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食畜牧业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畜牧业火车头”的地位,其产值约占畜牧业产值的50%左右,对改善膳食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人们饮食消费结构快速变化,对牛羊肉和牛奶的需求大幅增长,由此也带动了以牛羊为代表的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形势之下,认真研究重庆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草食畜牧业发展具备的条件、优势和机遇
(一)努力探索,奠定了我市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重庆在国家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农区饲养草食牲畜的路子,草食畜牧业发展初见成效,在全国牛羊存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重庆牛羊存栏保持稳定增长,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管理、健康发展的实践,为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新格局正在我市逐步形成。同时,我市从繁育体系、青贮设施、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牛羊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
这为我市草食畜牧业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宝贵经验。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2012年起,我市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取得较好成效,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牛羊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近些年,全市牛羊肉总体保持量价齐升,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发挥了增收致富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农民参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未来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五)重庆草食畜牧业发展具有“三大一好”的优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缺口大。目前,我国人均牛羊肉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重庆市人均牛羊肉消费又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很大。对重庆而言,我们面临国内、市内需求的巨大缺口,市场优势尤为明显。
2、资源丰富优势大。我市具有特色优势的草食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草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等非粮饲料资源丰富,资源优势大。
3、载畜量提升空间大。2012年,我市实际载畜量为1223.65万羊单位,而到2020年,我市理论载畜量将达到2209.7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提升空间很大。
4、种草养畜效益好。我市具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十分适合饲草资源种植,种草养畜效益较好。据测算:以种草与种植籽实玉米比较,种玉米每亩收益约1840元,种植大力士甜高粱可收益2400-3200元。以投资100万元育肥肉牛和养猪比较,养肉牛每年可盈利17万元,养猪可盈利9.23万元。
二、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进行探索突破
(一)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基础母畜存栏量低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市草食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良种使用主要依赖进口,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最突的瓶颈。此外,由于我市牛羊母畜养殖效益远低于育肥牛羊,母畜存栏数量的不足,这也严重影响我市牛羊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
目前,我市草食畜牧产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畜产品加工水平仅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且产品流通不畅,市场竞争力较差。
(三)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养殖风险较大
我市草食动物疫病防疫尚不规范,诊断技术较落后,疫病净化程度低,重大疫病时有发生,造成畜禽死亡和经济损失,也危及人体健康,草食动物的养殖效益受影响。
(四)粪污问题突出,治污水平落后
我市部分草食牲畜养殖场仍采用直冲式和水泡粪式的清粪方式,产生大量的污水,给周边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沼液缺乏后续处理和利用,多数沼液直排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五)政策扶持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政策支持、扶持力度不够,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中面临规模化养殖用地难、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保险服务缺位等诸多难题,现代畜牧业发展受到制约,发展后劲不足。
三、重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战略思路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发展草食畜牧业中坚持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发挥优势。(2)合理布局,规模适度。(3)节粮环保,持续发展。(4)品牌培育,多元增值。(5)强化监管,保证质量。(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二)战略目标
未来10~20年,探索建立“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模式”。到“十二五”期末,出栏肉牛、山羊、肉兔分别达到80万头、400万只、4000万只。到2020年,草食牲畜载畜量达到2200万羊单位。
到2020年,天然草地改建成高产人工草地278.4万亩,稳定人工种草面积153万亩;秸秆生产干草产量230万吨;冬闲田种植短季性高产饲草料作物75万亩,粮用玉米改种青贮玉米65万亩;开发柑橘渣、酒糟渣、麻竹芛、青蒿粉等非粮饲料资源50万吨。
基本形成牛羊生产核心区和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牛羊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牛羊规模养殖户参与牛羊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羊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牛平均胴体重达到200kg左右;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草食畜牧业产业体系。健全牛羊产品流通体系,保障草食畜禽产品有效供给,确保饲草料和畜产品安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农民增收。 (三)战略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攻方向。
1、肉羊。加强渝东北、渝东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以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武隆、酉阳等区县为重点区域。
2、肉牛。加强渝东北和渝东南肉牛优势区建设,推动“两翼”草山草坡资源高效利用发展肉牛业。
3、奶牛。重点建设涪陵、万州、黔江、渝西奶牛经济带。
