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字词的组织能力相对处于较低的层次,长期以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抱怨不知道写作课该怎么教。其实,立足于写作情境的角度,创设一个要素齐全的写作情境,就找到了教写作的抓手。
根据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理论,情境由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四个要素构成。据此,一个写作情境也是由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和写作任务四个要素构成的。下面,笔者就从这四个要素出发,具体阐述如何创设写作情境。
一、创设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指由表达主体(以下简称主体)、受众、时间、空间、目的、事件等构成的物质环境。我国的写作教学通常不注意写作背景的创设。传统的命题作文是典型的“无背景”写作。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蕴含了一些背景的要素,但背景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并不明晰。写作背景是由上述六个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具体的语言表达环境,必须是清晰的。一个含糊的背景对写作过程的展开没有帮助。
针对写作背景的六个要素,即主体(谁表达)、受众(谁接受)、时间、空间、目的及事件,帮助创设写作背景的六个支架分别是:谁表达(主体)、谁接受(受众)、在什么时间(时间)、在什么空间(空间)、为了什么(目的)、关于什么(事件)。
二、整理写作信息
写作信息指围绕某项写作任务,写作者已知的相关信息。比如上面所举课例,写作任务是给班上受伤的萌萌写一封信。围绕这项写作任务,学生掌握的相关信息可能有:关于萌萌个性、兴趣爱好的信息;关于萌萌受伤原因的信息;关于班级近期学习、活动的信息等。
不同的写作者掌握的写作信息也不一样。写作信息的主体差异性会对写作内容产生影响。比如上述课例中,有的学生可能掌握第一类信息,写信时会以萌萌的兴趣爱好为话题;有的学生可能掌握第二类信息,写信时会以健康为话题等。
在当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写作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获得。法国写作教学中,高中生有一项任务就是一学期写一篇短的学术论文。完成这项写作任务,需要查阅大量文献,以获取足够的写作信息。
实际上,小学生对于任何一个话题多少都会了解一些写作信息,关键是如何整理好自己所掌握的写作信息。帮助写作者整理写作信息的问题支架由两方面构成:我知道什么(已知信息);我应该知道什么(未知的但是必要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把自己的写作信息详细地整理出来,让学生分清已知信息和必要信息。这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明白了自己应该知道的信息却未知时,会通过各种手段让未知信息变为已知信息,从而主动解决写作信息的障碍问题。
三、定位写作功能
写作功能指写作任务的主要目的。语文课程里的写作活动与社会性写作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写作功能不同。
写作从表面看,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指出语言活动实质上隐含着三类行为:语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奥斯汀对语言活动的三种行为划分较为复杂,直接引入小学写作教学,恐怕会造成学生认知的负担。据此,笔者把奥斯汀的语言活动中涉及的三种行为合并为两种,把“语意行为”称为“语言筹划行为”,把“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合并称为“社会沟通行为”。之所以这样合并,是因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都是超出语言使用层面而在社会沟通层面进行筹划。
写作中,写作者要完成两个层面的行为:一个是表层的语言使用行为,即“语言筹划行为”;一个是隐含的“社会沟通行为”。这两种行为需要不一样的能力,“语言筹划行为”需要的是一种语言技能,“社会沟通行为”需要的是一种非语言的技能。
既然所有写作活动都要进行两个层面的筹划行为,也就意味着需要两种不同的技能:语言使用层面的“语言筹划技能”和社会沟通层面的“社会沟通筹划技能”。那么,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以哪个层面的筹划技能为主呢?还是两个层面的筹划技能都要兼顾呢?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这一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写作教学,重点应放在表层的语言使用行为中,即重点训练写作活动中语言使用层面的“语言筹划技能”。
一项写作活动,其表层的语言运用行为和隐含的社会沟通行为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如同人走路要靠两条腿一起配合才能走,现在只训练一条腿,怎么能走呢?在成人写作活动中,的确是“语言筹划技能”和“社会沟通筹划技能”配合使用,但中小学生的写作活动并非如此,因为小学生的写作学情是不会“写”,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孩子,一条腿都不会迈,怎么可以两条腿配合走呢?
