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要素,但是长期以来,本应趣味盎然、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成为了一种技巧训练,且不说其人文渗透能达到什么标准,即使是学生们掌握了多少工具性知识,都十分值得商榷。现在很多人价值观念错位,社会风气人心不古,这都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严重缺失息息相关。从小学阶段开始,语文教师就要注重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法国人米亚拉雷曾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的确,有了母语,这个国家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世代繁衍、发展下去;也只有充分挖掘母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这个国家才能在世界格局的博弈中占得先机。鉴于当前教育领域、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谈起,包括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一些坑蒙拐骗、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的现象也一步步地滋生,这就是人文教育缺乏背景下物质化、功利化的苦果。反映在教育教学领域,顶撞打骂老师的丑恶现象屡见不鲜,令人唏嘘。其问题根源固然与多个因素有关,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综合国力,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契合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编者明确写道,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关乎课改成败的高度,我们需高度重视、极力践行,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促进学生发展。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更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现在已不仅是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还引起了世界教育范围内的关注,有着积极广泛的影响。结合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在传承与发展中塑造小学生完美人格,我们必须以此为标准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策略。
3.构建大语文观。新课程背景下,链接课本内外,拓展课堂时空,冲破教材教室的束缚,构建大语文观成为了教育热词。深入探究大语文观的积极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以语文知识指导自己的价值取向、处世方式、心理情感,这与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不谋而合、如出一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大语文观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渗透人文教育,升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很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
所谓人文精神,即人类最可贵的,追求真、善、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他们坚强的品质、合作的技能,还有善良友爱、热爱祖国、积极乐观等人文精神,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世纪人才必备的精神品质。相比较而言,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堂策略与教学过程,于语文学科渗透人文精神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穷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美好心灵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山中仿友》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后,教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也来为即将干涸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一篇悼词。学生的悼词篇篇感人肺腑,从中明显体现出人类为自己对瀑布所做出的伤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谴责之情。
著名作家王蒙在《人文精神问题疑惑》中谈到:“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简单的说,人文精神我们估且可以定为一种对人的关注。”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语文是一部斑斓的人生,是一滩汪洋的情感,语文的人文性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以科学、高效的实施策略,滋润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的天地里恣意生长,生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杨巧荣.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391-391 .
[2]吕凤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14-115 .
[3]王艳玲.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主义精神[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119-119.
[4]杨桂侠.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54-54,55.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法国人米亚拉雷曾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的确,有了母语,这个国家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世代繁衍、发展下去;也只有充分挖掘母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这个国家才能在世界格局的博弈中占得先机。鉴于当前教育领域、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谈起,包括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一些坑蒙拐骗、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的现象也一步步地滋生,这就是人文教育缺乏背景下物质化、功利化的苦果。反映在教育教学领域,顶撞打骂老师的丑恶现象屡见不鲜,令人唏嘘。其问题根源固然与多个因素有关,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综合国力,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契合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编者明确写道,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关乎课改成败的高度,我们需高度重视、极力践行,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促进学生发展。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更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现在已不仅是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还引起了世界教育范围内的关注,有着积极广泛的影响。结合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在传承与发展中塑造小学生完美人格,我们必须以此为标准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策略。
3.构建大语文观。新课程背景下,链接课本内外,拓展课堂时空,冲破教材教室的束缚,构建大语文观成为了教育热词。深入探究大语文观的积极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以语文知识指导自己的价值取向、处世方式、心理情感,这与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不谋而合、如出一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大语文观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渗透人文教育,升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很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
所谓人文精神,即人类最可贵的,追求真、善、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他们坚强的品质、合作的技能,还有善良友爱、热爱祖国、积极乐观等人文精神,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世纪人才必备的精神品质。相比较而言,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堂策略与教学过程,于语文学科渗透人文精神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穷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美好心灵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山中仿友》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后,教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也来为即将干涸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一篇悼词。学生的悼词篇篇感人肺腑,从中明显体现出人类为自己对瀑布所做出的伤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谴责之情。
著名作家王蒙在《人文精神问题疑惑》中谈到:“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简单的说,人文精神我们估且可以定为一种对人的关注。”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语文是一部斑斓的人生,是一滩汪洋的情感,语文的人文性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以科学、高效的实施策略,滋润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的天地里恣意生长,生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杨巧荣.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391-391 .
[2]吕凤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14-115 .
[3]王艳玲.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主义精神[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119-119.
[4]杨桂侠.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5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