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躲在空调屋里,再来点冷饮,这是现代人通常的避暑方法,而这往往会带来诸如“空调病”等健康问题。不妨学学古人,找一处阴凉地儿,与自然来个“和谐相处”,感受一下古人避暑的逍遥与雅兴。
盛夏,炎炎烈日在头顶炙烤着,花草树木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的样子,没有一丝风,知了无力地叫着,空气中徒增几许烦躁。
我躲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西瓜,悠闲地翻看一本唐诗宋词,其中不乏反映古人避暑过夏的诗词,读来令人会心一笑。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避暑都很“低碳”,取自于自然,不耗电,不花钱,是那般的逍遥自在,这与现代人的避暑方法是有着天渊之别的。
古人避暑,一般都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最佳的避暑场所,从诗词中可见一斑。唐代詩人苏颋《小园纳凉即事》说:“烦暑避蒸郁,居闲习高明。长风自远来,层阁有馀清。”小园中纳凉,享受自然的习习清风,是避暑的一个甚佳的方式;唐代诗人李白则到山中避暑,他的《夏日山中》里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酷暑逼人,诗人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一丝不挂地在山林中,让山中清气与自由裸露的肌肤作零距离的接触,是何等坦荡惬意!唐代诗人钱起《避暑纳凉》里说:“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夏日的园中,花香袭人,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轻摇着蒲扇,日子因悠闲而变得清凉自在;唐代徐凝《避暑二首》里有:“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如此怡然自得,羡煞旁人!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酷暑盛夏时分,一边赏荷一边纳凉,荷香伴清风,真是快意人生!
古人静心修为也可避暑。所谓“心静自然凉”,既然不能强行与大自然抗衡,那就修心养性,清心静气也可避暑。唐代诗人白居易深谙此道之妙,他作《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他又作《天竺寺七叶堂避暑》:“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行入七叶堂,烦暑随步失。”他在《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里也说:“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步入山林寺院间,与无欲无尘的禅师闲话人生,让身心也清静空灵,确实是不错的消暑良方!白居易还有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禅师安坐禅室,不像有的人东奔西走地避暑,就是因为他“心静”。唐代诗人韩偓也作《山院避暑》诗:“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可见古人避暑,与心境的修为结合起来,做到先从“心”里凉起来,然后身体自然就凉快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趣和品位的人,他过夏避暑的方式,甚为独特,他的《闲情偶寄》里作了详细的述说:“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 一到夏天,他不去访客也没有客至,不但头巾不用了连衣服也成了累赘,“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他有时赤身裸体躲在乱荷之中,妻子儿女也找不着;有时仰卧在高高的松树之下,猿猴、白鹤擦身而过也不知晓。在飞泉下洗砚台,用积雪煮水来试新茶,想吃瓜了瓜就在户外,想吃水果了果子就挂在树上,“可谓极人世之奇闲,擅有生之至乐者矣”。这样避暑度夏,真的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啊!
古人避暑消夏,也跟芭蕉扯在了一起。宋代诗人赵时韶作《芭蕉》诗:“摇摇如扇叶,风颤午窗阴。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芭蕉那飘逸柔美的巨大阔叶令人触目生凉;宋代释正觉也有《拜芭蕉情禅师》说:“来谒芭蕉大仰孙,要明圜相识躭源。横山烟雨洗秋骨,掠面溪风吹暑痕。” 一碧如洗的阔大的芭蕉叶承接着沁凉的烟雨,沙沙作响,那样清,那样脆,那样深情隽永,余韵悠长,不知不觉间就轻轻地洗去了心头的浮躁,染绿了人的心境,一颗在俗世红尘中磨得生硬的心也让那雨滴浸泡得温润柔软,使人感觉清凉舒爽。
《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芭蕉的描写,宝玉的居所怡红院,有一匾额原叫红香绿玉,“红”指院里“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绿”就是指那数株芭蕉,后让元妃改作怡红快绿了。有人指证此处的红与绿其实正象征宝钗与黛玉。而晴雯撕扇之前躺在榻下乘凉睡觉,书上并未交代晴雯是否躺在那几株芭蕉下,但我认为她是的。想想,在阔大苍翠的芭蕉荫里,有凉风那么吹着,有绿意那么罩着,竹榻上一躺,多好!后来看到电视里灵巧可爱的晴雯躺在一片浓绿的芭蕉底下,正暗合了我的想象。
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师事金农(号冬心先生),好禅工诗,自号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画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画上几株巨大的芭蕉,绿荫如伞,金农袒胸靠在椅上午睡方酣。清雅的设色和超脱的风格,深为金农所喜爱,于是提笔写《题罗聘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诗曰:“先生瞌睡,睡着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旷达超逸中掩藏不住对现实黑暗的愤懑之情。芭蕉体现的是一种清高风雅。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蕉荫下,或把酒吟诗,或煮茶品茗,或下棋论古,或抚琴对唱,或闲读诗书……这都是人生的雅事乐事。
夏日读诗书,读到古人的逍遥避暑,使人顿感凉爽惬意。
(编辑 遐飞)
盛夏,炎炎烈日在头顶炙烤着,花草树木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的样子,没有一丝风,知了无力地叫着,空气中徒增几许烦躁。
我躲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西瓜,悠闲地翻看一本唐诗宋词,其中不乏反映古人避暑过夏的诗词,读来令人会心一笑。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避暑都很“低碳”,取自于自然,不耗电,不花钱,是那般的逍遥自在,这与现代人的避暑方法是有着天渊之别的。
古人避暑,一般都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最佳的避暑场所,从诗词中可见一斑。唐代詩人苏颋《小园纳凉即事》说:“烦暑避蒸郁,居闲习高明。长风自远来,层阁有馀清。”小园中纳凉,享受自然的习习清风,是避暑的一个甚佳的方式;唐代诗人李白则到山中避暑,他的《夏日山中》里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酷暑逼人,诗人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一丝不挂地在山林中,让山中清气与自由裸露的肌肤作零距离的接触,是何等坦荡惬意!唐代诗人钱起《避暑纳凉》里说:“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夏日的园中,花香袭人,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轻摇着蒲扇,日子因悠闲而变得清凉自在;唐代徐凝《避暑二首》里有:“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如此怡然自得,羡煞旁人!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酷暑盛夏时分,一边赏荷一边纳凉,荷香伴清风,真是快意人生!