根据小学生的写作学情,小学的写作活动要一项技能一项技能地训练,并且一定是先训练“语言筹划技能”。这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一方面,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语言筹划技能”就成了语文写作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沟通筹划技能”主要和学生的社会认知、人生阅历及个性特征相关,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这超出了写作课程的范围。
清代章学诚谈道:“文章有可教者,有不可教者。”“语言筹划技能”是文章中的“可教者”,而“社会沟通筹划技能”是文章中的“不可教者”。在写作活动中,“语言筹划技能”的训练需要“社会沟通筹划技能”的配合,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社会沟通筹划技能”这条腿先设计成“假肢”,让它作为“支架”,辅助训练“语言筹划技能”这条腿。
小学写作教学的写作功能与社会性写作活动的功能是有区别的。社会性写作活动是要用语言做事情,小学写作教学是设计一个事情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
综上,小学写作教学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筹划技能”。
四、明晰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指需要完成的有目标的写作指令。“任务的目标指的是通过让学习者完成某一项任务而期望达到的结果。”“一篇文章”是一种模糊的结果。什么体式的文章?什么主题的文章?什么结构的文章?什么话题的文章?没有规格、没有要求、没有情境、没有目标的指令,就不能称其为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的目标是与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紧密相连的。在写作背景不同、写作信息不同、写作功能导向不同时,写作任务的目标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写作任务的设定要建立在特定写作背景、特定写作信息、特定写作功能的基础之上。
总之,写作情境的设计和开发,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也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关键。上述写作情境四要素中,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是需要教师设计好的,作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支持工具。在有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和写作目标的情境中,学生清楚了完成写作任务的界限及着力点,教师也就好指导了。
根据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理论,情境由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四个要素构成。据此,一个写作情境也是由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和写作任务四个要素构成的。下面,笔者就从这四个要素出发,具体阐述如何创设写作情境。
一、创设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指由表达主体(以下简称主体)、受众、时间、空间、目的、事件等构成的物质环境。我国的写作教学通常不注意写作背景的创设。传统的命题作文是典型的“无背景”写作。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蕴含了一些背景的要素,但背景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并不明晰。写作背景是由上述六个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具体的语言表达环境,必须是清晰的。一个含糊的背景对写作过程的展开没有帮助。
针对写作背景的六个要素,即主体(谁表达)、受众(谁接受)、时间、空间、目的及事件,帮助创设写作背景的六个支架分别是:谁表达(主体)、谁接受(受众)、在什么时间(时间)、在什么空间(空间)、为了什么(目的)、关于什么(事件)。
二、整理写作信息
写作信息指围绕某项写作任务,写作者已知的相关信息。比如上面所举课例,写作任务是给班上受伤的萌萌写一封信。围绕这项写作任务,学生掌握的相关信息可能有:关于萌萌个性、兴趣爱好的信息;关于萌萌受伤原因的信息;关于班级近期学习、活动的信息等。
不同的写作者掌握的写作信息也不一样。写作信息的主体差异性会对写作内容产生影响。比如上述课例中,有的学生可能掌握第一类信息,写信时会以萌萌的兴趣爱好为话题;有的学生可能掌握第二类信息,写信时会以健康为话题等。
在当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写作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获得。法国写作教学中,高中生有一项任务就是一学期写一篇短的学术论文。完成这项写作任务,需要查阅大量文献,以获取足够的写作信息。
实际上,小学生对于任何一个话题多少都会了解一些写作信息,关键是如何整理好自己所掌握的写作信息。帮助写作者整理写作信息的问题支架由两方面构成:我知道什么(已知信息);我应该知道什么(未知的但是必要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把自己的写作信息详细地整理出来,让学生分清已知信息和必要信息。这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明白了自己应该知道的信息却未知时,会通过各种手段让未知信息变为已知信息,从而主动解决写作信息的障碍问题。
三、定位写作功能
写作功能指写作任务的主要目的。语文课程里的写作活动与社会性写作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写作功能不同。
写作从表面看,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指出语言活动实质上隐含着三类行为:语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奥斯汀对语言活动的三种行为划分较为复杂,直接引入小学写作教学,恐怕会造成学生认知的负担。据此,笔者把奥斯汀的语言活动中涉及的三种行为合并为两种,把“语意行为”称为“语言筹划行为”,把“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合并称为“社会沟通行为”。之所以这样合并,是因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都是超出语言使用层面而在社会沟通层面进行筹划。
写作中,写作者要完成两个层面的行为:一个是表层的语言使用行为,即“语言筹划行为”;一个是隐含的“社会沟通行为”。这两种行为需要不一样的能力,“语言筹划行为”需要的是一种语言技能,“社会沟通行为”需要的是一种非语言的技能。
既然所有写作活动都要进行两个层面的筹划行为,也就意味着需要两种不同的技能:语言使用层面的“语言筹划技能”和社会沟通层面的“社会沟通筹划技能”。那么,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以哪个层面的筹划技能为主呢?还是两个层面的筹划技能都要兼顾呢?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这一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写作教学,重点应放在表层的语言使用行为中,即重点训练写作活动中语言使用层面的“语言筹划技能”。
一项写作活动,其表层的语言运用行为和隐含的社会沟通行为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如同人走路要靠两条腿一起配合才能走,现在只训练一条腿,怎么能走呢?在成人写作活动中,的确是“语言筹划技能”和“社会沟通筹划技能”配合使用,但中小学生的写作活动并非如此,因为小学生的写作学情是不会“写”,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孩子,一条腿都不会迈,怎么可以两条腿配合走呢?
根据小学生的写作学情,小学的写作活动要一项技能一项技能地训练,并且一定是先训练“语言筹划技能”。这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一方面,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语言筹划技能”就成了语文写作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沟通筹划技能”主要和学生的社会认知、人生阅历及个性特征相关,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这超出了写作课程的范围。
清代章学诚谈道:“文章有可教者,有不可教者。”“语言筹划技能”是文章中的“可教者”,而“社会沟通筹划技能”是文章中的“不可教者”。在写作活动中,“语言筹划技能”的训练需要“社会沟通筹划技能”的配合,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社会沟通筹划技能”这条腿先设计成“假肢”,让它作为“支架”,辅助训练“语言筹划技能”这条腿。
小学写作教学的写作功能与社会性写作活动的功能是有区别的。社会性写作活动是要用语言做事情,小学写作教学是设计一个事情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
综上,小学写作教学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筹划技能”。
四、明晰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指需要完成的有目标的写作指令。“任务的目标指的是通过让学习者完成某一项任务而期望达到的结果。”“一篇文章”是一种模糊的结果。什么体式的文章?什么主题的文章?什么结构的文章?什么话题的文章?没有规格、没有要求、没有情境、没有目标的指令,就不能称其为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的目标是与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紧密相连的。在写作背景不同、写作信息不同、写作功能导向不同时,写作任务的目标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写作任务的设定要建立在特定写作背景、特定写作信息、特定写作功能的基础之上。
总之,写作情境的设计和开发,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也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关键。上述写作情境四要素中,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是需要教师设计好的,作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支持工具。在有写作背景、写作信息、写作功能和写作目标的情境中,学生清楚了完成写作任务的界限及着力点,教师也就好指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