4、兔。巩固提升渝北、璧山、永川、江津、开县、忠县、石柱等重点县区兔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5、鹅。以荣昌、垫江、永川为重点区域,加强养鹅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强鹅产品的开发与加工。
6、牧草。高山区重点加强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改良;中低山饲草产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大力士甜高粱、皇竹草、扁穗牛鞭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其他植物资源。
(四)优化畜牧业结构
稳定发展生猪,积极发展家禽,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提高草食畜产品比重优化畜牧业结构。
(五)大力开发利用非粮饲草料资源
加强牧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优良牧草品种,积极发展人工种草、草粮轮作和间作套作。加大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非粮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六)建设牛羊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七)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制定和完善草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和规范,提升适度规模养殖水平。
(八)加大粪污治理力度
加大草食牲畜养殖污染治理的支持和监管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倡粪污就地消纳,同时将土壤消纳粪污承载力作为确定养殖规模的重要条件。
(九)大力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实施以牛羊良种自主研发创新为中心、配套技术为载体的草食动物科技创新工程,在牛羊优势区域内选建牛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二是加强相关科技技术的转化应用,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畜牧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技术团体等开展多样化技术推广服务,探索高效养殖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四是注重集成配套,强化关键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力度。
(十)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疫病跟踪监测,强化种畜禽场所重点疫病监测净化。坚持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落实好重大疫病的扑杀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补助标准,强化畜禽散养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强化生鲜乳中违禁添加物的监测和打击力度。加强畜产品及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十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出台饲养补贴政策、保险政策、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政策、良种补贴政策、牧草种植补贴、规模化加工企业补贴、粪污治理及疫病防治补贴等。同时,整合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增加牛羊发展资金。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1)补贴、推广牛羊保险。(2)支持草食牲畜养殖场和大户担保融资和直接融资。(3)支持养殖户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4)积极引导涉农银行介入牛羊产业信用贷款。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草食畜牧业投入。
四是妥善解决规模养殖的用地问题。对适度规模养殖建设圈舍、粪污处理设施需占用耕地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解决。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人们饮食消费结构快速变化,对牛羊肉和牛奶的需求大幅增长,由此也带动了以牛羊为代表的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形势之下,认真研究重庆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草食畜牧业发展具备的条件、优势和机遇
(一)努力探索,奠定了我市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重庆在国家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农区饲养草食牲畜的路子,草食畜牧业发展初见成效,在全国牛羊存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重庆牛羊存栏保持稳定增长,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管理、健康发展的实践,为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新格局正在我市逐步形成。同时,我市从繁育体系、青贮设施、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牛羊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
这为我市草食畜牧业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宝贵经验。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2012年起,我市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取得较好成效,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牛羊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近些年,全市牛羊肉总体保持量价齐升,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发挥了增收致富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农民参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未来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五)重庆草食畜牧业发展具有“三大一好”的优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缺口大。目前,我国人均牛羊肉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重庆市人均牛羊肉消费又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很大。对重庆而言,我们面临国内、市内需求的巨大缺口,市场优势尤为明显。
2、资源丰富优势大。我市具有特色优势的草食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草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等非粮饲料资源丰富,资源优势大。
3、载畜量提升空间大。2012年,我市实际载畜量为1223.65万羊单位,而到2020年,我市理论载畜量将达到2209.7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提升空间很大。
4、种草养畜效益好。我市具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十分适合饲草资源种植,种草养畜效益较好。据测算:以种草与种植籽实玉米比较,种玉米每亩收益约1840元,种植大力士甜高粱可收益2400-3200元。以投资100万元育肥肉牛和养猪比较,养肉牛每年可盈利17万元,养猪可盈利9.23万元。
二、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进行探索突破
