宇间似有一丝忧戚。她正专心致致地弹着手中的琵琶,顾自思叹,如叙如诉,婉转低沉。琵琶声声传情,两千多年来,有
期刊
她,姓王,我们一个生产小队的,我俩同岁,她长得不算漂亮,但很耐看,越看越入眼。“文革”中停课闹革命,一年365 天,我俩天天见面。那年18 岁,二人不知咋的,突然见面少了嘻嘻哈哈,总是相视报以微笑,心里的感觉却不是原来的味道,总有一种暖暖的、甜甜的、痒痒的滋味,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男女之爱吧。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仅能看清一个人的外表,而且还能透过衣服、穿过皮肉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于是,生产
期刊
江南多莲,老家又在秋浦河之畔的普丰圩区,尤其离家一里开外的大泊湖,在我童年时代大片生长着野荷,一到夏天碧波荡漾,很多人把整个季节都安放在那里享受,可我们家的孩子想获得一片荷叶并非易事。  比我长三岁的哥哥有一次放学归来在湖边捞了一片小伞大的荷叶,他正得意着要带我玩耍时,母亲捶衣的棒槌便夯到了他的腿上,他哭叫着丢下了那片荷叶。我也不敢再去碰,任凭母亲将它扔给正在奶小猪的老母猪,它嚼得满嘴冒绿水。“大
期刊
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悦耳的声响,似一支集结号,由近及远,又从远及近,慢慢地,小屋门外那块空地就聚集了不少黄发垂髫。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
期刊
这是第一次到来安。来安来安,近者悦,远者来,来者是客,来者皆安。就冲这名字,就值得走一趟!  向往来安,是因为来安与我们寿县都带一个“阳”字。寿县是我的家乡,古称寿春、寿州、寿阳。接到来安采风通知后,我第一时间上网查了下词条:来安,始建于秦,称建阳县,后几易其名,南唐时定名来安。中国带“阳”字的地方大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如衡阳、汉阳、洛阳、寿阳等,值得品,耐得看。我对来安之行充满期待。  汽车驶
期刊
煅牡蛎是一味中药,且是一剂中药的药引子。  这不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中药知识,而是现实教给我的一种认知。此时,它就放在煤气灶陶质药罐里,和一些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中药混在一起,被蓝幽幽的火苗不紧不慢地煨着,冒出氤氲而奇怪的气息。我知道,等到一个时辰之后,它将被溶解,变成黑乎乎的汤汁,在我无奈的抵触情绪中,连同内心唤起的期望一同喝下。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中药,第一次用自己的味蕾去体验它的苦涩。我尽量
期刊
每次给父亲上坟,我和女儿小雯都会在父亲的坟堆上用硬土垡压满纸钱,仿佛在坟头贴上了一枚枚邮票,寄去对父亲的思念,像捎去这荒地半空跌宕的伤情。每次给父亲上坟,我和女儿小雯都会在父亲的坟堆上用硬土垡压满纸钱,仿佛在坟头贴上了一枚枚邮票,寄去对父亲的思念,像捎去这荒地半空跌宕的伤情。  依稀记得父亲第一次带我给祖辈们上坟的情形。祖坟离家不远,在一个铺满青草的土坡下面,依坡而立的,是一座座破土而出的坟茔,每
期刊
那年,在经历又一个黑色的七月之后,我在广东迂回辗转大半年。几经找厂、进厂、出厂、再找厂,在大地丰收之后的初冬时节,我背着空空的行囊,回到出发的原点。  一日傍晚,我一如既往地准备出门挑水,突然看到两个挖井的师傅在本家四奶奶屋前的窗口下挥汗如雨,井已经差不多挖了一米深。看到我惊讶的样子,一向待我如亲孙子的四奶奶才告诉我缘由。原来四奶奶计划挖井由来已久,并且也多次和我母亲说过,想要两家联手出资挖一口井
期刊
晚秋,红霞映照在湖面上。  水库边上呈“一”字摆着摊点,山农不停地吆喝着,为自己的农产品做着广告。我紧紧衣领,冷风直钻后背。  紧衣领,冷风直钻后背。“阿姨,买盆兰花吗?”耳畔传来一声怯生生的问话。我不由得循着声音望向堤岸上的小摊儿,在人群中有一个瘦弱的小姑娘,正怯意地望着我。我望望她,风儿吹动她单薄的衬衣,显得更为瘦小,再望望她的脚边,确实有几盆兰花。我喜欢兰花,这是老家的山脉把我宠成的习惯,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