古人静心修为也可避暑。所谓“心静自然凉”,既然不能强行与大自然抗衡,那就修心养性,清心静气也可避暑。唐代诗人白居易深谙此道之妙,他作《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他又作《天竺寺七叶堂避暑》:“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行入七叶堂,烦暑随步失。”他在《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里也说:“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步入山林寺院间,与无欲无尘的禅师闲话人生,让身心也清静空灵,确实是不错的消暑良方!白居易还有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禅师安坐禅室,不像有的人东奔西走地避暑,就是因为他“心静”。唐代诗人韩偓也作《山院避暑》诗:“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可见古人避暑,与心境的修为结合起来,做到先从“心”里凉起来,然后身体自然就凉快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趣和品位的人,他过夏避暑的方式,甚为独特,他的《闲情偶寄》里作了详细的述说:“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 一到夏天,他不去访客也没有客至,不但头巾不用了连衣服也成了累赘,“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他有时赤身裸体躲在乱荷之中,妻子儿女也找不着;有时仰卧在高高的松树之下,猿猴、白鹤擦身而过也不知晓。在飞泉下洗砚台,用积雪煮水来试新茶,想吃瓜了瓜就在户外,想吃水果了果子就挂在树上,“可谓极人世之奇闲,擅有生之至乐者矣”。这样避暑度夏,真的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啊!
古人避暑消夏,也跟芭蕉扯在了一起。宋代诗人赵时韶作《芭蕉》诗:“摇摇如扇叶,风颤午窗阴。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芭蕉那飘逸柔美的巨大阔叶令人触目生凉;宋代释正觉也有《拜芭蕉情禅师》说:“来谒芭蕉大仰孙,要明圜相识躭源。横山烟雨洗秋骨,掠面溪风吹暑痕。” 一碧如洗的阔大的芭蕉叶承接着沁凉的烟雨,沙沙作响,那样清,那样脆,那样深情隽永,余韵悠长,不知不觉间就轻轻地洗去了心头的浮躁,染绿了人的心境,一颗在俗世红尘中磨得生硬的心也让那雨滴浸泡得温润柔软,使人感觉清凉舒爽。
《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芭蕉的描写,宝玉的居所怡红院,有一匾额原叫红香绿玉,“红”指院里“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绿”就是指那数株芭蕉,后让元妃改作怡红快绿了。有人指证此处的红与绿其实正象征宝钗与黛玉。而晴雯撕扇之前躺在榻下乘凉睡觉,书上并未交代晴雯是否躺在那几株芭蕉下,但我认为她是的。想想,在阔大苍翠的芭蕉荫里,有凉风那么吹着,有绿意那么罩着,竹榻上一躺,多好!后来看到电视里灵巧可爱的晴雯躺在一片浓绿的芭蕉底下,正暗合了我的想象。
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师事金农(号冬心先生),好禅工诗,自号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画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画上几株巨大的芭蕉,绿荫如伞,金农袒胸靠在椅上午睡方酣。清雅的设色和超脱的风格,深为金农所喜爱,于是提笔写《题罗聘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诗曰:“先生瞌睡,睡着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旷达超逸中掩藏不住对现实黑暗的愤懑之情。芭蕉体现的是一种清高风雅。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蕉荫下,或把酒吟诗,或煮茶品茗,或下棋论古,或抚琴对唱,或闲读诗书……这都是人生的雅事乐事。
夏日读诗书,读到古人的逍遥避暑,使人顿感凉爽惬意。
(编辑 遐飞)