(一)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基础母畜存栏量低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市草食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良种使用主要依赖进口,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最突的瓶颈。此外,由于我市牛羊母畜养殖效益远低于育肥牛羊,母畜存栏数量的不足,这也严重影响我市牛羊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
目前,我市草食畜牧产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畜产品加工水平仅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且产品流通不畅,市场竞争力较差。
(三)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养殖风险较大
我市草食动物疫病防疫尚不规范,诊断技术较落后,疫病净化程度低,重大疫病时有发生,造成畜禽死亡和经济损失,也危及人体健康,草食动物的养殖效益受影响。
(四)粪污问题突出,治污水平落后
我市部分草食牲畜养殖场仍采用直冲式和水泡粪式的清粪方式,产生大量的污水,给周边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沼液缺乏后续处理和利用,多数沼液直排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五)政策扶持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政策支持、扶持力度不够,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中面临规模化养殖用地难、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保险服务缺位等诸多难题,现代畜牧业发展受到制约,发展后劲不足。
三、重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战略思路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发展草食畜牧业中坚持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发挥优势。(2)合理布局,规模适度。(3)节粮环保,持续发展。(4)品牌培育,多元增值。(5)强化监管,保证质量。(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二)战略目标
未来10~20年,探索建立“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模式”。到“十二五”期末,出栏肉牛、山羊、肉兔分别达到80万头、400万只、4000万只。到2020年,草食牲畜载畜量达到2200万羊单位。
到2020年,天然草地改建成高产人工草地278.4万亩,稳定人工种草面积153万亩;秸秆生产干草产量230万吨;冬闲田种植短季性高产饲草料作物75万亩,粮用玉米改种青贮玉米65万亩;开发柑橘渣、酒糟渣、麻竹芛、青蒿粉等非粮饲料资源50万吨。
基本形成牛羊生产核心区和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牛羊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牛羊规模养殖户参与牛羊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羊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牛平均胴体重达到200kg左右;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草食畜牧业产业体系。健全牛羊产品流通体系,保障草食畜禽产品有效供给,确保饲草料和畜产品安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农民增收。 (三)战略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攻方向。
1、肉羊。加强渝东北、渝东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以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武隆、酉阳等区县为重点区域。
2、肉牛。加强渝东北和渝东南肉牛优势区建设,推动“两翼”草山草坡资源高效利用发展肉牛业。
3、奶牛。重点建设涪陵、万州、黔江、渝西奶牛经济带。
4、兔。巩固提升渝北、璧山、永川、江津、开县、忠县、石柱等重点县区兔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5、鹅。以荣昌、垫江、永川为重点区域,加强养鹅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强鹅产品的开发与加工。
6、牧草。高山区重点加强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改良;中低山饲草产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大力士甜高粱、皇竹草、扁穗牛鞭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其他植物资源。
(四)优化畜牧业结构
稳定发展生猪,积极发展家禽,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提高草食畜产品比重优化畜牧业结构。
(五)大力开发利用非粮饲草料资源
加强牧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优良牧草品种,积极发展人工种草、草粮轮作和间作套作。加大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非粮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六)建设牛羊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七)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制定和完善草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和规范,提升适度规模养殖水平。
(八)加大粪污治理力度
加大草食牲畜养殖污染治理的支持和监管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倡粪污就地消纳,同时将土壤消纳粪污承载力作为确定养殖规模的重要条件。
(九)大力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实施以牛羊良种自主研发创新为中心、配套技术为载体的草食动物科技创新工程,在牛羊优势区域内选建牛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二是加强相关科技技术的转化应用,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畜牧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技术团体等开展多样化技术推广服务,探索高效养殖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四是注重集成配套,强化关键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力度。
(十)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疫病跟踪监测,强化种畜禽场所重点疫病监测净化。坚持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落实好重大疫病的扑杀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补助标准,强化畜禽散养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强化生鲜乳中违禁添加物的监测和打击力度。加强畜产品及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十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出台饲养补贴政策、保险政策、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政策、良种补贴政策、牧草种植补贴、规模化加工企业补贴、粪污治理及疫病防治补贴等。同时,整合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增加牛羊发展资金。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1)补贴、推广牛羊保险。(2)支持草食牲畜养殖场和大户担保融资和直接融资。(3)支持养殖户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4)积极引导涉农银行介入牛羊产业信用贷款。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草食畜牧业投入。
四是妥善解决规模养殖的用地问题。对适度规模养殖建设圈舍、粪污处理设施需占用耕地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